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追溯掛烤鴨的歷史

追溯掛烤鴨的歷史

美國烤火雞和北京烤鴨都起源於歐洲或地中海的烤鵝。讓我們從美國的烤火雞開始。火雞是美洲的特產,在歐洲人來美洲之前就被印第安人馴化了。土耳其的英文名字是“Turkey”。因為歐洲人認為它看起來像土耳其服裝:黑色的頭和紅色的身體。歐洲人移民美洲後,在沒有養好鵝之前,就有了吃鵝的要求。所以我吃了火雞。發現火雞比鵝肉好吃。北美有許多火雞。所以烤火雞成了美國人的壹道大菜。在美國,這是感恩節的壹道重要菜肴。感恩節為什麽要吃烤火雞?這是壹個更古老的故事。雖然感恩節在美國是壹個獨特的法定假日,但似乎其他國家沒有。其實在古代西方民間就有這樣的節日。內容是感謝上帝在豐收後的眷顧。

中國的中秋節或者端午節其實是有這種內容的。中國的這兩個節日,壹個在秋收之後,壹個在夏收之後。這個時候人已經過了沒飯吃的時代,有新的飯吃壹定很開心,所以慶祝壹下,感謝上帝。有人會說:中秋節不就是從和元朝統治者的鬥爭中來的嗎?端午節不是為了紀念屈原嗎?這個只有以後才有意義。在特別古老的時代,它們只是慶祝豐收的節日。

在這個節日裏,我們必須感謝上帝的眷顧。因為沒有上帝的眷顧,就會有天災人禍,莊稼長不好。中國的神是龍,是祖先,是天地。所以端午節賽龍舟,往水裏扔粽子,可能是對龍的感謝。中秋節的月餅可能是祭祀神靈或祖先的食物。這是中國的習俗。在西方,豐收之後也要感謝上帝的眷顧,所以古代西方就有了感恩節。在西方,感恩節的烤鳥不壹定是烤鵝。妳為什麽吃烤家禽?我們要讀聖經。在舊約的《出埃及記》中有壹段話:摩西帶著以色列人不吃不喝地進入西奈沙漠。以色列人非常不滿。開始抱怨。摩西說,上帝聽到了他們的抱怨。他們會得到食物。結果,大量的鵪鶉飛來,第二天落在它們的營地裏。摩西說,這是神給妳們吃的肉。於是他們高高興興地吃了壹頓大餐。這可能是猶太教中最早的感恩節。《聖經》中沒有記載以色列人吃這些鵪鶉的烹飪方法。但是壹想就知道壹定是烤的。因為他們在沙漠裏,所以缺水,也不會做飯。不可能蒸。他們不能蒸。而且是不用任何炊具只烤。他們壹定是不帶沈重昂貴的銅鍋逃出埃及的。那時沒有鋁和鐵。壹般人用不起青銅器。在中國,那個時候,銅鍋就是三腳架,這是很可怕的東西。逃跑的以色列人不會帶走這個。壹般人用的陶罐容易碎,路上不能帶,所以壹定要有烤鵪鶉。這也是最好的吃法。所以西方文化中有這樣的內容:家禽是上帝的拯救和恩賜。人們應該烤了吃。而且最好在感恩節那天吃。鵪鶉比鵝小得多。鵝是鳥類。

人們總是尋找肥肉來吃。特別是鵝是地中海地區的特產,就像土耳其是美洲的特產壹樣。所以後來人們在感恩節吃烤鵝而不是烤鵪鶉。事實上,在許多節日裏,吃燒鵝。因為西方的節日大多和上帝有關。歐洲人到了美洲,發現上帝給他們的鳥是火雞。所以他們吃烤火雞來感謝上帝。知道了烤火雞的故事,更容易接受烤鴨的故事。烤鴨的祖先也是西方的燒鵝。

燒鵝技術兩次傳入中國。壹次在元朝。壹次在清朝。元朝時,蒙古帝國占領了大片領土。從中國東部到地中海,都是他的地盤。所以凱爾波羅等西方人可以來中國。他們帶來了很多西方文化。包括大炮和烤鵝。元代有烤鴨店。為什麽從燒鵝變成了烤鴨?就像鵝變成火雞壹樣。鴨子是中國的特產。烤鴨用的鴨子是中國培育的優良品種。它的學名是北京烤鴨。現在全世界都在吃這種鴨子。我說:野鴨全世界都有,只有中國人馴養。中國從兩千年前就開始馴養野鴨。也就是英文的mallard。這個名字現在是壹個服裝品牌。鴨子在歐洲不是家養的。但是很早就馴化了鵝。他們馴養了這些鵝就夠了。因為鵝比鴨子大,至於鴨子,地中海和歐洲的人們壹直只把它作為獵物。聖經裏有鵝的記載。在羅馬傳說中,壹群鵝拯救了羅馬。在中國,鵝不像鴨那樣常見。妳在每個池塘裏都能看到鴨子,很少看到鵝。所以燒鵝在中國變成了烤鴨。元代的烤鴨和西方的燒鵝差不多。在中國它被稱為“燉烤鴨”。看來我再也吃不下這個烤鴨了。

這種烘烤方法也是西方的:用石頭或磚做成的爐子。在裏面生火。第壹,對爐本身進行加熱,使爐壁吸收大量熱量。然後把鴨子放進去。用爐壁的熱量烤鴨子。這也是歐洲人烤面包的方式。這樣可以使加熱的食物溫度不高,均勻,時間長。發明這種方法的人壹定有烘焙食物的特殊經驗。也就是天天吃吐司的西方人。因為千百年來每天都要烤面包,所以發明了壹種面包烤得徹底,又不會烤出餅皮,而且有煙味的方法,就是用爐壁吸收的熱量而不是火源本身來烤。因為這種烤鴨是在裏面烤的,所以叫紅燒烤鴨。清朝末年,烤鴨的方法改變了。從燜爐改為吊爐。而且吃的方式也有明顯的山東特色。其實烤鴨店是山東榮成人開的。特點是蛋糕、大蔥或黃瓜、醬、鴨子壹起吃。蛋糕卷、大蔥、黃瓜和醬料是山東人最常吃的東西。但為什麽山東人發明了掛爐烤鴨,作者有壹個假設性的解釋:

清末德國占領山東青島,同時大量移民青島。當時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說(好像有聖旨):“青島屬於德國,永遠屬於德國”。所以青島當時的地位不是殖民地,而是德國大陸在中國的壹塊飛地。這當然是威廉先生的主意。占領山東的普魯士士兵也是獵人。野鴨是它們的傳統獵物。他們和他們的祖先幾千年來壹直在德國或波蘭和捷克狩獵野鴨。所以到了中國就繼續打。中國有許多野鴨。至少在當時,是有不少的。他們的習慣是在野外戰鬥和進食。這種吃法類似於今天的BABIQUE,用明火烘烤。這種戶外烤法和北京烤鴨的做法很像。就是把蜂蜜抹在鴨子身上,然後烤。中國人也馬上學會了這種做法,但並沒有完全廢除燜燒鴨。這是無聊和明火烘烤的結合。烤鴨既有明火烤的香味,又有悶爐的熱度。

與此同時,中國人做出了壹項特別偉大的發明。只是別把鴨子開膛破肚。只需在鴨子身上紮壹個小洞,取出內臟,然後把開水倒進鴨子的肚子裏,再把小洞紮好。然後掛在火上烤。這種方法有幾個優點。首先是防止鴨子因烤而失水。第二種是讓水把鴨子的肚子脹起來,這樣鴨子的皮就會脹起來,而不是被烤軟,這樣鴨子的皮就會又薄又脆。鴨皮成為烤鴨最好的部分。中國發明這種烘焙方法的時候,正是西方人普遍使用蒸汽機的時候。中國人把鴨子當鍋爐。好像和西方人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如果把這種做法和烤鴨的吃法結合起來,就可以得到另壹個故事了。烤鴨的吃法很特別,就是皮卷餅配大蔥或者黃瓜吃。把骨頭煮了喝。我們也知道,西方的燒鵝有壹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皮烤得很硬,其實人們往往不吃皮。至於骨頭,就更不能吃了。在山東的德國人也經常在節日吃燒鵝。和現代西方人壹樣,肉是吃的,皮和骨頭是扔掉的。這些獸皮和骨頭成了中國苦力的食物。山東人按照自己的習慣把皮卷成餅,把骨頭煮成湯。並且發現這樣的吃法,有其特別好的味道。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智慧,把這種吃燒鵝皮和骨頭的方式,變成了吃烤鴨的方式。我們知道,這種由下層階級發明的烹飪在中國烹飪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比如“叫花雞”,據說砂鍋居也是從肥肉、水等有錢人的廢物開始的。涮羊肉、小籠包、燜火等烹飪方法也來自下層。

到了清代,烤鴨的鴨子也從普通鴨變成了填鴨。填鴨的方法來自歐洲。這種方法最初是用來填充鵝的。因為歐洲人非常喜歡吃鵝肝或者鵝肝。為了讓鵝長出壹個大肝臟,歐洲人想出了壹個填肝的辦法。英語裏叫“強行餵食”。目的是讓鵝長個大脂肪肝。說到這,好像有點惡心。結果,中國人學會了這種方法。落實到鴨子身上。它變成了北京填鴨。

後來,北京烤鴨(不是填鴨)傳入英國,英國對北京烤鴨進行改良,使其可以長到十幾斤而不加餡。而且由於飼料的改良,鴨子的瘦肉含量有所增加。在歐洲的中國餐館裏,發現用這種鴨子做的烤鴨更適合歐洲人的口味。因為都怕吃太多脂肪。後來中國也引進了這種鴨。現在,有人稱它為英國鴨。其實是北京鴨的改良品種。烤鴨店基本上都有這種鴨賣。作者認為真正好吃的鴨子是南方的湖鴨。湖鴨很小,但是味道比填鴨好多了。如果把南方湖鴨做的菜換成填鴨,味道就差遠了。但是湖鴨太小了,不能烤。因為烤鴨是打不開的,而且主要吃皮。湖鴨不適合這種做法。四川有“油浸鴨”。它是用湖鴨做的。也還不錯。至於野鴨,我沒吃過,國內可能已經沒有了。對了,野鴨在中國還是有的。在家鄉四川經常看到野鴨,但數量肯定沒有以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