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國成都的飲食文化歷史悠久,這與其物產豐富、文化悠久密切相關。成都的地方風味可以說是四川地方風味最突出的代表,主要分為川菜、名小吃、滋補藥膳、名酒。
“壹菜壹格,百菜百味”
川菜風味獨特,是中國四大菜系之壹。它的主要特點是:“味道豐富多彩,調料變化微妙,鮮度相當,麻辣味好。”川菜非常重視調味,但“鹹、甜、辣、酸”五大基本口味在川菜中演變成了鹹、鮮、腥、荔枝、家常、麻辣、鹹、辣、芝麻醬、姜汁、蒜泥、紅油、怪味、五香、陳皮等幾十種口味、上千種口味,所以人們稱川菜為“壹菜壹味”。“四川味道”的名聲也不脛而走。
晉代左思《蜀都賦》曾形容川菜為“坐金壘,四菜鮮美,糯米清鮮帶紫鱗”。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酷愛家鄉的美食。他不僅是川菜的美食品嘗師,還會自己做川菜。他曾創作過“東坡肘子”、“東坡魚”,並總結出烹飪秘訣:“文火,少用水,火候足了才美。”蘇軾在《東坡支林》中說:“若在東坡,總烹魚待客,客必稱善。”民間傳說是壹個廣為人知的故事。清代乾隆年間,四川才子李(乾隆進士,清代文學家、戲曲理論家)在《函醒園記》中總結了腌、酥、煮、爛、熏、蒸、風、醉等30余種烹飪方法,進壹步豐富了川菜的傳統烹飪技藝。
川菜的食材種類繁多,以畜、魚、菜為主,山珍海味壹應俱全。至今,川菜已有3000多個品種,300多種名菜。最著名的菜肴有:水煮牛肉、麻婆豆腐、鄧英牛肉、宮保雞丁、川味豬肉、張槎鴨、鍋巴飯等等。
川菜可分為高級宴、普通宴、大眾簡餐和家常風味。高端宴會通常配有美味佳肴和時令蔬菜。湯往往比菜重要,素食比肉重要。代表菜有紅燒熊掌、清蒸醬團、魚幹翅、水煮白菜、冰糖銀耳湯、雞肉葵花等。普通宴席在民間也稱為“九碗”,以蒸、烤、煎、炸為主。代表菜有粉蒸肉、鹹煮白、甜煮白、什錦烤、蒸肘子、清湯酥、韭菜肉絲、宮保雞丁、白油肝片等。,特點是菜好吃、簡單、實惠;大眾化的簡餐壹般都是湯菜並重,葷素兼備,能充分代表川菜的特色。它們可以快速烹飪,在課堂上點菜,而且經濟方便。主要菜品有宮保雞丁、水煮肉片、魚香肉片、燒鵝、豆魚等。家常菜風味易得,操作簡單,富有地方風味。代表菜有川味豬肉、蒜泥白肉、連鍋湯、麻婆豆腐、肉末泡菜等。
成都著名的川菜館有芙蓉酒樓、榮樂園、京城緣、華鑰酒家、成都酒家等。比較高檔的有錦江飯店、岷山飯店、成都飯店、西藏飯店等涉外旅遊飯店。壹般遊客約上三五好友在街邊的小餐館點餐,還能品嘗到川菜的風味。
成都小吃
成都有200多種名小吃,是四川名小吃的典型代表。成都名小吃,可以算是傳統的川味“快餐”。賴湯圓、鍋湯圓、龍餛飩、鐘餃子、夫妻肺片、擔擔面、三河泥、清蒸牛肉、雞蛋燒餅、洞子口豆腐腦、酸辣粉、珍珠和“三炮”都很有名。這些著名的小吃大多都有歷史。
抗日戰爭時期,從四川三臺縣來成都學藝術的郭朝華夫婦,在市區長順街擺攤賣牛雜。制作工藝獨特,出售的“肺片”薄而半透明,味道鮮美。因為當時只有夫妻二人擺攤,所以人們戲稱其為“夫妻肺片”。後來他們幹脆用“夫妻肺片”做招牌。現在,在市勞動人民文化宮附近的夫妻倆肺電影博物館,有幾十名員工。其實“夫妻肺片”並不是真正的肺片,而是由牛心、牛舌、牛肚、牛頭皮、牛肉制成。
清末,青年農民賴元信從四川紫陽縣到成都投靠賣湯圓的叔叔。後來他壹個人走來走去賣湯圓。他家的湯圓用料考究,做工細致,皮薄肉甜,生意蒸蒸日上。他能夠結婚開店,打著“賴湯圓”的招牌組建自己的家庭。鐘水餃、洞子口涼粉等知名小吃店,在經營品種前以姓氏或地址作為招牌,表示“貨真價實、獨壹無二”。
擔擔面是成都夜宵的壹種經濟小吃。過去,每天傍晚,賣面條的人挑起壹雙肩膀沿街叫賣。有壹個木制的櫥櫃,裏面放著筷子、碗、裝有肉末的罐子等。前面是面肩,後面還有壹個焦爐和風箱,可以供應小碗的雞絲豆腐絲面、清湯雜醬面、素面、甜水面等。隨時隨地。因此得名“擔擔面”。擔擔面是壹個通稱,不僅僅是壹小碗肉末脆面。
蛋烘糕的問世,可謂“無心插柳柳成蔭”相傳清朝光年間,住在文廟街的石老漢壹家生活窘迫。壹個下雪天,壹個老太太圍著壹個曬籠(四川的壹種取暖器具)取暖。她五歲的孩子打了個雞蛋倒進碗裏,拌了點發酵面和紅糖,用筷子攪拌,希望能和鄰居壹起辦個“大媽宴”(四川小孩子的遊戲)。老師的妻子很生氣,舉手要打。石老漢趕緊安慰老婆孩子。他把銅鍋放在晾籠上,吹了壹把炭火,倒了壹勺兒子攪拌好的蛋汁,不經意間烤出了壹個雞蛋餅。兒子嘗過之後,破涕為笑。此後,他做了壹些試制產品,分發給鄰居,大家都說很棒。在鄰居的幫助下,石老漢的蛋糕店開張了,名聲遠播。壹位石室書院的老學究寫了壹副對聯:“有牙有蛋的錦繡文章,添光彩;留香酒在口,龍鳳似奇花。"
成都藥膳
戰國時期,名醫扁鵲倡導“先食療,後藥療”。中國自古就有“藥食同源”的理論。四川對中國藥膳的發展做出了獨特的貢獻。唐代名醫、四川鹽亭人嚴桂所著《飲食十卷》,是我國最早的食療專著。五代十國時期,劍閣醫林大師陳仕良所著《食藥本草》十卷,現在受到日本學者的高度贊揚。宋代洪崖田主編的《曲本草》是壹部介紹我國早期各種曲酒和藥酒治療疾病的專著。四川也是中藥材主產區之壹,大宗主流商品藥材產量占全國三分之壹,是著名的“藥材之鄉”。古代四川人運用豐富的藥膳理論,就地取材,將藥物與食物適當搭配,烹制出美味可口的藥膳,具有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作用,因此四川成為藥膳之鄉。傳統藥膳可分為粥、菜、湯、膏、藥酒。
成都同仁堂是中國第壹家以藥膳為特色經營項目的餐廳。同仁堂的藥膳館隨季節變化,講究陰陽兩虛,區分寒熱,強調春季“升補”,夏季“清補”,秋季“平補”,冬季“溫補”。糕點、菜肴、飲料等品種的色彩越來越完美。餐廳還開設了滋補藥品專櫃,並提供咨詢服務。近年來,成都岷山飯店的百草園餐廳也以正宗的藥膳聞名。日本及港澳臺、東南亞的遊客經常光顧這兩家餐廳。
“好酒能送老成都”
唐代詩人李商隱在幕府由東川轉西川推獄的餞行宴會上,唱出了壹句名句:“成都之酒可寄舊,猶卓文君”(《杜工部留表於蜀》)。雖然是委婉的說法,但也通過蜀中典故真實地刻畫了成都美酒之美。成都千裏之外,饑不擇食,水質優良,氣候溫和,是當之無愧的“釀酒之鄉”。東漢永平八年1977和1978在成都附近出土的釀酒磚和宴飲磚,反映了東漢成都地區興盛的釀酒飲酒之風。三國時期,劉備下令成都禁酒,以遏制民間飲酒,從而充實強兵。唐代詩人張繼曾說:“萬裏橋附近有許多餐館。遊客喜歡住在誰家?”(《成都曲》)描繪了成都酒家如林、載歌載舞的景象;南宋詩人陸遊觀遊歷周樹(今成都市重慶縣),在成都目睹了許多美酒佳釀。他每天都要認出飯館打著旗號買酒的場景,嘆道:“益州觀樓酒如海,我來解旗,論日買。”(《醉書樓上》)
成都自古出產名酒,現在釀酒業非常發達。成都酒廠生產的全興大曲被列為“中國名酒”。產於卓文君故裏邛崍縣的文君酒,也是全國知名的優質酒。相傳清朝乾隆年間,山西人在成都設酒廠,按“汾酒”釀造法釀酒。後來釀酒師根據成都的氣候、水質、土質、原料、窖齡條件,因地制宜,長期摸索,創造了獨特的釀造工藝。道光四年(1824),以“全興舊號”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