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作物的統稱。“五谷”說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論語》:“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但解釋不壹,壹個是小米,小米,小麥,大米;說到小米,小米,小麥,小米,大麻。這兩種說法的主要區別在於有沒有米和麻。不壹致的原因是當時的農作物有五種以上,“百粒”、“六粒”、“九粒”學說的存在就是明證,各地的農作物品種也不壹樣。“五谷”說的流行,顯然是五行的影響所致。所以,壹般來說,谷物是指幾種主要的糧食作物。
雖然五谷的概念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但是這些作物在國家糧食供給中的地位卻是時有變化的。五谷中的黍、黍等作物具有耐旱、耐瘠薄、生長期短的特點,因此在北方旱地原始栽培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發現了“保老易做”的特點,和小米壹起成為當時人們不可或缺的食物。同時發現倒伏小麥(冬小麥)可以在深秋和早春種植,可以解決青黃問題。此外,此時石磨的發明,大大提高了小麥從糧食到面食的適口性,引起廣泛關註,發展成為主要糧食作物之壹,與小米相媲美。在儒家經典《春秋》中,它不是壹本書,但如果五谷雜糧歉收,它就是壹本書。可見聖人在五谷中最重視小麥和五谷。西漢時期的農學家趙國和氾勝之致力於在關中地區推廣小麥種植。漢代關中人口的增加與小麥種植業的發展密切相關。直到唐宋時期,北方人口比南方多。但唐宋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中國的人口增長主要集中在東南,也就是秦漢以來被稱為“地廣人稀”的楚越之地。宋代南方人口超過北方,估計為6: 4。此後,南方的人口密度遠高於北方。中國南方人口的增加與水稻生產密不可分。水稻非常適合在雨量充沛的南方地區種植,但起初並不顯眼,甚至被排除在糧外。然而後來居上。唐宋以後,大米在國家糧食供應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據明代宋估計,當時的糧食供應以十分之七的大米為主,而稻、麥、黍、黍等糧食作物加起來只占十分之三,已退居次要地位。大豆和大麻已經退出了糧食作物的範疇,只被用作蔬菜。然而,當壹些作物退出了糧食作物的行列,壹些作物又加入了糧食作物的行列。明末,玉米、紅薯、馬鈴薯相繼傳入中國,成為近代中國主要糧食作物的重要組成部分。什麽是谷物?
“谷”是“谷”的簡化字,原指帶殼的谷物;像米、粟(稷米,即黍)、黍(又稱黃米),外面都有殼,所以叫谷。顧這個字的音來源於貝殼的音。
“五谷”壹詞最早的記載可以在《論語》中找到。根據《論語》記載,2400多年前,孔子帶著他的學生進行了壹次長途旅行,魯茲落在了後面。他遇到壹個老農,他拿著壹個竹簍,拄著壹根棍子,就問他:“妳看見師傅了嗎?”老農說:“不四腳著地幹活,誰是主人?”
親愛的讀者,妳能區分谷物嗎?
五谷指五種五谷。比《論語》還早的書,如《詩經》、《經》,只有“百粒”,沒有“五谷”。從100粒到5粒,糧食作物的種類減少了嗎?不是這樣的。開始時,人們常常給壹種作物的幾個不同品種逐壹起壹個專有名稱,於是就有了許多單子。而且這裏的“百”字只是用來指代很多意思,並沒有真正的壹百種。“五谷”壹詞的出現,表明人們有了明確的分類概念,同時也反映了當時主要的糧食作物有五種。
當“五谷”這個詞第壹次被創造出來的時候,並沒有記錄它是什麽意思。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最早的解釋是漢人寫的。漢人和漢後人的解釋主要有兩種:壹種是米、粟、黍、麥、糯米(即大豆);另壹種說法是大麻(指大麻),小米,小米,小麥,糯米。這兩種說法的區別,壹個是有米無麻,壹個是有麻無米。麻子雖可食用,但主要用於紡織。谷指谷物,前壹種說法不包括谷物中的麻,比較合理。但另壹方面,當時的經濟文化中心在北方,水稻是南方作物,北方種植有限,所以沒有水稻的糧食裏也有可能有麻。史官天官書《史記》“年年美惡”(預言年豐)中提到的農作物,是麥、粟、黍、黍、麻,屬於後壹種說法。大概是因為這些原因,漢人和漢人之後的人對五谷有兩種不同的解讀。
綜合這兩種說法,主要農作物有六種:水稻、谷子、黍、麥、黍、麻。戰國時期的名著《魯春秋》(公元前三世紀的著作)中有四篇專門論述農業的文章,其中《申時》壹文講的是種莊稼的利弊,粟、稻、麻、稻、麥。壹粒谷物就是壹粒小米。這六種作物和上面說的六種壹模壹樣。這六種作物在《魯春秋》中也有提及。
很明顯,當時的農作物主要是稻、粟、黍、麥、稻、麻。所謂五谷,就是指這幾種作物,或者這六種作物中的五種。但隨著社會經濟和農業生產的發展,五谷的概念也在不斷演變。現在所謂的五谷其實只是糧食作物的統稱,或者泛指糧食作物。
二、五谷的由來
上面提到的六種作物,我國在遙遠的古代就有栽培。
當人類還沒有種植農作物時,他們依靠捕魚、狩獵和采集野生植物的塊根、嫩莖葉、種子和果實。當他們不能收集食物時,他們儲存壹些食物來吃。幹燥的禾本科谷物最容易保存。散落在住所附近的谷物發芽,長出了它們需要的植物。人們逐漸觀察這些植物是如何生長的,久而久之,他們自己種植了它們。農業就這樣建立起來了。
中國的農業起源於新石器時代(大約在八九千年前,當時人們已經能夠制造更為精美的石器),最開始種植的農作物就是這五谷。
小米(小米)原產中國。常見的狗尾草是其野生種,在中國隨處可見。山西萬全縣景村、xi安半坡村、河南單縣廟底溝等新石器時代遺址均發現了距今六七千年的黍粒和黍殼,說明我國在農耕之初就有了黍。
小米也是中國本土的。1931年,山西省萬全縣井村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了谷子的穗和殼,距今已有六七千年,說明我國原始農業時代也有谷子的種植。
小麥是大麥和小麥的總稱,但通常簡稱小麥。關於大麥和小麥的起源,眾說紛紜。在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中,只是俗稱小麥,後來才出現了大麥這個名詞。直到西漢後期,“小麥”壹詞才出現在《氾勝之》壹書中。因此,有日本學者認為中國西漢初年以前古籍中的小麥完全指大麥,小麥是張騫到達西域(公元前2世紀)後才從西方傳入的。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1955年,在安徽省波波縣釣魚臺西周(公元前11世紀初至公元前770年)遺址中發現了許多小麥種子,有力地證明了我國很久以前就有了小麥的栽培。
水稻也原產於中國,在廣東、廣西、雲南、臺灣省和其他省份都有水稻的野生種。最近,浙江余姚縣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相當數量的米粒和稻草,距今約7000年。此外,比河姆渡更早的還有江蘇無錫的西山公園、吳縣的草鞋山、浙江杭州的水田畈、吳興的前山洋、安徽肥東的大陳墩、京山的屈家嶺、天門的石家河、武昌洪山的鷹臺、江西清江的營盤裏、福建福清的東丈、石霞的馬壩、廣東曲江、河南洛陽的西高崖。說明我國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早在四五千年到六七千年前就已經發展到普遍種植水稻的階段,北方也有水稻種植。
大豆是中國的特產,野生大豆在中國南北都有分布。目前世界各地種植的大豆都是直接或間接從中國傳過來的。俄語、英語、德語、法語等西方語言中的大豆名詞都是這個詞的音譯”舵舵".大豆在地下不易保存。雖然沒有像小米和大米壹樣早出土,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栽培了。
(大麻)
中國古代所謂的麻,壹般是指大麻。大麻是新石器時代重要的纖維作物和食用作物。新石器時代的陶器有亞麻編織的圖案,出土的還有紡錠、紡車、骨針和梭子。鄭州大河村出土的種子最像麻籽,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在南方,浙江吳興縣前山陽出土的麻織物經鑒定為苧麻布,距今約四五千年。這說明麻纖維已經被我們的祖先廣泛使用。新石器時代北方種植大麻,南方可能種植苧麻。
-
(1)黑龍江省寧安縣大牡丹屯遺址出土炭化大豆。雖然其年代相對較晚(距今2000多年),但其發展階段仍屬於新石器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