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國旗為橫長方形,長寬比為2∶1。這是壹面“米”字旗,由深藍色的背景和紅色和白色的“米”組成。國旗中帶有白邊的紅十字代表英格蘭的守護神聖喬治、蘇格蘭的守護神聖安德魯和愛爾蘭的守護神聖帕特裏克。這面旗幟制作於1801,由原來的英格蘭白紅加十旗、蘇格蘭藍白十字旗和愛爾蘭白紅十字旗重疊而成。
國徽是國王的標誌。中央圖案是盾形紋章,盾的左上角和右下角是三只紅底金獅,象征英格蘭;右上角是壹只紅色的獅子站在金色的地面上,象征蘇格蘭;左下角是藍色地面上的金色豎琴,象征愛爾蘭。在盾形紋章的兩邊是壹只戴著代表英格蘭王冠的獅子和壹只代表蘇格蘭的獨角獸。紋章周圍用法語寫著壹句格言,意思是“惡有惡報,惡有惡報”;下端掛著守護勛章,絲帶上寫著“上帝有上帝,我有權利”。在盾形紋章的頂端是壹個鑲嵌著珠寶的金銀頭盔,壹頂帝國王冠和壹只加冕的獅子。
國歌《天佑女王》(如果現任是男性君主,國歌改為《天佑國王》)。
國花玫瑰
國鳥紅胸鴿
石國鉆石
科學節1831開始,每年舉辦壹次。
科學周從1994開始,每年3月舉辦。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國家政治家,1952年2月6日登基,1953年6月2日加冕;2007年6月27日,戈登·布朗首相接替布萊爾成為英國首相。
自然地理244654.38+0萬平方公裏(含內陸水域),英格蘭654.38+0.34萬平方公裏,蘇格蘭7.88萬平方公裏,威爾士2.08萬平方公裏,北愛爾蘭654.38+0.36萬平方公裏。
西歐的壹個島國。它由大不列顛(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愛爾蘭東北部和壹些小島組成。它隔著北海、多佛海峽和英吉利海峽與歐洲大陸相望。它的土地與愛爾蘭和美國接壤。海岸線總長11450公裏。全境分為英格蘭東南部平原、中西部山區、蘇格蘭山區、北愛爾蘭高地和山區四部分。主要河流有塞文河(354公裏)和泰晤士河(346公裏)。北愛爾蘭的諾伊爾湖(396平方公裏)面積居全國之首。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全年溫和濕潤。壹般最高氣溫不超過32℃,最低氣溫不低於-10℃,平均氣溫10月為65438+4 ~ 7℃,7月為13 ~ 17℃。多雨多霧,尤其是秋冬季節。年平均降水量約為1000毫米。北部和西部山區年降水量超過2000毫米,中部和東部不足800毫米,每年2-3月最幹,次年10-10最濕。
人口約6020.9萬。官方語言和通用語言是英語。威爾士北部也講威爾士語,蘇格蘭和北愛爾蘭西北高地的部分地區仍講蓋爾語。大部分居民信奉新教,主要分為英格蘭教會(又稱聖公會,其成員約占英國成年人的60%)和蘇格蘭教會(又稱長老會,有66萬成年人)。此外,還有天主教堂和較大的宗教團體,如佛教、印度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
倫敦塔大橋
首都倫敦;人口:740萬(2004年)。最熱的月份是7月,壹般溫度為13℃-22℃。最冷月份為65438+10月,壹般溫度為2℃-6℃。2006年4月,北京和倫敦結為友好城市。
行政區域分為四個部分: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英格蘭分為43個郡,蘇格蘭有29個區和3個特別行政區,北愛爾蘭有26個區,威爾士有22個區。蘇格蘭和威爾士的議會及其行政機構完全負責地方事務,而外交、國防、整體經濟和貨幣政策、就業政策和社會保障仍由中央政府控制。
倫敦,又稱“大倫敦”,由32個獨立的行政區和65,438+0個“倫敦城”組成。區議會負責每個區的主要事務,但他們與大倫敦市長和議會壹起處理涉及整個倫敦的事務。此外,英國還有12屬地。
倫敦的大本鐘
地中海簡史公元前的伊比利亞人、騎自行車的人、凱爾特人陸續來到英國。1-5世紀,大不列顛的東南部由羅馬帝國統治。羅馬人撤退後,北歐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朱特人相繼入侵定居。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合並成7個王國,爭霸200年,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829年,威塞克斯的愛格伯特國王統壹了英國,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8世紀末被丹麥人入侵,從1016到1042是丹麥海盜帝國的壹部分。後來在英王的短期統治下,諾曼底公爵於1066年渡海征服英格蘭,建立了諾曼底王朝。1215約翰國王被迫簽署大憲章,王權被壓制。
從1338到1453,英法打了壹場“百年戰爭”,英國先贏後輸。1536英格蘭和威爾士合並。1588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建立海上霸權。1640年,英國是世界上第壹次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中華民國宣告成立。1660年復辟王朝,1668年發生“光榮革命”,建立君主立憲制。英格蘭1707與蘇格蘭合並,1801與愛爾蘭合並。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壹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占領的殖民地比大陸大111倍,是第壹殖民大國,自稱“不落帝國”。第壹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落。英國於1920年建立北愛爾蘭郡,並允許南愛爾蘭脫離其統治,從1921到1922。南方二十六個郡建立了“自由邦”,北方六個郡仍屬於英國。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強制自治領內政外交獨立,大英帝國的殖民體系動搖。第壹次世界大戰後,英國開始衰落,世界霸主地位逐漸被美國取代。二戰中經濟實力大大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獨立,英國的殖民體系開始瓦解,但英國仍然是英聯邦53個成員國的盟友。目前英國仍有13海外領地。。1973 65438+10月加入歐洲體。
◆直布羅陀問題
直布羅陀位於伊比利亞半島南端,直布羅陀海峽北岸,瀕臨大西洋和地中海,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直布羅陀面積近6平方公裏,人口約3萬。直布羅陀海峽長90公裏,寬12公裏到43公裏。它是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間唯壹的海上通道。
直布羅陀於1501年並入西班牙版圖。1702年,法國和奧地利為爭奪西班牙王位繼承權而開戰,英國、荷蘭和奧地利結盟。1704年,他們的盟軍攻克了直布羅陀,建立了軍事要塞。1713年,西班牙和英國簽訂《英西條約》,將直布羅陀割讓給英國。從65438年到0830年,直布羅陀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和主要的海軍基地。從那時起,直布羅陀的所有軍事和政治事務都在英國王室任命的總督控制之下。
1961年,英國和西班牙就直布羅陀問題展開對話。1984年,兩國外長就此問題達成壹致,西班牙同意從1985起完全開放直布羅陀邊界。
19913月18日,英國將直布羅陀的防務正式移交給壹個由當地人組成的團隊,從而結束了英國在這壹地區長達287年的軍事存在。兩年後,英國和西班牙外交部長開始討論直布羅陀的未來地位。
◆北愛爾蘭問題
北愛爾蘭位於愛爾蘭島東北部,面積1,41.20平方公裏。首都貝爾法斯特人口約1.6萬,其中60%是信奉新教的英國移民後裔,其余40%是信奉天主教的愛爾蘭島土著後裔。很長壹段時間,他們住在不同的社區,彼此遠離。在北愛爾蘭歸屬問題上,前者主張留在英國,後者堅持回歸愛爾蘭。
北愛爾蘭原本是愛爾蘭的領地。愛爾蘭人,凱爾特人的後裔,世代居住在愛爾蘭島上,6世紀接受羅馬天主教。12世紀中葉,英國開始入侵愛爾蘭。1801年,根據英國與愛爾蘭的同盟條約,愛爾蘭正式納入英國版圖,“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成立。英國完成了對愛爾蘭的吞並,愛爾蘭成為第壹個英國殖民地,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上深受壓迫。愛爾蘭人民參加了許多爭取民族獨立的戰爭,反抗殖民主義者。從1886到1893,貝爾法斯特爆發了騷亂,兩個信仰和政治觀點不同的族群之間的暴力對抗導致數百人喪生。1916都柏林爆發復活節起義。起義由激進的新芬黨領導,目的是為愛爾蘭獨立而戰。由於英軍的武裝鎮壓,起義最終失敗,數千名起義者死亡。所以愛爾蘭問題在英國存在了7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