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高鈣尿癥:正常人每日攝入鈣25mmol,鈉100mmol時,每日尿鈣輸出量小於7.5mmol(或0.1 mmol/kg);日攝入量為10 mmol時,尿鈣輸出小於5 mmol。持續性高鈣尿癥是腎結石患者最常見的獨立異常因素,引起的結石多為草酸鈣結石。糾正高鈣尿癥可有效防止腎結石復發。因此,高鈣尿癥在腎結石的發病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據其發病機制,可分為以下四種類型。吸收性高鈣尿癥:最常見,見於20% ~ 40%的腎結石患者。發病原因是某些腸道疾病(如空腸)引起腸道鈣吸收增加,血鈣升高,甲狀旁腺激素(PTH)分泌受到抑制。
血鈣升高導致腎小球濾過鈣升高,PTH降低導致腎小管重吸收鈣降低,導致尿鈣升高,血鈣恢復正常。鈣攝入量增加、維生素D中毒和結節病也可導致吸收性高鈣尿癥。由於代償性鈣排泄增加,這些患者的血鈣濃度往往在正常範圍內。b .腎性高鈣尿癥:是壹種特發性高鈣尿癥,約占腎結石患者的65,438+0% ~ 3%。由於腎小管特別是近端小管的功能異常,導致鈣的重吸收減少。此類患者常繼發甲狀旁腺功能亢進,PTH分泌增多;但1,25 (OH) 2D3的合成也增加,使骨鈣動員和腸鈣吸收增加,患者血鈣常正常。
C.骨吸收性高鈣尿癥:主要見於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約占腎結石患者的3% ~ 5%;但10% ~ 30%的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患者合並腎結石。
此外,還見於甲亢、轉移性骨腫瘤、長期臥床引起的骨吸收和庫欣綜合征。d .無甲狀旁腺素升高的饑餓性高鈣尿癥:5% ~ 25%的腎結石患者接受了訪談。有些因素如腎排磷增加導致低磷血癥,導致1,25 (OH) 2d3合成增加,抑制PTH分泌,從而增加尿鈣排泄。
②高草酸尿癥:正常人每日尿草酸排出量為15 ~ 60 mg。草酸是腎結石除鈣以外第二重要的成分,但腎結石草酸鈣患者大多沒有草酸代謝異常。高草酸尿癥多見於腸道草酸鹽吸收異常,或腸道高草酸尿癥,占腎結石患者的2%。正常人腸腔內的鈣和草酸結合,可以阻止草酸的吸收。回腸疾病(如回腸切除術、氣回腸旁路術、感染性小腸疾病、慢性胰膽管疾病)使脂肪吸收減少,腸腔內的脂肪與鈣結合,沒有足夠的鈣與草酸結合,導致結腸內草酸吸收增加。然而,未被吸收的脂肪酸和膽汁鹽本身也會損害結腸粘膜,導致結腸對草酸的吸收增加。此外,吸收高鈣尿時,由於腸道吸收的鈣增加,草酸的吸收也可增加。草酸鹽過量攝入、維生素B缺乏、維生素C過量攝入和原發性高草酸鹽尿偶爾可見。後者分為ⅰ型和ⅱ型。I型由肝臟中丙氨酸-乙醛酸轉氨酶(AGT)的缺陷引起。ⅱ型是肝臟D-甘油酸脫氫酶和乙醛酸還原酶缺乏,導致尿草酸和甘油酸排泄增加。任何原因引起的高草酸尿癥均可引起腎小管和間質損害,導致腎結石。
③高尿酸血癥:正常人壹般每日尿酸排出量≤4.5 mmol。高尿酸血癥是10% ~ 20%草酸鈣結石患者唯壹的生化異常。有人稱之為“高尿酸血癥草酸鈣結石”,並將其視為獨立的腎結石類型。此外,40%的高尿酸血癥患者同時伴有高鈣尿癥和低檸檬酸尿癥。高尿酸血癥的病因有原發性和骨髓增生性疾病、惡性腫瘤(尤其是化療後)、糖原累積病和萊希-尼漢綜合征。慢性腹瀉,如潰瘍性結腸炎、局竈性腸炎及空回腸旁路成形術後,壹方面腸堿丟失引起尿pH值降低,另壹方面尿量減少,從而促進尿酸結石的形成。
④高胱氨酸尿癥:是由近端小管和空腸的胱氨酸和賴氨酸轉運障礙引起的遺傳性疾病。由於腎小管轉運障礙,大量胱氨酸從尿中排出。
尿液胱氨酸飽和度與pH值有關,當尿液pH值為5時,飽和度為300mg/L;當尿液pH值為7.5時,飽和度為500毫克/升..
⑤黃嘌呤尿:是壹種罕見的代謝性疾病。由於缺乏黃嘌呤氧化酶,次黃嘌呤向黃嘌呤、黃嘌呤向尿酸的轉化受阻,導致尿黃嘌呤增加(> 13 mmol/24h),尿酸減少。用別嘌呤醇治療時,由於抑制黃嘌呤氧化酶活性,尿黃嘌呤增加,但在沒有原黃嘌呤代謝障礙的情況下,壹般不會出現黃嘌呤結石。
(2)尿液中其他成分對結石形成的影響。
①尿液pH值:對腎結石的形成和變化有重要影響。尿液pH值的降低有利於尿酸結石和胱氨酸結石的形成。pH的升高有利於磷酸鈣結石(pH > 6.6)和磷酸銨鎂結石(pH > 7.2)的形成。
②尿量:尿量過少,尿液中結晶物質濃度增加,有利於過飽和的形成。26%的腎結石患者接受了隨訪,65,438+00%的患者除每日尿量小於1L外,無其他異常。
③鎂離子:能抑制腸道對草酸的吸收和尿液中草酸鈣、磷酸鈣的結晶。
④檸檬酸:能顯著增加草酸鈣的溶解度。
⑤低檸檬酸尿:檸檬酸與鈣離子結合,降低尿中鈣鹽的飽和度,抑制鈣鹽結晶。尿中檸檬酸的減少有利於含鈣結石的形成,尤其是草酸鈣結石。低檸檬酸尿見於任何酸化狀態,如腎小管酸中毒、慢性腹瀉和胃切除術。噻嗪類利尿劑引起低鉀血癥(細胞內酸中毒)、動物蛋白攝入過多和尿路感染(細菌分解檸檬酸)。尿液檸檬酸含量低的其他原因尚不清楚。低檸檬酸尿可作為腎結石患者唯壹的生化異常(10%)或與其他異常並存(50%)。
(3)尿路感染
持續或反復的尿路感染可引起感染性結石。含有脲酶的細菌,如變形桿菌、部分克雷伯氏菌、沙雷氏菌、產氣腸桿菌、大腸桿菌等,能分解尿液中的尿素生成氨,使尿液pH值升高,使磷酸銨鎂和磷酸銨鹽處於過飽和狀態。此外,感染時的膿液和壞死組織也促進晶體在其表面聚集形成結石。在壹些腎臟結構異常的疾病中,如異位腎、多囊腎、馬蹄腎等,由於反復感染、尿流不暢而發生腎結石。感染仍然是其他類型腎結石的並發癥,兩者互為因果。
(4)飲食和藥物
飲用硬化水;營養不良和缺乏維生素A可引起泌尿上皮脫落,形成石核;取曲安奈德(作為結石基質)和乙酰唑胺。此外,約有5%的腎結石患者沒有任何生化異常,結石的原因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