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英文參考槁本[朗道漢英詞典]
日本miq。[朗道漢英詞典]
槁本[朗道漢英詞典]
地平線和槁本[朗道漢英詞典]
槁本[朗道漢英詞典]
中國川芎[湘雅醫學詞典]
槁本,根[湘雅醫學詞典]
槁本,根莖[湘雅醫學詞典]
中國槁本[湘雅醫學詞典]
槁本[湘雅醫學詞典]
中藥術語委員會。中醫術語(2004)]
中藥術語委員會。中醫術語(2004)]
3.總結出槁本是中藥名稱,出版了《神農本草經》【1】。它是槁本的幹燥根莖和根。或約氏槁本。傘形科[2]。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版)記載了該中藥的藥典標準。
4槁本的拉丁學名(La)(中藥術語(2004))
5英文名Chinese lovage(中藥術語(2004))
6槁本別名野芹菜、山芫荽[1]。
7.槁本的來源是中國槁本的幹燥根莖和根。傘形科或約氏槁本屬。[2].
槁本是槁本的根莖和根。傘形科或遼寧槁本屬。[1].
8產地槁本主要產於湖北、湖南和四川;遼槁本主產於河北、遼寧[1]。
9.槁本味辛溫;入膀胱經[1]。
10槁本有祛風除濕止痛的功效[1];
槁本用於治療風寒感冒、肢端疼痛、偏頭痛、風濕骨痛、寒濕腹痛、腹瀉:煎服,3-9g [1]。
槁本用於治療疥瘡、痤瘡,酒渣鼻:煎洗[1]。
槁本常用於眼科祛風散寒,具有祛風除濕、散寒止痛的功效。用於風寒引起的頭痛、根尖痛、牙痛和偏頭痛。本品辛溫生散,有止痛作用,常與川芎、白芷配伍,如腎舒散(和記舉方)。
槁本的化學成分11含有揮發油,主要含有3-丁基苯酞、蛇床子素、丁香酚甲醚等[1]。
遼槁本根含揮發油[1]。
12槁本的藥理作用;槁本煎劑在體外對部分致病性皮膚癬菌有抑制作用[1]。
槁本中性油對實驗動物有鎮靜、鎮痛、解熱作用,並有明顯的抗炎作用[1]。
槁本藥典標準13.1稱為槁本。
高奔
槁本
13.2來源本品為槁本。傘形科,或約氏槁本?et?Kitag的幹燥根莖和根。當莖葉在秋季枯萎或第二年春季出苗時,挖除泥沙,曬幹或曬幹。
13.3性狀13.3.1槁本的根莖為不規則的結節狀圓柱形,稍有扭曲和分枝,長3 ~ 10 cm,直徑1 ~ 2 cm。表面棕褐色或暗褐色,粗糙,有縱向皺紋,上側有數個凹陷的圓莖基部,下側有許多點狀根痕和殘根。質輕,質硬,易斷,斷面呈黃色或黃白色,纖維狀。氣味濃烈,刺鼻,味苦,微麻。
13.3.2遼槁本較小,根莖為不規則的塊狀或柱狀,長1 ~ 3 cm,直徑0.6 ~ 2 cm。有許多細長彎曲的根。
13.4鑒別: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10ml,浸泡1h,然後超聲20min,過濾,濾液濃縮至1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外,取65438±0g槁本作為對照藥材,用同樣方法制備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試驗(附錄ⅵ b),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65438±0μl,分別點於同壹矽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 ~ 90℃)-丙酮(95:5)為展開劑,展開,展開距離為65438±00cm,取出,幹燥,置於紫外燈(365nm)下。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主斑點。
13.5檢查13.5.1的水分含量不得超過10.0%(附錄IXH第二種方法)。
13.5.2總灰分不得超過15.0%(附錄IXK)。
13.5.3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超過10.0%(附錄IXK)。
13.6浸出物應采用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附錄X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以乙醇為溶劑,不得少於13.0%。
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13.7的含量(附錄VI D)。
13.7.1色譜條件及系統適用性試驗使用十八烷基矽烷鍵合矽膠為填充劑;流動相是甲醇-水(40:60)(用磷酸將pH調節至3.5)。檢測波長為320納米。理論塔板數以阿魏酸峰計算應不低於2500。
13.7.2對照品溶液的制備準確稱取阿魏酸對照品適量,加入甲醇,制成每1ml含15μl的溶液。
13.7.3供試品溶液的制備取本品粗粉約0.1g,準確稱定,置於10ml帶塞離心管中,準確加入5ml甲醇,稱定,冷水浸泡過夜,超聲處理(功率250W,頻率40k Hz)20min,再次稱定,用甲醇補足損失。
13.7.4測定方法分別準確吸取對照溶液和供試品溶液10μl,註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產品。
本品中阿魏酸(C10H10O4)的含量不低於0.050%,以幹燥產品計算。
13.8槁本飲片13.8.1炮制去雜,洗凈,潤透,切成厚片,曬幹。
13.8.1.1這種藥片不規則,厚。外皮是棕色到深棕色,粗糙。切面黃白色至淺黃褐色,有裂隙或孔洞,呈纖維狀。氣味濃烈,刺鼻,味苦,微麻。
13.8.1.2遼宮本片外皮上,根痕、殘根突起呈毛刺狀,或有老莖殘體,有蛀孔。木材斷面有放射狀紋理和裂紋。
13.8.2檢查總灰分13.8.2.1與藥材相同,不得超過10.0%。
13.8.2.2酸不溶性灰分與藥材相同,不得超過5.0%。
13.8.3鑒別檢查(水分)相同藥材。
13.8.4浸出物和含量測定與藥材相同。
13.8.5性味與辛溫歸經。歸膀胱經。
13.8.6功能主治祛風散寒、除濕止痛。用於普通感冒、肢端疼痛和風濕痛。
13.8.7用法用量3 ~ 10g。
13.8.8存放於陰涼幹燥處,防潮防蛀。
13.9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