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吃很重要。現在的人可能想象不到,食物的種類是衡量壹個人社會地位的標準。比如,肉不是誰都能吃的。《肉食者求之》中的“肉食者”不是我們今天所認為的肉食者,而是有資格吃肉的人。
壹日三餐?那不存在。壹日三餐的歷史比預想的要短。南北朝以前壹般是壹日兩餐的制度,日出而食,黃昏而食。當然,這僅限於下層階級,貴族文人壹天想吃多少餐就吃多少餐。
直到隋唐時期才普遍實行壹日三餐。在此之前壹般是壹天吃兩次,這可能也和食物產量有直接關系。
在物質生活極其豐富的今天,更多的人更加關註低熱量、低糖的健康膳食,關註過量攝入帶來的各種疾病,比如肥胖。
所以有些人回到古代,回到以前的壹日兩餐,失去晚餐。但是任何時候,早餐從來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帝制時代,北京官員首先要習慣清晨起床,趕上清晨生活。到了第四更,官員們早早起床,離家前往皇城。大部分都是肚子裏空空的,餓著肚子站著。估計他們就算沒有低血糖也會很難受。
明代陳繼儒的《破寒》壹書中記載,唐朝宰相柳巖曾在五更時去過早朝。因為天氣冷,他看到壹家賣蒸餅的店鋪,就讓人買了裹著袍子袖子的餅,在法庭上安安靜靜地吃。
宋代也有帶羊肉上朝的故事。官員能做到壹定級別,有工作早餐的待遇,由皇城外的“候院”提供。如果早朝皇帝那天高興了,他出朝後會把糧食分給幾百個官員。他送飯的地方在大殿的廊下,所以叫“廊下飯”。
古代人早餐吃什麽?其實品種還是挺豐富的。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模式。
現在(bó tu)
這是唐代最常見的早餐食品。聽這個學名好像很高級,其實就是面條!電影!湯!今天我們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唐朝是說不出來的。當時有句話叫“聰明的女人不是萬能的。”
粥
這種簡單又有營養的東西也是古代人最喜歡的早餐之壹。比如白居易的“春寒料峭,捫心自問想要什麽。蘇文柏華酒,牛奶和地黃粥。”可見,粥是唐代重要的早餐品種。
唐代的醫學著作《食醫心鑒》記載了各種粥的做法,有大米和各種五谷,有的配肉,有的配菜,幹果等。、甜鹹等等。
胡煎餅
“燒餅像京都,脆面是剛出爐的。”白居易不僅是大詩人,而且對下廚房很感興趣。據當時北京有名的餅店說,胡餅是做出來送給朋友的。多暖心的禮物啊。除了胡餅,還有幾十種糕點。
小米面粉和糖的稀粥
宋人會享受,愛享受,也研究如何享受。每次早餐都能看到。茶湯是宋代流行的早餐。早起壹碗茶,相當於宋代人的起床號。
炒茶湯是壹項細致的工作,宋人把不怕麻煩、不怕麻煩的精神發揮到了極致。芽茶,加上去殼的綠豆和磨碎的山藥粉,是基本的湯底。根據自己的愛好,還會加入各種輔料,如桂圓、蘇祥、紫蘇、酸梅、桂花、豆蔻,有的還會加入豆豉。
到了宋代,過早出門開始流行。今天很多人出去吃早飯,和宋人吃早飯差不多。
我們來看看各地有代表性的早餐吧。妳吃過哪些?
面團和什錦蔬菜湯
這是地道的東北美食。不僅是東北人,很多北方人也愛吃。就是把面條切成塊,扔進湯鍋裏。可以加入大白菜、菠菜、紫菜、香菜、西紅柿。總之妳手邊有什麽輔助材料都可以放。
湯很寬容,不選擇。尤其是天冷的時候,湯又稀又熱,大冷天出門,胃裏卻壹直暖暖的。
用脆油條卷成的薄餅
說到煎餅果子,妳壹定會想到天津。從前有南方人,很少去北方。剛來天津時,他們對煎餅果子贊嘆不已,對手中的大碗熱意大利面感到震驚。“水果在哪裏?”其實煎餅果子應該寫成煎餅砂囊,是北方方言,就是油條。正宗的天津煎餅果子,必須以磨碎的綠豆粉為主要配料,白面和黃豆按比例配成,“果子”就是油條或箅子。調料方面,蔥花必不可少,再加點甜面醬和辣醬,做壹套天津煎餅果子。
朝幹河
炒肝不是炒,而是用大腸和豬肝、澱粉壹起煮到壹個厚碗裏。壹碗完美的炒肝,色澤棕紅,汁濃而亮,肝腸肥,蒜味濃而不辣,食材包裹得很好,濃而不瀉。
傳統上,炒肝不是用勺筷吃,而是整碗端上來。所以從前,如果有人用勺子筷子吃炒肝,老北京人壹看就知道這個人壹定是外地人。
山東煎餅
大蔥卷煎餅是眾所周知的典型山東吃法。煎餅的原料是粗糧,應該是煙草籽。普通的鍋做不出來。正宗的山東大蔥,皮厚肉嫩,香而不辣。對於豪放的山東人來說,煎餅大蔥的早餐已經深入骨髓。
甜蜜的泡沫
甜沫是濟南正宗的發明,然後在山東廣為流傳。甜甜的泡沫有點像菜。雖然叫“甜沫”,其實是鹹的。粥做好後,主人會問“還要什麽”,意思是加粉條、蔬菜、豆腐絲等輔料。後來人們諧音為“甜沫”。
辣椒湯
河南幾乎到處都有賣胡辣湯的地方。早上買壹碗胡辣湯,配包子和油條當早餐。
胡辣湯以骨湯為底湯,每種湯都有自己的秘方。加入花椒、辣椒等調料,更適合北方人的口味,湯汁粘稠,麻辣鮮香。喝的時候撒壹點香油和香醋。壹小碗胡辣湯很濃,有蘑菇和木耳,內容很豐富。
爆米花
保米果是江西省非常受歡迎的小吃,因其“皮薄、皮滑、料爽”而名聲遠揚。將泡好的大米磨成飯槳,將米漿薄薄地鋪在用竹簽編織的圓形簸箕裏,用武火蒸成湯皮,再用竹簽切成若幹小塊,從簸箕上撕下,加入油炸調料和肉餡,裹成長方形,塗上香油或熟茶油。
烤饢
南安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唐朝以前。說到唐詩裏的燒餅其實是饢。在很多新疆人眼裏,沒有饢就沒有生活。饢含水量少,久藏不壞,便於攜帶,適合新疆幹燥的氣候。另外,烤南制作精良,用料考究,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深受新疆人民的喜愛,也就不足為奇了。
武漢熱幹面
熱幹面是武漢的傳統小吃之壹。起源有各種版本,但毫無疑問,這是武漢非常有代表性的早餐。用油,芝麻醬,醬油,蔥花和蒜泥作為調料的熱面條。壹看就沒什麽吃的,碗裏只有面,基本沒啥丟人的。但是各種味道都在面裏,爽口又厚重。
豬肉煎包
生煎包子可以說是土生土長的上海點心,據說有上百年的歷史。因為上海人習慣把“小籠包”叫做“小籠包”,所以上海的煎包也叫生煎小籠包。
成品面條潔白松軟,肉餡鮮嫩,裏面有鹵汁。嚼的時候有芝麻和洋蔥的香味,趁熱吃比較好。人們對它的評價是:“皮薄不焦,二歧酵母頭烤,鮮餡湯滿嘴,底厚焦。”
面街面館
說起寧波的早餐,很多人壹定覺得是湯圓。其實在寧波人心中,最喜歡的就是倉庫橋面交接處。面壹直是寧波的老味道,它的存在是老壹輩人的記憶。
面團的比例很優雅,不太大也不太小。壹口咬下去,味蕾開始和入口即化的面皮融為壹體,入口即化,美味綿軟。然後就是誘人的肉餡,與面團完美搭配,在舌尖碰撞出美味的火花。
在湯或開水中浸泡/煨熟米飯
泡飯是南方特有的稱呼,也是南方人常吃的早餐。它通常由隔夜的冷飯加少許水烹制而成,也與肉和蔬菜壹起烹制。
壹碗好飯端上來酥而不爛,米湯濃而不濁,各保持自己的神形。湯色淺黃清澈,鍋底沈澱出五谷米,質地緊實。壹入口,湯汁的苦味夾雜著米飯的清香,米粒略韌,咬起來甜甜的。
皮肚面
有人說:“所謂鄉愁,對南京人來說,就是壹大碗正宗的皮肚面。”大火燒開水,大竈下,壹大團面條扔了進去,壹大瓢肉湯也澆了進去。金黃的肚皮,細細的肉絲,鮮嫩的豬肝,濃郁的腰花捧成壹個小球在鍋裏翩翩起舞,紅紅的西紅柿,綠綠的菜苗,黑木耳,白平菇歡快地穿行在湯中。
把湯汁和面條壹起倒出來,攪拌幾勺火熱的熱油,淋上幾滴清香的老陳醋,壹碗美味的大碗皮肚面就正式出爐了。
廈門沙爹面
沙爹面的做法很簡單。面條放在漏勺下的燒開的鍋裏煮,撈出放入碗中,根據自己的口味加入豬肝、豬腰、鴨筋、大腸、鮮魷魚、豆腐幹等輔料,最後澆上大鍋裏已經煮開的湯,壹分鐘之內壹碗面就可以上桌。
重慶面館
面條是唯壹被重慶市民普遍接受的傳統面食。狹義的小面是指用蔥、蒜、醋、辣椒調味的麻辣素面。在老重慶的話語體系裏,牛肉炸醬、排骨等豪華澆頭的面也叫小面,比如牛肉、肥腸、豌豆紮江面。重慶人評價小面質量最重要的標準是調料,小面的調料是它的靈魂。
魯加莫;肉夾饃,肉夾饃
中式肉夾饃是古漢語中“包子裏的肉”的縮寫。肉夾饃其實是臘肉和白吉饃兩種食物的奇妙結合。用臘肉腌制的肉,用陳年老湯腌制,極其酥脆,吃起來鮮嫩綿長,肥肉不膩,瘦肉不柴不油。
用來夾肉的包子必須是特制的白吉饃才算正宗。饅頭香脆,肥而不膩,回味無窮。住在長安,隨處可見,感覺不到它的價值;人在異鄉,最讓人神往的就是這香噴噴的肉夾饃。
桂林米粉
米粉是廣西早餐的主力軍。各地米粉的特點各不相同,桂林米粉在速度和簡單性上獨樹壹幟。桂林人都說桂林米粉出了桂林就難吃了。正宗的桂林米粉,不僅是精致的米粉,還有鹵水,這是各個米粉店的商業秘密。
相傳桂林米粉起源於秦朝,是壹種治療疾病的“藥膳”。今天,在桂林街頭的粉店裏,仍然隨處可見華三酒米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