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蘇軾生平經歷

蘇軾生平經歷

生平

壹、家世

祖父蘇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父蘇洵,母程氏。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蘇軾生於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其父親將他命名“軾”,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蘇軾有壹個弟弟蘇轍小他 2 歲(1039年出生),兩兄弟從小到大壹起讀書遊玩,後來也同壹年中進士。

蘇軾年幼時父親出遊在外,母親將其養大,並教他讀書,曾令其以範滂為榜樣。蘇軾生性放達,好交友。和其父蘇洵、其弟蘇轍並稱“三蘇”。

蘇洵曾自稱是初唐大臣蘇味道後裔。然而蘇洵自己也承認蘇味道的後人與自己的高祖之間世系不可考證,蘇洵的高祖才是信史的上限。蘇洵的尋根方法,在當時就有人不以為然。

柳立言認為蘇洵修撰族譜編寫世系,將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宰相蘇味道當做自己家族的始遷祖,是看中蘇味道的知名度,蘇洵編訂族譜的目的是不問親疏,團結族人,爭取***享政治和社會資源,以虛構始祖來聯宗。

二、仕途

嘉佑二年(1057年),蘇軾才20歲,與弟弟蘇轍壹同進京參加會考,蘇軾中進士第2名。當時主試官是歐陽脩,蘇軾以壹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的論文得到考官梅堯臣的青睞,並推薦給主試官歐陽修。歐陽修亦十分贊賞。

原本欲拔擢為第壹,但又怕該文為自己的門生曾鞏所作,為了避嫌,列為第二。結果試卷拆封後才發現該文為蘇軾所作,而取為第壹的是曾鞏,正是陰錯陽差,弄巧成拙。到了禮部復試時,蘇軾再以《春秋對義》居曾鞏之前,中乙科。

治平三年(1066年),父蘇洵過世,蘇軾回蜀守喪,英宗憐之,同意以官船載運蘇軾壹家。

熙寧二年(1069年),任祠部員外郎,反對王安石變法中的壹些作為,王安石於是屢次在神宗前詆毀蘇軾,司馬光、範鎮舉薦蘇軾作諫官,王安石力反之,皇帝想讓蘇軾寫起居註,王安石向皇帝進言,說蘇軾在回家守喪時,乘機販運蘇木(壹種染料),最後皇帝放棄這個任命。

三年,因為蘇軾壹直反對王安石,王安石門下的禦史謝景溫又誣陷蘇軾販賣私鹽,範鎮極辯蘇軾販鹽之誣,並願意退休負責。

熙寧三年(1070年),蘇軾擔任當年度的科舉主考官,蘇軾本欲擬上官均為第壹名(狀元),因發現上官均的策論有詆毀王安石變法的情況,便改上官均為第二名。

熙寧五年(1072年)蘇軾因不堪新黨的迫害,求外職,皇帝本欲予以知州,但王安石只願予之潁州通判,皇帝最後折中,讓蘇軾擔任比較好的杭州通判,三年之後升為知州,連知密州、徐州、湖州。熙寧十年四月,赴任徐州,是年七月七日,黃河決口,水困徐州,蘇軾參加救災。

元豐二年(1079年),四十三歲時,因烏臺詩案入獄,幾死,因為寫文章向朝廷訣別,太皇太後曹氏、王安禮等人出面力挽,皇帝動心,蘇軾終免壹死,貶謫為“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為其文學創作生涯的重要階段,而神宗亦愛其才,終得以保全,翌年被貶至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市)。

在黃州“深自閉塞,扁舟革履,放浪山水之間,與漁樵雜處”,與張懷民交遊,也結交禪門人士,當時佛印擔任廬山歸宗寺住持,與蘇軾時有往來。蘇軾有〈戲答佛印偈〉曰:“百千燈作壹燈光,盡是恒沙妙法王,是故東坡不敢借,借君四大作禪床。”元豐七年離開黃州。

元祐元年(1086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後垂簾聽政,回朝任禮部郎中、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元祐四年(1089年)拜龍圖閣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等,官至禮部尚書。

紹聖元年(1094年)被哲宗貶謫至惠州、儋州(海南島)。

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向太後垂簾聽政,下詔讓蘇軾北還。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夏天因冷飲過度,下痢不止,又誤服黃芪,結果病情惡化,“齒間出血如蚯蚓者無數”,七月二十八日於常州孫氏館病卒,享年六十四歲。由弟蘇轍歸葬於郟縣小峨眉山。南宋宋孝宗追贈謚號“文忠”。

蘇軾在政治上不屬於任何派別,也因此疲於應付新舊黨爭,遇事“如食內有蠅,吐之乃已”,蘇軾既反對王安石比較急進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舊黨司馬光盡廢新法,在新舊兩黨間均受排斥,仕途坎坷,時常遠貶外方。

不過他在各地居官清正,為民興利除弊,政績頗善,口碑甚佳,杭州西湖的蘇堤就是實證。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時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藝術家、醫學家。字子瞻,壹字和仲,號東坡居士、鐵冠道人。嘉佑二年進士,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學士,禮部尚書。

南宋理學方熾時,加賜謚號文忠,復追贈太師。有《東坡先生大全集》及《東坡樂府》詞集傳世,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編有《蘇文忠公全集》。

擴展資料:

風格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曾自謂:“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雖嬉笑怒罵之辭,皆可書而誦之。”

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其體渾涵光芒,雄視百代,有文章以來,蓋亦鮮矣。壹時文人如黃庭堅、晁補之、秦觀、張耒、陳師道,舉世未之識,軾待之如朋儔,未嘗以師資自予也。

黃州詞,是蘇詞的奇觀;黃州文,則是蘇文的高峰;《赤壁賦》是其高峰之巔。黃庭堅曾批評蘇軾說:“東坡文章妙天下,其短處在好罵,慎勿襲其軌也。”陳巖肖說:“坡為人慷慨疾惡,亦時見於詩,有古人規諷體。”陳師道說:“蘇詩始學劉禹錫,故多怨刺,學不可不慎也。”

著作

蘇軾現存於世的文學著作***有2700多首詩,300多首詞,以及大量散文作品。

〈刑賞忠厚之至論〉,嘉祐二年(1057年),應試時所寫,最早的成名文章。

《南行集》,嘉祐四年(1059年),與父親和弟弟合編的中的40多首詩,最早的壹批詩作。

《蘇沈良方》,今傳是沈括在《良方》的基礎上,增益蘇軾的醫藥雜說而成。

最早的詞則寫於熙寧五年(1072年)。

詩文有《東坡七集》《東坡集》《東坡詞》等。

存世書跡有〈答謝民師論文帖〉、〈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後雨〉等。

畫跡有〈枯木怪石圖〉、〈瀟湘竹石圖〉等。

題畫作品有〈凈因院畫記〉、〈提憩寂圖詩〉等。

因南宋皇帝宋高宗、宋孝宗等對他其人其作的推崇,有宋壹朝整理出版了《蘇文忠公詩合註》《蘇文忠公全集》等多部集作。《蘇文忠公全集》又稱《東坡全集》,傳世的,至今所見,可分兩大類。

壹類為分集編訂,號稱東坡七集本,亦標東坡全集,即東坡集四十卷,後集二十卷,奏議十五卷,內制集十卷,外制集三卷,和陶詩四卷,應詔集十卷,其出自蘇軾原本原目,後人稍加增益,為之善本,風行海內;壹類為分類合編,號稱東坡大全集。

《四庫提要辨證》雲:“分類合編者,疑即始於居世英本,宋時所謂大全集者類用此例,”又雲:“宋時所刊大全集者,乃麻沙書坊所刻。”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