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加萊之戰的歷史背景是什麽?

加萊之戰的歷史背景是什麽?

加萊之戰的歷史背景是什麽?

羅馬執政官克拉蘇

54年前,凱撒進攻不列顛的前壹年,羅馬執政官克拉蘇率領4萬軍隊入侵波斯安息帝國。當時克拉蘇已經60多歲,正處於事業的巔峰。他是羅馬三巨頭之壹,也是羅馬最富有的人。盡管擁有無與倫比的權力、金錢、美女和豪宅,克拉蘇仍然不滿足。

所以根據古老的傳說,波斯帝國富甲天下,宮中藏著無數珍寶,克拉蘇早已垂涎三尺。況且征服波斯還能給他帶來卓越的戰功和超越凱撒的無盡榮耀。他並不在乎羅馬元老院拒絕批準對波斯的戰爭。因為在他心目中,波斯不過是另壹個即將被征服的蠻族,這場戰爭還有幾個月就要結束了。他已經在思考如何安排勝利王朝的慶典了。

作為羅馬的執政官,克拉蘇對波斯的地理、歷史和文化壹無所知。但他懶得去理解。克拉蘇確信任何軍隊在他的七支羅馬軍團面前都是不堪壹擊的。征服波斯只是開始,他還會繼續進軍印度,完成亞歷山大征服世界的遺願。克拉蘇的傲慢並非完全沒有道理。

200多年前,亞歷山大率領3萬希臘聯軍在米拉壹舉擊敗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指揮的20萬大軍,從而摧毀了波斯帝國。克拉蘇知道他的七個羅馬軍團比亞歷山大的馬其頓重步兵強大得多。而波斯則在他看來已經衰落,眼前的所謂安息帝國根本無法與200年前的波斯帝國相提並論。

安息吧,帝國

安息帝國和波斯帝國真的不壹樣。被亞歷山大打敗的波斯是農耕民族的文明古國。當時波斯軍隊的基本戰術策略,除了戰象、戰車等少數新奇武器外,與希臘軍隊並無太大區別。戈加米拉之戰是壹場歐式的戰鬥,雙方都以整齊排列的方陣迎敵。誠然,羅馬軍隊代表了那個時代西方重裝步兵作戰的最高水平。

在西方,任何國家都沒有多少機會贏得與羅馬軍隊的戰鬥。然而,取代波斯帝國的其余民族是真正的東方民族。他們將向羅馬人展示壹套後者聞所未聞的戰術,而克拉蘇將為他的貪婪和無知付出生命的代價,他的七支羅馬軍團都要和他壹起陪葬。

其余的人原本是生活在裏海東岸的遊牧民族,可能是因為外族人的擠壓而南遷到帕米爾高原的。其余的人沒有文字,語言屬於印歐波斯語系。在古波斯帝國繁榮時期,他們是帝國的附庸,壹直為帝國軍提供優秀的弓箭手。亞歷山大征服波斯帝國後,帕米爾高原出現權力真空,其余民族在此期間迅速發展。

250年前,安息部落的首領阿薩斯脫離條頓人的控制,建立了安息帝國。此後的200年間,條頓人不斷衰落,安息帝國得以向西擴張,占領了兩河流域的巴比倫和塞琉西亞大城。此時的其余與積極東擴的羅馬和中國相撞。

其余的人是馬背上的民族,他們培育了非常優秀的馬種。休息馬沒有歐洲馬高,但是強壯,速度快,耐力強。其余戰馬從小就被訓練小步跑,跑得又快又穩。另壹方面,其余人的弓箭也與歐洲軍隊常用的不同。

歐式的弓是用壹根直棍做的,壹般是用彈性好的杉木或柳樹做的。歐式弓壹般不使用時不上弦,防止材料過度疲勞。東方人使用的弓是反曲弓的組合。弓的材料包括榆樹、牛角、牛筋等。,它們與魚膠緊密結合。制作的弓是弧形的,弧度從弓背向兩端逐漸減小。最後把弓反彎,系在弓弦上,這是反曲弓用的。反曲弓的形狀與歐洲弓大不相同。

歐弓是壹個完整的圓弧,反曲弓有兩個圓弧,在中央握把處呈凹形。整個弓的形狀像駱駝背上的雙峰。這種弓強度極高,射程300米,能穿透50米外的鱗片。相比之下,歐洲軍隊使用的弓箭無論是射程還是穿透力都遠遠落後。因此,大多數東方民族,包括其余民族,都非常擅長騎射。即使在快速撤退的時候,他們依然可以轉身立刻射箭,而且精度絲毫不受影響。

其余軍隊的兵種和戰術都是以弓箭和戰馬的熟練程度為基礎的。其余部隊都是純騎兵,以輕騎兵為主。輕騎兵的主要武器是弓箭,其次是長刀。他們只穿輕質皮革,以確保高度的機動性。輕騎兵通常采用遊擊戰術,不會與敵人肉搏,而是保持壹定距離,用密集的箭雨削弱敵人的戰鬥力。

除了輕騎兵,其余民族和許多其他東方民族壹樣,也有裝甲騎兵。休息時的裝甲騎兵全身披甲,其中頭盔和胸甲由壹整塊精鋼制成,其余部分為鱗甲或鎖鏈。騎兵的臉上蒙著猙獰的金屬面具,坐騎的盔甲多為青銅鱗甲,覆蓋全身,壹直到馬的膝蓋。然而,由於穿著厚重的盔甲,我不得不在沙漠的烈日下忍受可怕的高溫。其余裝甲騎兵的主要武器是長約3.5米的長矛,輔以長劍、錘子或狼牙棒。這些裝甲騎兵並不沖鋒陷陣,而是等待敵人被己方輕騎兵的箭矢大幅削弱,在自己隊形散亂的時候,形成密集隊形從正面攻擊敵人。其余裝甲騎兵的沖擊速度雖然不是很快,但是驚人無敵。

羅馬軍隊

羅馬軍隊的建制和戰術理念完全不同。這壹時期的羅馬軍隊經過了馬裏奧的重組。它的基本組織單位是壹支100人的隊伍和110名步兵。壹個羅馬軍團由十個營和五千五百人的隊伍組成。第壹營是主力營,掌管軍團的鷹標誌,由十個百人小隊組成。其余各營只有五個連。壹個羅馬軍團共有6100名步兵。

羅馬步兵的標準裝備包括青銅或鐵盔,此外,只有軀幹被盔甲或皮革包裹,以保證行動自由。其武器包括壹面覆有壹層牛皮的長方形木盾,高1.2m,寬0.75m,三支標槍,其中壹支為重標槍,長約2m,壹把長0.5m的匕首。羅馬軍隊通常由100人組成的隊伍組成,排成八行的正方形,行列之間的距離為壹米,行列之間的位置交錯。

在實戰中,羅馬步兵以方陣逼近敵線,直到20米的距離,並開始投擲標槍。羅馬軍隊的重標槍射程不足20米,但威力巨大,可以穿透任何西方軍隊的盾牌和盔甲。擲出標槍後,羅馬步兵拔出短劍沖向敵人的防線,與敵人展開近身肉搏。羅馬步兵的戰鬥動作簡潔有效,通常是左手持盾對敵,右手持匕首從盾下刺向敵人腹部。這種作戰方式遠比用劍砍殺更致命。羅馬軍團的壹個營隸屬於第壹騎兵隊。主力營約有132名騎兵,其他營有66名。壹個羅馬軍團總有700多騎兵。

羅馬騎兵只穿輕型鏈甲,他們的武器是盾牌、標槍和長劍。羅馬軍隊中的騎兵大多來自高盧或日耳曼,他們的坐騎主要是長腿的北非或西班牙種馬。羅馬騎兵都接受過步兵訓練,所以從馬上摔下來後還能繼續有效作戰。這壹時期的羅馬軍隊並不重視弓箭的作用,軍隊中的弓箭手往往是戰區臨時招募的仆從,數量並不多。

此外,羅馬軍隊在與歐洲遊牧民族作戰時,發展了壹種魚鱗陣。當羅馬軍隊受到遊牧民族大量弓箭的攻擊時,就會集結成隊形。第壹排步兵以蹲伏的姿勢把盾牌斜靠在地上,第二排把盾牌放在前面的盾牌上,第三排和隨後的步兵把盾牌像瓦片壹樣舉過頭頂。這樣就形成了壹個密不透風的屏蔽陣列。羅馬步兵訓練有素,可以快速組成任意大小的魚鱗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