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英文參考盜汗【中醫術語委員會。中醫術語(2004)]
盜汗[中醫術語委員會。中醫術語(2010)]
3概述盜汗[1][2]是癥狀名稱[3]。指以盜汗為主要表現的汗證[1][2]。又稱睡汗(見《黃帝內經文》、《臟氣法》等文章)[3]。《金匱要略:瘀血勞損證合治》。
4盜汗癥狀入睡後出汗,醒後的表現[3]。
5盜汗的病因分類多見於體虛,尤其是陰虛患者[3]。
《醫學六書·汗證》:“盜汗屬陰虛...盜汗是睡覺時出汗,醒來就會出汗。由於陰之虛,睡眠時,衛氣會為虛所困,營火旺於外而不守,蒸騰出汗。當妳醒來時,防禦的氣會移動到陽,氣會固定在表面。出汗會停止,這在精疲力盡的人身上更常見。宜滋陰清熱。熱盛者,當歸黃流湯;陰虛,六味地黃湯。”
5.1用力過度和盜汗可分為陽虛和陰虛[4]。
《生肌宗錄:勞逸盜汗》:“此蓋力竭之人,有陽虛,肌表風,氣虛,心氣不足。如果不治愈,榮衛將被削弱,肌肉將會消瘦,變得貧瘠。治療身體虛弱、榮衛氏癥、盜汗、四肢心煩疼痛、飲食、面黃肌瘦、麥湯。.....盜汗,面色萎黃,四肢無力,無食欲,咳嗽,柴胡鱉甲湯。”
《汗病證治補》:“盜汗...此病多見於精疲力盡之人,陰損,宜養陰清熱。若大病之後、新生之後、長時間盜汗之後,陽氣也較弱,宜益氣壯陽。”
陽虛者,宜益氣斂汗,可用參芪湯、牡蠣粉;心陽不足者,白壹滋仁湯;心腎兩虛,心腎丸;陰虛者,可用黃芪鱉甲散、龍膽湯[4]。
5.2陰虛盜汗因陰虛熱擾,津液外泄[5]。《醫內六書》:“盜汗屬陰虛。陰虛就是陽氣要補,陽氣蒸陰分,津液出,也是盜汗。”
癥狀為盜汗,伴有煩躁和口幹[5]。
治陰清熱可以用六味地黃丸、益陰湯來做。偏火者宜用當歸黃流湯[5]。
5.3盜汗的其他原因還有陽虛、氣虛、肝火、濕熱、外感發熱等[3]。
《傷寒論·盜汗》:“凡患雜病盜汗者,歸罪於陽虛,患傷寒盜汗者,非因雜病之虛,而半表半裏之邪。”
《張儀彤盜汗》:“嗜酒者在睡夢中揮汗如雨,這濕熱也在外蒸。二妙散中加入白術、防風和牡蠣...傷寒陽明少陽證盜汗,以柴胡、葛根為主治。溫三陽合病,閉目出汗,白虎湯。”
《景嶽全書·雜證莫》:“盜汗無火而眠者,以苓散、沈度湯為主;若陽虛,宜服參附湯、大建中湯之類。”
《雜病源流》、《犀燭》、《汗源流》中,盜汗若伴有陰火,宜用正氣湯。肝熱者,宜用龍膽散[3]。
6盜汗的辨證6.1盜汗兼心血不足證【1】指心血不足,精神營養不良,睡覺時出汗,心悸,失眠,多夢,頭暈,健忘,氣短乏力,面色無華。
6.2盜汗屬陰虛火旺證[1]指* * *虧損,虛火過盛,睡眠時頭、頸、胸、背或全身出汗,出汗後醒來,體熱心煩,口幹舌燥,口唇紅。
6.3氣陰兩虛型盜汗[1]指元氣不足,陰津虧損,睡覺時出汗,醒後停,畏寒,疲勞後加重,精神疲乏,氣短,懶言,咽幹,口幹,渴飲。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