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看到日本人作弄他,就知道不容易。但李鴻章還是希望美英俄等歐美列強從中斡旋,讓日本撤軍。因為慈禧生日快到了,全國都忙著辦,想著大事,就不能等到老佛爺辦嗎?
日本人當然不行,因為日本出現了經濟危機,內閣即將倒臺。從1888開始,日本的產業革命達到高潮,急需對外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但是日本作為壹個島國,沒有國內市場,而且畢竟改革才30多年,國內很多矛盾非常嚴重。所以日本早就讓妳制定計劃,攻占臺灣省,吞並朝鮮,然後壹步步侵占滿洲和中國的“大陸政策”。
從1890開始,日本用國家財政收入的60%發展海軍和陸軍。從1893壹直到戰爭前,明治天皇決定每年從自己的宮廷經費中撥出30萬元,然後集體劃出10%的國家公務員工資補充造船費用;甚至還有大批日本女人去南洋賺錢,送她們回日本買軍艦。舉國上下士氣高漲,準備和大清賭壹把“國運”。所以說什麽都沒用。人們已經在磨刀了。
當時大清正處於洋務運動中的“求財”階段,大清有錢。經過海防和要塞防禦的爭論,李鴻章主持的海軍建設表面上看起來很光榮。
1886年,北洋水師艦隊赴長崎維修。結果,士兵與日本警察發生沖突。北洋水師總教導員郎偉立(英)直接架起克虜伯的305mm口徑機關炮,準備武力解決。結果李鴻章當然說不能打。於是吳派去談這件事。日本支付中國52500元,中國支付日本15500元,長崎醫院醫療搶救費2700元由日本支付。這被稱為外交勝利。不過,吳認為不是大炮,而且這件事也不是那麽好談的。畢竟北洋水師世界第六,亞洲第壹。
但是中法戰爭之後,有10年清朝沒有再打仗。1888之後,北洋水師再無新艦服役。所以淮軍和北洋水師都被拋棄了。事實上,淮軍的戰鬥力下降幅度甚至超過了海軍軍艦。
北洋水師不加軍艦。是因為北洋水師沒錢嗎?是慈禧拿去修園的嗎?還是被翁同龢卡住了?
不是,修建頤和園花了260萬兩銀子,只是以“海軍”的名義,由兩江總督廣東、湖南、廣州共同支付。1884年,清朝設立了專門的“海防捐”,這筆錢不允許以任何其他名義挪用。但在1888到1894這6年間,無法補充新船,甚至彈藥供應也斷斷續續。錢去哪了?如果妳告訴我,連買鎮遠、定遠艦的錢都是借的,妳會怎麽想?他不僅借錢購買這些巨輪,就連左也向外國銀行借錢收復新疆。光緒婚禮和慈禧生日的錢都得從國庫裏出(裏面不壹定要有錢)。
但買船和槍的錢是向外國銀行借的,買定遠和鎮遠的錢是向德國德華銀行借的。為了省錢,為了自己賺錢,李鴻章買了妳的船,妳得送妳的槍,妳得給我壹個教官。這是當時的格局。
所以到了後期,實際上清廷每年撥給海軍的200萬兩白銀,基本上都是不經過戶部之手,直接用來支付利息的。舉個例子,六年前,別人還在用諾基亞的時候,妳用10年分期買了壹臺價值8000的瘋狂X。四六年過去了,妳的貸款還沒還完,除了銀行給了5000元利息,人家只花了6000元買了個狂X,然後妳爸還說他的狂愛X只值6000元,跟妳的沒法比。玩遊戲壹定要贏。
於是連開灤煤礦(清廷開的)都不願意把五槽煤(無煙煤)低價賣給北洋艦隊(原因很簡單,就是賣到海外,賺大錢,賣給北洋艦隊,吃力不討好,沒錢),但是北洋艦隊用的是冒黑煙的八槽煤。妳知道這意味著什麽嗎?原來15節的軍艦只能以8的速度行駛。和其他人相比,速度已經有了代溝。
所以在這種嚴重不對稱的狀態下,談判破裂了。日本人根本無視美、英、德、俄的問候。單方面。
1894年7月23日淩晨,日軍突襲首爾皇宮,擊潰朝鮮守軍,挾持朝鮮國王李希為人質,解散朝鮮親華政府,扶植國王生父李雲英上臺攝政。1894年7月25日,日本在豐島外海攻擊增援朝鮮的清軍戰船“濟源”號和“廣益”號(都是因為“差錢”買的,戰鬥全毀了)。日軍甚至不顧外國的態度,直接擊沈了清軍借去運兵的英國商船“高盛”號。
這個故事傳到了中國。光緒皇帝大婚後不久,翁同龢、阿清流入他身邊,實際上對海戰壹無所知。光緒,壹個教書的學生,只知道讓前線的士兵英勇作戰。不幸的是,中世紀的海戰不是用刀進行的。1894 8月1日,中日正式宣戰。整個戰爭分為三個階段,歷時九個月。最終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馬關條約》簽訂,喪權辱國,賠款終結。
但實際上,最重要的海戰是“大東溝海戰”,歷時不到5小時。顯然,即使在戰爭開始時,海軍提督丁也沒有為戰爭做好準備。不考慮航速慢、缺少快炮等客觀劣勢,北洋旗艦定遠艦戰前只加了55枚國產普通開花彈(即使演習怕彈藥量也少)。
海戰中,僅1.5小時這樣的炮彈就用完了。在剩下的三個小時裏,定遠的305毫米機關炮只能發射根本不會爆炸的實心炮彈(裝滿沙子的炮彈不是假炮彈,其實實心炮彈就是這樣)。但事實上,在黃海海戰之前,衙門已經向北洋水師調撥了3071枚開花炮彈,這些炮彈去了哪裏,至今仍是個謎。但日軍吉野海戰後,仍有120 mm和150 mm開花彈1251發,各種加農炮開花彈6095發,彈藥仍極為充足。大炮的口徑沒有妳的大,但是人這麽多。
北洋艦隊毫無準備,但實際上日本艦隊毫無海戰經驗。看到巨無霸冒著黑煙過來,我嚇得不敢離開它。但日軍主動發起進攻後,形勢壹面倒。丁大人要求“各隊要行動壹致;永遠用船頭面對敵人;這些船只都在可能的範圍內,隨著旗艦移動。”在丁大人的傳統作戰方案中,這種戰術是符合艦船特點的。但是,妳面對的對手和妳不壹樣。日艦的炮位和數量早已與北洋艦隊不同。
戰爭結果,北洋艦隊損失致遠艦、靖遠艦、朝永艦、揚威艦、廣佳艦五艘戰船(廣佳逃離戰場後擱淺,數日後自毀),死傷官兵千余人;日本艦隊“松島”、“吉野”、“畢瑞”、“赤城”、“西京丸”損失慘重,傷亡600余人。
實際上,按照這場戰役的結果,北洋水師只是損失略高於日軍,主力依然存在,並沒有被徹底擊潰。但是,這種程度的損失,李鴻章承受不起,為了保存實力,李鴻章命令北洋艦隊躲在威海港,不準在海上巡邏迎敵,希望通過陸上炮臺對抗日艦。因此,日本艦船奪取黃海制海權,是壹個嚴重的戰略錯誤。
果然,北洋水師掉隊的不僅是裝備,還有豬隊友。日軍配合作戰後,沿海陸上炮臺在別人手裏,反過來打擊北洋艦隊。但在此之前,意識到丁可能會發生這種情況,所以他建議炸掉這座堡壘。於是,“通敵誤國”的大帽子就被戴在了丁的頭上。更可氣的是,丁自殺後,他的軍官牛昌盜用他的名字,與日本簽訂了《威海投降書》,把整個海軍基地的船只全部交給日本人。從此海軍之痛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