7-8月收獲黃色壇狀果盤,取出種子後幹藏,第二年春天播種。播種前,用60℃的溫水浸泡12-24小時。播種時,先將苗圃清理幹凈,播在種子上,或在犁溝中條播,覆土厚度為4-5厘米。註意澆水除草,每隔20-30天施壹次輕肥;苗期註意排水防澇。播種苗培育3-4年,用作砧木。
2.在空地上種植
選擇土層深厚、避風向陽、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沙土,壹般在春季發芽前種植。幼苗種植的株距為30cm×50cm;以50 cm ×55 cm的株距種植2-3年生的中型苗。
園內種植的大苗樹洞直徑為60-70厘米,洞深為40-50厘米;孔底填充腐熟的糞肥和豆餅作為基肥。在基肥上覆蓋壹層土後,放入帶土球的臘梅植株,填實,夯實,澆水。
3.盆栽植物
選擇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作為培養土,在盆或罐底部的排水孔上墊壹層碎石,每年初冬選擇芽飽滿的小植株,用土挖起,種在盆中,開花後展示。平時放在室外陽光充足的地方保養。
澆水
平時最好給土壤澆水,保持半濕潤狀態,雨季註意排水,防止土壤積水。旱季及時補水,花期保持土壤適度幹燥,不宜澆水過多。盆栽臘梅春秋兩季,盆土不澆水;夏季每天早晚各澆壹次水,水量根據盆土幹濕情況控制。
5、施肥
開花後每年施壹次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春季新葉萌發後至6月生長季,每10-15天施腐熟餅肥壹次;7-8月花芽分化期,腐熟有機肥和磷鉀肥混合液追肥;秋天後再施有機肥。每次施肥後及時澆水松土,保持土壤疏松,花期不施肥。
盆栽蠟梅在施盆前期不宜追水,春季應施葉面肥,每隔2-3年翻盆換土,春季開花後,同時換1/3的盆土。
6.整形外科
(1)樹狀。選擇苗期粗壯的枝條,培育成樹幹,不用去核。當樹幹達到預期的高度時,將再次去芯以促進分枝。當枝條長到25 cm時,再次摘核形成樹冠,隨時剪掉基部萌發的枝條。
(2)叢樹或盆栽。在幼苗期采摘果核,促進其分枝。樹冠簇形成後,在休眠期剪去強枝的嫩枝,剪去基部2-3個芽的弱枝,同時除去樹冠簇內的小枝、病枝和亂枝。
當年新枝在6月上半月采摘壹次。園藝造型壹般是在枝條發芽時用刀將其折斷,使其形成壹個基本骨架。5-6月份可以用手撚新枝。基本定型後,要經常修剪,保持既定的風格。
修剪
(1)生長季發芽和去核。當蠟梅的葉芽萌發5 cm左右時,將密集、內向、緊貼地面的多余芽抹去。5-6月生長旺盛期,當主枝長40厘米以上,側枝長30厘米以上時,摘心,促進枝條生長。雨季要及時剪除雜枝、無用枝、亂枝、避風陰枝。
(2)開花前修剪。在脫葉後花芽膨大前,為長枝在花芽上多留壹對葉芽,剪去無花芽的上部,疏除枯枝、病蟲枝、過弱枝、密集、叢生的無花枝和不用於更新的根。註意避免碰到花苞。
(3)開花後剪。疏老枝、枯枝、過密枝、長枝等。和收縮弱主枝或分枝群。對於過高、過長、過強的主枝,可以在中庸較大的斜枝處回縮,弱枝會率先控制枝條的高度、長度和勢。短切壹年生枝,主枝延伸枝30-40 cm,其他強枝10-20 cm,弱枝壹對芽或疏幹。花雕謝後及時采摘殘花。
8.山野的采礦
古蠟梅樁是利用山區野生蠟梅的老根樁在地下培育而成,較為常見,見效較快。選擇砍伐多年的老樹樁,挖回來後註意保護根系,修剪枝條。選擇光照適中、土壤疏松、排水良好的地方“培養胚胎”,成活後移至盆中培養。如果是老堆的梅花,可以嫁接臘梅,成活後根據需要加工成型。
擴展數據
蠟梅適應性強,喜潮濕、陽光充足的環境。耐寒,冬季溫度不低於-15℃,可安全越冬,抗旱,半陰。被譽為“旱後不死的臘梅”,怕風怕水怕濕,分枝力強,耐修剪。我喜歡疏松、深且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質壤土。
最適生長溫度為10 ~ 15℃。能抵禦冬季-15℃的低溫,但花期溫度低於-10℃時,開放的花朵會受到凍害。強發枝和抗修剪性。?
分布範圍
野生於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河南、陜西、四川、貴州和雲南省;廣西、廣東等省均有栽培。生於山林。日本、韓國、歐美都有引種栽培。
百度百科-蠟梅
百度百科-蠟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