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 12.4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在意大利那不勒斯舉行的第265438次全體會議上,根據文化遺產選擇標準C(II)(IV)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編號:200-017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麗江這座古城將經濟和戰略要地與崎嶇的地形巧妙地融合在壹起,真實而完美地保存和再現了其古樸的風貌。古城的建築經歷了無數朝代的洗禮和滄桑,以融合各民族的文化特色而聞名於世。麗江也有古老的供水系統,縱橫交錯,精致獨特,至今仍發揮著有效的作用。
“麗江古城”是世界上第壹個成為世界遺產的“長民生活空間”。
麗江古城,位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始建於宋末元初(13世紀後期)。古城位於雲貴高原,海拔2400多米,面積3.8平方公裏。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集市和“茶馬古道”上的重鎮。古城有25000多居民。其中納西族占總人口的絕大多數,仍有30%的居民從事傳統手工業和商業活動,主要是生產青銅器和銀器、毛皮和皮革、紡織和釀酒。
麗江古城的街道依山傍水而建,用紅色的角礫巖鋪成,雨季不會泥濘,旱季也不會飛塵。石紋自然典雅,與整個城市環境相得益彰。四方街,位於古城中心,是麗江古街的代表。麗江古城雨荷水系上有354座橋梁,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裏93座。橋梁造型多樣,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索翠橋、大石橋、萬千橋、南門橋、馬鞍橋、仁壽橋等,均建於明清時期(14-19世紀)。其中,位於四方街以東100米的大石橋最具特色。
麗江古城也被稱為大研鎮。納西方言稱大研古城為“英國古都”,意為江灣之地。始建於宋末元初,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古城位於玉龍雪山腳下的金沙江邊,東南是幾十畝良田和廣闊的田野。形似碧玉大硯,故名大研鎮。
麗江古城是中國唯壹沒有城墻的歷史文化名城。據說因為古代麗江的世襲統治者姓穆,所以如果修建城墻,就像用木字框起來的“困”字,不吉利。古城融合了納西族、白族、藏族、漢族建築藝術的精華。探尋它的過去,人們發現,這個曾經被遺忘的“古納西王國”,自古以來就有人類居住繁衍。今天的納西族是古代南遷羌人的後裔。在幾千年的漫長歲月裏,他們辛勤勞動,建造了自己美好的家園。現在城市裏有大量明清時期的房屋,都是土木結構的瓦房,多為三坊壹墻。居民樓布局靈活,註重裝飾,精雕細刻,庭院內種植花草樹木,擺放盆景。城內運河眾多,跨水及相鄰運河的建築十分常見。(見附圖)
地處滇、川、藏交通要道。在古代,頻繁的商業活動促進了當地人民的繁榮,很快成為著名的市場和城鎮。壹般認為麗江建於宋末元初。公元1253年,忽必烈(元世祖)征服大理時就駐紮在這裏。從那以後,壹直到清朝前期,近500年的時間裏,麗江壹直由納西族的穆氏始祖和中央王朝管轄的穆土司(建立於1382年)統治。其間,曾遊遍雲南的阿明王朝地理學家徐霞客(1587-1641)在《雲南之旅日記》中描述,麗江城是“壹排排瓦房的民房群落”,明末古城內居民千余人,可見城市建設已經相當龐大。
古城內的幕府,原是麗江世襲土司幕府。始建於元代(公元1271 ~ 1368),1998年重修,改為古城博物館。木屋占地46畝,屋內162間。(見附圖)內懸掛歷代皇帝題寫的11塊匾額,反映了穆氏家族的興衰歷史。
四方街是古城的中心,四通八達,周圍小巷幽靜。據說穆家的土司是明朝封邑之初修建的。這裏是歷代的市場中心,每天都很熱鬧。四條主要街道從四方街的四個角落延伸出來,直通東南西北四個郊區,從主要街道上分支出來的許多街巷,如蛛網壹般,方便出行。街道全是彩石鋪成的,平整幹凈,晴天無塵,雨天無水。幾乎每條街都有壹邊伴著流水。泉水來自雨荷河,河水到達鎮上形成雙石橋。它分東、西、中三股流流入古城,繞街而行,穿墻過屋。柳垂水邊,小橋佇立柳下,形成了“家家流水,家家垂柳”的獨特風格。來到這裏,突然感受到了“東方威尼斯”的魅力。城市早年依地下泉水而建的白馬龍潭和幾個井泉,至今猶存。人們創造了“壹塘壹井三塘”的用水方法,即頭塘喝水,二塘洗菜,唐三洗衣服,清水依次遞減,既科學又衛生。居民也用水清洗街道。只要放閘攔河,水漫過石板路面,汙染就能沖走,市場就能保持幹凈。
依山傍水的麗江大研鎮,既沒有高大的圍城,也沒有寬敞的大道,卻古樸如畫,處處展現著自然的和諧。由於地形和流水的緣故,鎮上的房屋分散起伏。人們用木頭、石頭和泥土建造美麗適用的房屋,融入了漢、白、藏民居的傳統,形成了獨特的風格。當地常見的民居是“三坊壹墻”,即正房、廂房、圍墻圍成的三進院落。每個房間有三個房間和兩層樓。朝南的主房是長輩住的,東西房壹般是下壹代用的。大多數房屋在兩個山墻凸出的屋檐下裝飾壹個魚形或葉狀的木片,稱為“吊魚”,以祈求“多福多慶”許多庭院門樓雕刻精美,地上鋪著鵝卵石、瓦片和瓷磚。前廳壹般有六格門窗,窗中心的雕刻多為四季花或吉祥鳥獸。廳前屋檐大多寬大,是溫暖舒適的活動空間。
白沙民居建築群位於麗江古城以北8公裏處,宋元時期(10 ~ 14世紀)曾是麗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白沙民居分布在壹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是壹個梯形的廣場,壹股泉水從北面引入廣場,四條小巷從廣場通向四個方向,很有特色。白沙民居的形成和發展為麗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礎。
據說納西人家安靜的院子裏,小橋流水,鳥語花香,每100個人裏就有14個大學生。這說明了尊重文學的結果——這是壹方匯聚智慧和精靈的水土。
許多納西族人,尤其是納西族男人,擅長詩歌、鋼琴和書法。在古城豐富多彩的節日中,除了通宵達旦的民族歌舞和地方戲曲,最著名的是業余的“納西古樂”。(見附圖)其中,《白沙細樂》是壹部集歌、舞、樂於壹體的大型古典音樂組曲,被譽為“音樂活化石”;另壹首麗江《洞經曲》源自古老的道教音樂,保留了許多早已失傳的中原歌詞的韻腳。
據史料記載,以大保基宮為代表的麗江壁畫,是在明初至普立時期的300多年間陸續繪制的。當時的地方官聘請了以馬為首的壹批漢族畫家,以及藏族、白族畫家、東巴弟子和道教弟子也參與了壁畫的繪制。
這些分布在古城及其周邊15寺廟的明清壁畫,特點是多種宗教、教派並存。現存於麗江白沙村大保吉宮的大型壁畫《如來生生不息》,匯集了漢傳佛教、藏傳佛教、道教的數百尊佛像,體現了納西族宗教文化的特色。
白沙壁畫以其獨特的繪畫風格和珍貴的歷史文化內涵,深深吸引著國內外遊客。白沙位於麗江市以北16公裏處。它是壹個古老而美麗的小鎮,是納西族人在麗江大壩的原始聚居地,是麗江木土司的發祥地,也是納西族最早的政治中心。
明朝時期,麗江木土司鼎盛,政局穩定,經濟繁榮。為了顯示他的財富,他建造了大量的宮殿和建築。現存的白沙琉璃殿、大保濟宮、大定閣等寺廟都是這壹時期修建的。其中明代壁畫是極其珍貴的文物,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保吉宮有558幅壁畫,是麗江最大的壁畫收藏。保存在大保基宮和劉力殿的壁畫尤為精華。這兩座宮殿分別於1996和1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沙壁畫兼收並蓄,在各種宗教文化和藝術流派中獨樹壹幟,融合了藏傳佛教、漢傳佛教、道教和東巴教。是獨壹無二的藝術瑰寶。在藝術風格上,體現了漢、藏、納西族傳統繪畫技法和風格的相互融合。壁畫的內容表現了藏傳佛教、儒教和道教的生活故事。該畫布局嚴謹,筆法嚴謹,色彩豐富,造型準確,人物栩栩如生,明顯吸收了東巴畫粗獷、色彩對比強烈、線條均勻、筆法脫俗等特點。麗江壁畫題材廣泛,描繪了飛馬、盛開的荷花、山野、花鳥蟲魚等自然風光。這些畫作清晰地表現了畫家敏銳的觀察能力和積極入世的思想感情。壁畫中描繪的宗教人物,以宗教為折射,融入畫家的美學思想,或隱或現地表達了當時的社會生活。(見附圖)
至今,麗江地區流傳著壹種象形文字“東巴”。這種納西族祖先用來記錄東巴經文的獨特文字是世界上唯壹活著的象形文字。今天,中國和壹些歐美國家的圖書館、博物館收藏了2萬多冊東巴經典古籍,記錄了納西族幾千年燦爛的歷史文化。其中,包括數十種古代舞蹈藝術在內的名為《措莫》的東巴舞譜,是壹份極為難得的珍貴文獻。被譽為古代納西族“百科全書”的東巴經,對研究納西族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