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以後,氣溫寒而將暖,雖然此時氣溫仍相對較低,但是土地中的熱量卻是已經開始慢慢地恢復了,可也不要因此輕視戶外的寒冷,身上的秋褲更是不要輕易脫去。
春節,顧名思義,即是冬春換季之節,而冬去春來,寒辭暖至,雖然可喜,卻也是個比較容易生病的時候,因為春季萌動的屬性,彼時萌動之物,除了我們的精神外,還有體內體外的那些邪氣們。所以與其到時候讓身體出現如口苦舌燥、咳嗽不止以及感冒這些小毛病,不如現在就開始打理起自己的身體。
俗話說:“春前溫補,春後如虎。”那麽春前要怎麽補呢?答案很簡單,這個關鍵就在於“養脾”
冬季到來以前,大家最關心的是補腎,因為冬季屬水,而水行正對應腎臟之道,因此冬季養腎便可借助季節之性,讓調養的效率更上壹層樓。可如今春季將至未至,卻為什麽又要轉為養脾呢?關於這個答案《靈樞》說過:“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
意思是脾臟五行為土,位置居於人體中央,所以在四季交替之時主要負責配合應季的心肝肺腎的工作。
故而每個季節的十八天,這脾就會開始負責起四臟的交接,像如今冬轉春,這脾自然就是要去幫助肝來接替腎臟的。
因此如今年的春節前後十八天,正是腎脾的***治之時,而現在很多人未至春節這身體便已頻繁出現問題,很大可能就是因為這脾土不足所引起的。
故而如果脾土強大,那麽身體在進補及運行的時候也會更加順暢,因此《靈樞》也說過:“脾,倉腑之官。”就像運兵打仗那般,如果後方供給不足,那麽前方將帥即便再怎麽英勇也很難改變戰局。所以我們在這個時候不僅要把身體裏的這個小倉庫給補滿,還應乘著春季將來沒來的日子,把身體的脾胃給調養好。
晚冬酷寒,陰氣大驟,雖然此時自然和人體內的陽氣會有些許萌芽的趨勢,但現在終究也仍是陰氣的天下,所以冬來時的陽氣內斂之局依舊照常,內斂雖然仍不是太好的消息,可卻也是壹個適宜調補滋養的好契機。那麽養脾要從何開始?從食、氣、眠來著手,三招就給它搞定!
食養:淮山藥
關於換季最該吃什麽,國醫羅大倫老師就曾建議過,吃山藥最好,尤其是吃淮山地區產的山藥那更是效果絕佳,羅大倫老師說:“山藥色白入肺,它的顏色是白的,入肺經,大補肺氣。味道煮好了應該是甘甜的,歸脾,入脾經,它的汁液非常濃又可以補腎。肺、脾、腎三臟都補了。”
之所以最近壹再建議大家多吃山藥,原因就在這段話裏。首先,山藥各季都有產出,而配合上冬季的滋養之性和將春的發散之性,所以這個時候吃能最能有效利用好山藥的滋養之力。
另外還有壹個很重要的原因:山藥是絕無僅有的壹味就能補養脾肺之氣的食材,其中脾肺之氣就相當於我們的免疫力。而換季本就是疾病高發季,現在疫情壹波未平壹波又起的,此時常吃山藥也是有備無患,最適合體虛、平時容易在換季時生病的朋友。
另外在吃法上,我們可以參照民國時大醫張錫純先生的做法,在其著作《醫學衷中參西錄》中就常將山藥和雞內金搭配起來使用,要麽用以做粥,要麽都各自碾成粉末就水吞服,但雞內金畢竟取自雞類的脾臟,雖然養脾效果奇佳,但是光聞其味便覺腥苦,入口更是會苦上壹分。
所以這分享壹款口味絕佳而既能疏通,又不會傷到脾胃的雞內山藥金焦饃給大家,材料主要用雞內金、小麥粉、山藥粉和芝麻。
這個焦饃的做法非常簡單:備雞內金、山藥粉、黑芝麻、白芝麻和食鹽。面盆洗凈,倒入小麥粉和山藥粉,再把搟碎的雞內金粉倒進面裏,加入兩把芝麻和壹小勺鹽。把面盆裏所有的食材混合均勻,加入適量清水,揉成面團,靜置20分鐘後,切成大小相等的面劑子。
和烙餅壹樣,搟成片即可,之後電餅鐺預熱,不用刷油,直接放面餅。中途可以翻個面,烙熟後就可以享用美味了,芝麻香濃郁,雞內金的苦味也被很好地掩蓋住了,吃起來又酥又脆。
若是懶得自己制作可以試試這款開袋即食的雞內金山藥餅,餅面上黑白芝麻交相輝映,光聞其中焦香,便能讓人食欲大開,壹口咬下去酥脆掉渣,無蔗糖添加,即使不能吃甜的朋友也能放心吃,每天來兩片,好吃又 健康 。
氣養:拍打通氣
老話說:“拍打足三裏,勝吃老母雞”,作為 養生 保健最知名的要點,可見其中深藏的功與名。
足三裏的位置在人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在腓骨與脛骨之間,由脛骨旁量1橫指。靈樞講“以入為合”,這經絡的氣血由此處進入,濡養臟腑。不管是艾灸、針刺還是拍打都很適合。
如果拍打怕疼的話還有更簡單的法子, 《八段錦》 裏的“理脾胃須單舉”可以強健脾胃,尤其適合焦慮、飲食不規律的人常常練習。
睡養:用睡去濕氣
睡補是最省時省力,又能出效果的法子。畢竟我們每天基本都有8小時的睡眠,要是能邊睡邊養脾胃,那簡直太劃算了。
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試壹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