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滿地缺壹個人的cornus是什麽?

滿地缺壹個人的cornus是什麽?

“山茱萸”植物

在傳世文獻中,最早記載“山茱萸”名稱的是《神農本草經》,推測成書於西漢末年至東漢初。宋以後原書失傳,現在只有後來的學者從引用它的書中挑出語錄。按照目前流行的版本,《神農本草經》中有吳茱萸和山茱萸兩種藥,都被歸入“國藥”。但發現宋書《太平玉蘭》對吳茱萸的介紹中並無“吳”二字,懷疑原書只稱此藥為“山茱萸”,“吳”二字為後人所加。

吳茱萸的果實。圖片:uttiy

到了唐代,蘇靜新修訂的《本草》收了壹種新的“山茱萸”,指出它與吳茱萸相似,但功效“稍遜”(略差)。之後歷代學者對吳茱萸與食用山茱萸的關系壹直爭論不休。總的來說有兩派,壹派認為吳茱萸是在吃山茱萸,壹派認為兩者是不同的植物。明代李時珍極力主張吳茱萸和吃山茱萸不是壹回事,吃山茱萸在古代是壹種可以作為調料的“餃子”,也有“河馬小廚師”、“月椒”之稱。

“吃山茱萸”香椿葉的花。圖片:戴維斯景觀建築

根據現代植物學家的考證,今天的學術知識是山茱萸這種山茱萸科的植物,它的枝、葉、果實都沒有氣味。至少從李時珍開始,吳茱萸指的是吳茱萸科的吳茱萸屬植物吳茱萸,有些文獻也用它的不同名稱吳茱萸或拼錯“吳茱萸”。吃山茱萸指的是吳茱萸科的另壹種吳茱萸屬植物椿葉花椒,其枝、葉、果均有強烈的氣味(是香是臭,因各家而異)。至於吳茱萸和李時珍之前吃山茱萸的關系,尚無定論。在我看來,古人最早大概沒有嚴格區分吳茱萸和山茱萸,都稱之為“山茱萸”,但吳茱萸入藥最多,山茱萸入藥最多。

山茱萸的果實。圖片:維基公共/Alps take

今天,除了上述的吳茱萸、山茱萸、山茱萸外,還有以“山茱萸”命名的植物,如蜜山茱萸、草山茱萸、壹室山茱萸等,但這三種植物都是現代植物學家命名的。山茱萸因與四合木關系密切,屬於蕓香科而得名。山茱萸、山茱萸因與山茱萸有親緣關系,屬於山茱萸科而得名。

馬王堆醫書引發的爭議

如果算上出土文獻,山茱萸的名稱會早出現200年左右。

1973年秋,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大量隨葬文獻,均為西漢初年手稿,其中包括醫書《五十二病方》。在這本醫書裏,有壹個治療“朱倩”的方子,用“胡椒”(花椒)配伍,有兩個治療“壞疽”的方子,分別用“朱倩”和“錢樹”配伍。因此,學術界認為“諸術”、“是“山茱萸”的別稱,肯定是《神農本草經》中所謂的“(吳)山茱萸”。

馬王堆出土帛書《五十二病方》(部分)。圖片:維基共享

但2011,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杜峰將吳茱萸與食用山茱萸之爭引入馬王堆醫書朱(樹)的解釋中,試圖用語言學證據說明“山茱萸”首先指的是食用山茱萸(花椒。),所以《五十二病方》中提到的“諸(朱)”。他的邏輯是:

首先,“cornus”是壹個押韻的連詞。根據語言學家孫景濤和江藍生的理論,有些連詞是由單音節詞變形重疊而成的(如“咿咿”變形重疊成“咿咿”,後來又演變成東北方言中的“齊壹”、“顫音”、“韻”。“楚”的變形重疊是“猶豫”等。),而“角”也是由“朱”變形重疊而成。

第二,“朱”的原字是“朱”。按照聞壹多的解釋,“朱”是“壹棵帶刺的樹”。

第三,吃山茱萸(花椒)恰好是壹種多刺的樹。

乍壹看,這個推理非常嚴密,但實際上它並不太有說服力。首先,“角”來源於“珠”的變形重疊的證據很弱。要知道,孫景濤和江藍生都警告過,如果沒有特別充分的證據,絕對不可能輕易認定壹個連冕詞的單音節詞源。更重要的是,現在學術界普遍不認同聞壹多的觀點,不認為“朱”是“帶刺的樹”。臺灣學者紀通過大量古文字指出,“朱”字原是“梁”,意為“紅”假借此字讀音;後來古人把“梁”中間的嘴畫成橫線,就分化出了“朱”字。由於“朱”字與“帶刺的樹”完全沒有關系,杜峰的推理就致命地斷了,不能成立。

在我看來,既然古人最早沒有嚴格區分吳茱萸和食山茱萸,那麽就有必要考證壹下馬王堆醫書中的“朱(蜀)到底是吳茱萸還是食山茱萸!

為什麽在重陽節穿吳茱萸?

無論如何,杜峰在做考證的時候,基本上充分調查了古籍中關於山茱萸的各種記載,以及前人的各種考證結論。如果沒有這樣充分的調查,推翻學界的結論總是過於大膽。

為什麽學術界認為包括王維在內的唐代人重陽節佩戴的山茱萸是吳茱萸?因為只要看看佩戴山茱萸習俗的起源,就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

西晉有壹個著名的政治家叫周初(就是那個消滅三害的猛少年),他曾經寫過壹個地方民風的記錄。這本書雖然和後世神農本草經壹樣不幸夭折,但仍是我國研究民間歷史的基本參考文獻之壹。正是這本書明確記載:“風俗猶在九月九日,山茱萸盛怒熟色。妳可以用塞子折他的房間,雲破煞,抵禦初寒。”可見,重陽節所附的山茱萸是氣味濃烈的吳茱萸,但不可能是沒有氣味的山茱萸。我們甚至可以進壹步確認古人佩戴的吳茱萸就是今天植物學上的吳茱萸,不太可能是食用的山茱萸(花椒。)的樹枝上長滿了刺,容易紮傷人。

雖然妳可能沒聽說過《風土人情》,但大家應該都聽說過周初除三害的故事。

其實古人用來“辟邪”的很多植物,如飛機草、艾葉、菖蒲、蒼術,都有很強的氣味,可以說是中國民俗的常識。研究民間歷史的學者說重陽節穿的是無味的山茱萸,而不是氣味濃烈的吳茱萸,這是不可思議的。不僅如此,由於重陽節的月數和天數都是九,而九又是陰陽學說中的“陽數之最”,所以從漢代開始,受陰陽學說的影響,古人認為九月九日是陽氣過盛的壞日,要辟邪,這也是推動重陽節佩戴山茱萸這壹節日習俗發展的主要原因之壹。

同樣,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由於臨近夏季至日,加上夏季至日後白晝越來越短,古人認為殷琦開始繁殖,是不祥之兆,所以端午節也是不吉利的日子,需要草藥辟邪。《地方風俗》還記載,西晉端午時,人們“以艾為虎,或斬之為虎,與貼之,妾爭載之;以後更是菖蒲,或人形,或劍形,叫‘普劍’驅邪卻鬼。”時至今日,在端午節門口懸掛艾蒿和菖蒲仍是中國南北地區壹種繁榮的節日習俗,可見這種用草藥辟邪的民俗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