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英語參考氣管[朗道漢英詞典]
氣管[朗道漢英詞典]
古琦中醫藥術語委員會。中醫術語(2004)]
CO16(穴位)【中醫術語委員會。中醫術語(2004)]
氣管[中醫術語委員會。中醫術語(2004)]
3.氣管概述:1。耳穴名;2.呼吸器官的壹部分。
4耳穴名氣管(qu guǐnCO 16氣管)是耳穴名[1][2]。《針灸方法論》出版。心臟區和外耳道之間[1]。
4.1心臟區與外耳道之間耳穴與氣管的標準定位[1]。
耳穴和氣管位於耳甲腔內,在口穴和心穴之間[2]。
4.2適應癥耳穴和氣管是咳喘的適應癥[2]。
4.3 ***方法壹般有毫針法、埋針法、壓籽法、刺血法等[2]。
5呼吸器官氣管的壹部分,呼吸器官的壹部分。它是壹個後壁略扁的圓柱形管子,壹個成年人的長度約為1113cm。上端與第六頸椎下緣平,與環狀軟骨相連,下行至第四、第五胸椎交界處(相當於胸骨角平面),分為左右主支氣管。這種分叉叫做氣管分叉。氣管主要由1416半環形軟骨組成,具有彈性。軟骨為C形軟骨,縫隙向後。軟骨由韌帶連接,軟骨後的間隙由平滑肌和致密結締組織連接,保持連續開放狀態。左主支氣管細長水平。右主支氣管短、粗、垂直,異物容易掉入右支氣管。
5.1氣管解剖氣管與喉相連,隆突下端在第4、5胸椎(相當於胸骨角)之間的平面與主支氣管相連。環狀軟骨下緣至隆突,成人全長約10 ~ 13 cm。我國男性平均身長為10.31cm,活體測量數據為13.6cm。
氣管的前壁和側壁由18 ~ 22個軟骨環組成,呈倒U形,軟骨環由平滑肌連接成管。後壁為膜狀纖維平滑肌,稱為膜部,以疏松結締組織附著於食管。嬰兒氣管近似圓形,成人氣管前壁呈弧形,後壁平坦,橫截面呈馬蹄形,前後徑1.8 ~ 2.0 cm,橫徑2.0 ~ 2.2 cm,女性略小於男性。主支氣管以下的支氣管直徑逐漸變小,到外周支氣管只有0.1cm左右。
5.1.1氣管壁的結構氣管壁從外到內由外膜、肌層、軟骨、粘膜下層和粘膜組成。外膜很薄,由纖維結締組織組成。肌層是彈性平滑肌,維持氣管壁的彈性。軟骨環寬3 ~ 4 mm,占氣管橫截面的2/3。有些分叉,有些上下軟骨環相互融合。粘膜下層充滿微血管、淋巴管和神經纖維。粘膜層為柱狀上皮,表面有纖毛,可將分泌物向上推。氣管可以隨著頸部的伸展和彎曲而上下運動。低頭時,氣管幾乎完全進入縱隔,環狀軟骨也能達到胸骨切跡以下。擡頭時,氣管幾乎能擡起壹半,頸部能摸到壹長段氣管。兒童氣管彈性好,伸縮範圍大。45歲以上的人常有胸椎後凸,氣管擡高受限,因纖維化加重氣管變硬變脆。假裝氣管切開時,長度要適當保守。
5.1.1.1粘膜表面為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由纖毛細胞、杯狀細胞、基底細胞、刷狀細胞和彌漫性神經內分泌細胞組成。纖毛細胞為柱狀,自由表面有纖毛,每個細胞約有300個細胞,細胞核呈橢圓形,位於細胞中間。纖毛迅速擺動至咽部,將附著其上的粘液、塵粒、細菌等異物推向咽部並被咳出,因此纖毛細胞在凈化吸入的空氣中起著重要作用。還有許多杯狀細胞,其結構與腸上皮中的杯狀細胞相似,頂端的細胞質中含有大量粘蛋白顆粒。細胞分泌的粘蛋白是壹種大分子糖蛋白,與上皮表面管壁內腺體的分泌形成粘蛋白屏障,粘附於空氣中吸入的異物,溶解吸入的SO2、CO等有害氣體,隨粘液咳出。基底細胞呈錐形,位於深層上皮。它們是具有增殖和分化能力的未分化細胞,可以分化為上述兩種細胞。
刷狀細胞呈柱狀,遊離表面有許多排列整齊的微絨毛,呈刷狀。刷狀細胞的功能不清楚,可能有壹定的吸收作用。細胞頂端可見基粒,所以可能是未成熟的纖毛細胞。有些刷狀細胞在基部與傳入神經纖維有突觸,因此可能也具有感覺* * *(feeling * * *)的功能。
在氣管及其分支的氣道壁上皮中也有彌散的神經內分泌細胞。細胞呈金字塔形,散在深層上皮中,胞質內有許多致密的核心顆粒,故又稱為* ***全顆粒細胞。免疫細胞化學研究證明,細胞中含有多種胺或肽,如血清素、鈴蟾肽、降鈣素、腦啡肽等。分泌物可能通過旁分泌或血液循環參與調節呼吸血管平滑肌收縮和腺體分泌。
固有層結締組織中有許多彈性纖維,使管壁具有彈性。固有層中也常見淋巴組織,與消化道壁中的淋巴組織具有相同的免疫防禦功能。漿細胞分泌的IgA與上皮細胞產生的分泌片結合形成分泌型IgA,當釋放到管腔內時,可抑制細菌繁殖和病毒復制,減弱內毒素的有害作用。
5.1.1.2粘膜下層為疏松結締組織,與固有層和外膜無明顯分界。粘膜下層除血管、淋巴管和神經外,還有許多混合性腺。
5.1.1.3外膜為疏松結締組織,較厚。主要有16 ~ 20“C”形透明軟骨環,由彈性纖維組成的膜狀韌帶連接,保持氣管的通暢和彈性。軟骨環切跡面向氣管後壁,切跡處有韌帶和平滑肌束,由彈性纖維組成。咳嗽反射時,平滑肌收縮,使氣管腔變窄,有助於清除痰液。
氣管上端扁平,第6頸椎下緣與喉相連,向下至胸骨角平面分為左右支氣管。成人全長約1013cm,其中軟骨環1520。這種分叉叫做氣管分叉。根據行程,氣管可分為兩段:頸段較淺,胸骨頸靜脈切跡以上可摸到。
氣管頸部,相當於第二、三軟骨環,前面有甲狀腺峽部,兩側有甲狀腺側葉。後面有食道,食道和氣管之間兩側有左右喉返神經。左喉返神經從主動脈弓下發出,右喉返神經分別從鎖骨下動脈下發出,在氣管和食管之間向後旋轉,在環狀軟骨和甲狀軟骨之間進入喉內。氣管胸段前方有左無名靜脈、無名動脈、胸腺、主動脈弓、左頸總動脈和心叢。右側有肺和胸膜、右側迷走神經和奇靜脈。左側有主動脈弓和左頸總動脈。
5.1.2氣管上部的血供主要來自甲狀腺下動脈的分支,壹般為2 ~ 3支。此外,鎖骨下動脈、胸廓內動脈和肋間動脈也有分支。下段主要由主動脈弓下緣的支氣管上動脈和支氣管中動脈的分支供血。在氣管壁的兩側,這些小血管相互吻合形成縱向血管鏈,並向每個軟骨環分支出橫向血管分支,這些血管分支穿過軟骨進入黏膜下層,形成網絡向氣管壁供血(圖5.5.2.20438+0,5.5.2.202)。此外,在氣管兩側還有氣管食管動脈分支,分別供應氣管和食管(圖5.5.2.203)。
因為氣管的血供分布是節段性的,氣管的節段切除吻合不會影響血供。但氣管切除時,自由範圍不宜過長,壹般在離切緣1 ~ 2 cm左右。氣管兩側附著的組織不宜夾住,以免因供血不足而壞死。
5.1.3淋巴氣管的淋巴引流非常豐富,前方和兩側都有淋巴結。隆突下淋巴結匯集了肺和支氣管的淋巴引流,是支氣管肺癌淋巴結轉移的主要部位。所以,肺癌切除術時必須清除隆突下的淋巴結。如果隆突不能隨呼吸上下移動,提示該部位淋巴結已經轉移、浸潤、固定。
氣管隆突相當於胸骨角平面、主動脈弓下緣和第五胸椎上緣,是氣管和支氣管的連接點。左右主支氣管分叉角為70° ~ 90°,隆突下淋巴結增大可增大分叉角。氣體在隆突處噴射,可以均勻分布在兩肺。隆凸變形會影響氣體擴散。主動脈弓在其前方,由於主動脈的阻塞,很難從左胸腔顯露隆突(圖5.5.2.204)。
5.2氣管手術自從Kuester1884進行了第壹次氣管手術以來,氣管手術已經持續了壹個多世紀。然而,由於氣管在體內是不成對的器官,其長度和縱向靈活性有限,且毗鄰心臟大血管等解剖結構獨特,缺乏理想的替代物,氣管外科的發展相對緩慢。近年來,由於麻醉和氣管吻合技術的進步,逐步開展了氣管側壁切除修復、隆突切除重建、氣管支氣管袖狀切除等手術,取得了良好的手術效果。然而,氣管手術後仍有許多並發癥,許多問題需要進壹步研究和解決。
5.3氣管與食管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