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被切斷的傳統
黃渤
我當代作家作品的讀者不多,這幾個中我最喜歡汪曾祺。但說到喜歡的原因,我壹時無法回答。這次重讀汪曾祺的《文學與繪畫》和《五味》,我居然意識到了上面那個讓我無所適從的問題。
(2)汪曾祺談吃,壹點也不。混合菠菜,幹絲,豆汁,蕓豆,火腿.....都是家居用品。我不喜歡“大菜”,只好“小菜”,這是讀書人的傳統。汪曾祺的愛好,從選料、收拾到準備、烹飪,在外人看來都是真實的,而在這個過程中,他享受的不僅僅是食物的味道,更是食物的趣味。所以,抖蘿蔔絲這種幾乎沒資格當飯吃的東西,在他手裏和眼裏都是那麽精致。“小紅蘿蔔在南方被稱為‘華陽蘿蔔’,因為它是在華陽上市的時候上市的。洗凈,去根,不削皮。斜著切片,然後切成細絲,越細越好。少加點糖,稍微腌制壹下,就可以裝盤了。是淺紅嫩嫩的,顏色可愛。”黃瓜皮在他那裏也是很好的飲品。“黃瓜切成寸,用水果刀從外向內紡成細條,如絲帶、卷等。”.....瓜皮特別脆,有嚼勁,所有的味道都是透明的,還有瓜香。“‘帶聲咀嚼’這個詞真是妙不可言!世界上有如此多的美食家,我想知道他們中有多少人會在大吃大喝時品嘗那種嘎吱嘎吱的聲音。
3汪曾祺畫畫,他自己說“沒有老師的方法”,只是“抹黑”,可能接近真相。王的畫真的是“寫意”。有了壹點構思,他們就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但他們不去管事情,不刻意要求工作,漫不經心地刷著筆畫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並不稀奇,壹般都是傳統文人畫的方式。值得註意的是,他繪畫的對象,大蒜,胡蘿蔔,平板豆腐和盤子裏的壹條魚,完全是平民。齊白石的畫中偶爾會有鄉村寫生,但汪曾祺以日常事物為主、大規模作畫,似乎並不多見。
汪曾祺讓我想起了古代的兩個文人,陶淵明和蘇東坡。其中的壹個* * *是相同的,那就是“文人的味道,平民的情懷。”陶和蘇的清雅自不必說,同時他們對世俗的親近也是真誠的。鄰居殺了壹只雞,邀陶淵明分享,他會歡喜地寫下壹首真摯的好詩。破甕街上,人講鬼,說我們胡說八道的大媽聽的。這樣的讀書人,對我們這壹代平民來說,不僅清高清高,而且可親懂事。汪曾祺繼承的是陶淵明和蘇東坡的余味。我們讀他的小說和散文,抒情而內斂。我們不刻畫大反派、大惡,寫作中不使用汙穢的東西。他的矜持相當接近傳統美學中所謂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是典型的文人審美趣味。現在透過《文與華》和《五味》,我們看到的是壹個世俗的、平民化的汪曾祺。“士大夫的味道,平民的情懷”應該說是中國文人壹個不壞的傳統,但可惜汪曾祺在這裏,似乎會成為壹個傑作。
問題
18.通讀全文,說說題目中提到的“瀕死傳統”是什麽?。(2分)
19.汪曾祺談吃完全不追求“格調”,那麽他追求什麽呢?仔細閱讀第二段,用原文中的相關句子作答。(2分)
20.請用壹個合適的成語代替第(2)段中增加的成語“吃喝”。(2分)
21.汪曾祺的繪畫與「傳統文人畫之道」有何不同?(2分)
22.積累鏈接:請根據提示默寫《五六先生傳》中的相關句子。(2分)
好讀書、、、。
參考答案
18.(2分)中國文人的“士大夫之趣,平民之情”。
19.(2分)他追求的是“不僅是食物的味道,更是食物的趣味”。
20.(2分)滿嘴口水
津津有味等
21.(2分)汪曾祺繪畫,主要以日常事物為大尺度。(還是汪曾祺畫的,畫的對象完全生活化,平民化。)
22.(2分)不求甚解,每次知道都會欣然忘食。(註:1分錯別字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