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托夫人·《湯姆叔叔的小屋》·廢奴運動
1811年,哈裏特·比徹·斯托出生在美國康涅狄格州利奇費德的壹個牧師家裏。她從小受到神學的熏陶,壹生基本上都是在宗教的氛圍中度過的。青少年時期,她在哈特福受過良好的教育,特別酷愛讀書。除了學習神學外,她還大量地閱讀拜倫和斯考特的作品,這兩位著名作家對她以後的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哈裏特·比徹·斯托十四歲時,全家搬到波士頓,幾年後又遷至辛辛那提,她父親利曼·比徹被任命為那裏的萊恩神學院院長。哈裏特隨父親在辛辛那提壹直住到1850年。她在中學任教不久結識了萊恩神學院的教員卡爾文·斯托,結了婚,並生養了六個孩子。在這段時間裏,她偶爾為雜誌撰寫短文和小說。
辛辛那提市位於肯塔基的俄亥俄河河畔,郊外是星羅棋布的大農奴主種植場。當時,那裏是北美廢奴運動的中心之壹,在市區經常能聽見反對黑奴制的激昂的演講。同時辛辛那提還是各地逃奴的避難地,他們通過“地下鐵道”,把辛辛那提作為中轉站,然後逃奔加拿大或北方自由州。
在廢奴運動的影響下,斯托夫人壹家對黑奴也深表同情。利曼·比徹的家裏就安置過逃奴,這使斯托夫人有機會親耳聽到逃奴訴說悲慘的遭遇,控訴奴隸制的種種罪惡。以後,斯托夫人又得到壹次機會,與朋友壹起訪問了肯塔基州梅斯維爾的幾個種植場,耳聞目睹了黑奴勞動和生活的慘狀——後來就成了《湯姆叔叔的小屋》裏謝爾比種植場的雛形。斯托夫人的弟弟是個商人,經常往返於新奧爾良和“紅河”郡之間,他給斯托夫人講述了許多關於南方奴隸主暴戾恣睢、慘絕人寰的真實故事,特別是他在密西西比河壹艘商船上邂逅的壹個兇殘的奴隸主的劣跡,使斯托夫人大為震驚。後來,斯托夫人便在此人的基礎上成功地塑造了萊格利這個反面人物形象。
1850年,斯托先生受聘去緬因州的鮑丁學院任教授,於是全家遷到新英格蘭北部。在那裏,斯托夫人逐步成為壹個堅定的廢奴主義者。
有壹天,斯托夫人接到嫂嫂的來信,嫂嫂愛德華·比徹夫人在信中請求她寫點東西,讓全國人民都能知道可惡的奴隸制是什麽樣子。當時,斯托夫人家裏人都支持她,而且他們也是廢奴運動的積極參加者。她的哥哥愛德華曾在波士頓壹個教堂裏發表慷慨激昂的廢奴演講,她的另壹個哥哥亨利·華德在布魯克林教堂舉行引人註目的特殊的黑奴拍賣,讓他們獲得自由。所以,斯托夫人表示要學哥哥的樣,她壹定要寫。她說:“上帝幫助我吧。我將要把我所了解的事情寫出來。只要我活著,我就壹定寫。”
幾天後,《湯姆叔叔的小屋》的第壹章就寫出來了。據斯托夫人的回憶,有壹次,她在布倫斯威克教堂做禮拜,突然創作靈感湧上心頭,湯姆叔叔的遭遇漸漸在她腦海裏形成壹個完整的故事。當天下午,她回到家,鎖上門,就疾書起來。稿紙不夠,她就用食品包裝紙代替。寫完第壹章後,斯托夫人念給丈夫和孩子們聽。他們深受感動,斯托先生鼓勵妻子繼續寫下去,說:“這樣寫下去,妳就可以寫壹部了不起的書。”
接著,斯托夫人寫信給在華盛頓的好友甘梅利爾·貝利,告之寫作《湯姆叔叔的小屋》的計劃。甘梅爾貝利是華盛頓的壹家廢奴主義刊物《民族時代》的編輯,從她在辛辛那提主辦《慈善家》時起,甘梅爾·貝利就是斯托家的至交好友。在給她的信中,斯托夫人說:《湯姆叔叔的小屋》可以在《新民族時代》分三至四期連載。甘梅爾·貝利很高興,立即復了信,並寄上三百美元作為約稿費。從1851年6月起,《湯姆叔叔的小屋》就開始在這家主張廢奴的周刊上連載發表。結果,情況大出意料,斯托夫人越寫越長,筆下的人物、情節、對話象滾雪球似地展開了,《湯姆叔叔的小屋》竟在《民族時代》上連載了近壹年(四十多期)。小說連載完以後,斯托夫人說:“這小說是上帝自己寫的,我只不過是她手裏的壹支筆。”
雖然《民族時代》的發行量不大,但《湯姆叔叔的小屋》卻贏得了成千上萬的熱情的讀者。第二年,波士頓的壹家小出版社——約翰·失厄特出版公司決定出版此書。第壹版印了五千冊,頭壹天就售出了三千冊,第二天全部售完。接著重印,壹周內加印壹萬冊,也壹售而空。再加印,壹年內美國八家出版社日夜趕印出三十萬冊仍然不能滿足讀者的需要。當時幾乎每個識字的美國人都爭先恐後地閱讀這部“扣人心弦”的小說。
沒多久,《湯姆叔叔的小屋》便在國外聲譽鵲起。先是美國的普特南出版公司的壹個年青編輯寄了壹本給英國的壹位出版商,壹年之內,英國就有十八家出版公司競相印了壹百五十萬冊,發行到英國本島和英聯邦各國。歐洲出版商也隨即行動起來,僅僅幾年,該書就被譯成法、德、瑞典、荷蘭、西班牙、意大利等二十二種語言,影響遍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