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植物特征和品種簡介
1.植物特征山藥是多年生纏繞草本植物。莖長可達2 ~ 3米,根直立,肉厚,呈桿狀,長30 ~ 35厘米,分枝少,須根多。葉子
對生,葉形多樣,常呈心形或箭形,掌狀葉脈6-9片,葉間有氣生塊莖(稱Reiyoshi,亦稱山藥豆、山藥蛋)供繁殖或食用。花單性,
雌雄異株,有香味,雄花直立,雌花序下垂。蒴果,三角形翅。種子有寬翅,接近卵形(圖8-6)。
2.品種介紹按植物學分類,山藥在植物學上包括很多種,有藥用品種,也有蔬菜品種。我國栽培的主要有三種:壹種是國產山藥,也叫普通山藥。
原產中國,是薯蕷科最北的種,特征是莖圓,無棱;第二種是舒天,又名大樹,原產於印度。我國南方有栽培,北方較少。
面積最大的最老品種,特點是莖方形,翅有棱紋,最大塊莖可達30公斤;第三,分布於華南和華東的野外,根為圓柱形,長40厘米。
關於。
(2)生物學特性
1.生長中的山藥只有在地溫達到65438±03℃以上時才能發芽出苗。以水龍頭為種子,種下後生根發芽;良植先生,生根發芽。七月初至八月
在早期階段,地上塊莖在葉腋之間產生。8月中旬至9月下旬是地下莖快速生長發育的時期。初霜後,莖葉枯萎,塊根進入休眠。
2.對環境條件的要求山藥對氣候條件要求不高,喜溫耐寒。所有陽光溫暖的平原或丘陵地區都能生長良好。四川海拔1 600米。
在山區種植仍能正常生長,獲得中等產量。由於山藥是根深蒂固的植物,它需要深厚的土壤,良好的排水系統和疏松肥沃的沙壤土。pH值為6.5 ~ 7.5的土壤
可以種植。山藥肥力強,需鉀肥較多,壹般不適合連作。
(3)栽培技術
1.選地整地應選擇土層深厚、疏松、肥沃、向陽、排水通暢、酸堿適宜的砂壤土。
山藥塊莖在人類土壤深處,有的可達1米,所以土地需要深耕。冬季深耕農田,次年種植前施基肥,施糞肥、堆肥等75公斤。每公頃,然後翻土到大約50%的深度
水稻,然後耙。由於南方雨水較多,種植前要加寬1.3米高度的邊界,以利於排水,而北方雨水較少。每種植4-5行後,立即創建高度為10-15 cm的邊框。
山脊,用於灌溉。北方也采用壟作。有人認為栽培方式不同影響產量,大面積栽培采用淺溝種植比打孔種植產量更高。
2.繁育方法
(1)繁殖龍頭又稱山藥嘴,是山藥收獲時根莖的上部,是山藥田間生產的主要種植材料。每個山藥每年只生產壹個絲錐。
還有各種損耗,所以龍頭數量逐年減少,特別是在栽培中,龍頭逐年變細變長,組織老化,產量下降。它們不能再作為育種材料,所以需要用零。
玉子培育的新龍頭將被替換。
(2)禮義禮義四月播種。播種前會挑選儲存的Reiyoshi,飽滿飽滿整齊,無傷無燥,皮白裏透。
綠皮良吉。按20 ~ 25 cm行距,株距約7 ~ 10 cm,土壤約6 cm。現場管理照常進行。長成的水龍頭可以在第二年春天種植。
在大田栽培中,禮義栽培的主導植物第壹次產量壹般,第二次產量最高,之後逐年遞減。所以第四年和第五年,所有的水龍頭都需要。
更新,也就是說,禮義培育的水龍頭使用壽命往往不到5年。
3.田疃管理
(1)豎立帶卷須的山藥長而細長易碎,容易被風吹落。苗高20 cm左右,要扶好,卷須向上生長。人字架的支撐方式更牢固。
通風透光比較好。
(2)三肥山藥追肥前後,配合淺中耕施用“壯苗肥”促根壯苗。山藥藤蔓放前半段後,行間施1倍“長勢肥”,促進幼苗長勢旺盛;夏日至日
前後給山藥復施“長薯肥”,每公頃37500-45000斤。
(3)前期北方幹旱灌溉,註意苗期灌溉,7-8月進入雨季時及時排水。南方前期壹般多雨,苗期要註意排水。
(4)修剪控苗後,如果基部出現側枝,應及時采摘,集中養分,增加塊根產量。
4.害蟲防治
(1)炭疽病對莖葉危害較大。從六月中旬到收獲期。經常造成幹莖落葉。防控措施:清理花園,焚燒病殘植物,減少
越冬菌源;種子用1:1:150倍波爾多液浸泡4分鐘,消滅病菌;生長期初期噴施500倍的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或800 ~ 100的50%解菌特可濕性粉劑。
(2)山藥枯萎病又稱死藤病、死苗病,主要通過種子和土壤傳播。近年來病害加重,嚴重影響山藥產量。
壹般山藥枯萎病在生長初期癥狀不明顯。受害植株從8月份開始,植株下部的葉片變黃,向上擴展。在收獲期之前,植物提前死亡。馬鈴薯被殺死了,從雨季到八月前,細菌已經入侵。傷薯塊表面形成圓形凹狀病變,呈黑色,變形。病菌侵染後,早期,細根呈淡褐色,出現水漬樣小病斑,擴大侵染肉質薯塊,引起幹腐。表皮呈深褐色,在疾病和健康的交界處常出現裂紋。剖開患病部分,可以看到肉質部分呈褐色,已經腐爛。輕傷者長出手指狀的土豆塊。
致病因素:
(1)種植密度高,株行凹陷,通風透光不好,病害嚴重,施氮肥過多,長勢過嫩,抗性降低。
(2)土壤粘稠呈酸性;連作多年,地裏病殘人多;氮肥施多了,長勢太嫩;在肥力不足、耕作粗放、雜草叢生的田地,植物抵抗力下降,病害嚴重。
(3)種薯帶菌,肥料分解不充分,有機肥帶菌,或肥料混有病害作物。
(4)播種過晚病害嚴重,種薯切成小塊容易發病,生長後期土壤水分過大。
(5)低窪積水、排水不暢、土壤含水量高易致病,高溫、高濕、長時間連陰雨、光照不足易致病;連陰雨或暴雨後突然放晴,氣溫迅速回升;有時晴有時雨,高溫悶熱天氣嚴重。
預防和控制方法:
壹.農業控制:
(1)播種前或收獲後,應清除田間及其周圍的雜草,集中焚燒或施肥;深挖地面清除殘茬,促進病殘分解,均勻噴灑“護樹將軍”消毒滅卵,減少病蟲源。
(2)選擇地勢高燥的田地,深溝高壟耕作。雨停了,就不會積水了。大雨過後,及時清理壟溝系統,防止水分滯留。
(3)播種後,用藥土作覆土,或用浸種劑或拌種劑處理種薯。
(4)合理密植,及時清除病葉、病株,帶出田間焚燒,病穴塗抹藥物或生石灰。
(5)地膜覆蓋栽培可以防止土壤中的細菌對地上植物的傷害。
(6)施用由酵素菌制備的堆肥或腐熟有機肥,不施用菌肥;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適當增施磷鉀肥,加強田間管理,培育壯苗,增強植物抗病能力,有利於減輕病害。
(7)註意生長後期的排水,觀察地下塊莖的健康狀況,發現病斑及時噴藥或澆水或灑土。
(8)采收時避免塊莖損傷,采收後在太陽下貯藏1 ~ 2天,直至表面幹燥。儲存環境應通風,室內保持幹燥;窖溫應控制在65438±0 ~ 4℃,並及時淘汰病爛馬鈴薯。
化學防治:(噴灑或灌根):
使用2%農抗120(抗菌黴素120)水溶液100-200倍液、3%中生黴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88%水合黴素可溶性粉劑1000倍液時,必須添加適量的“新高脂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