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飲食,定時按時。
飲食要適度,不可過饑過飽,可使氣血來源不足,過飽易傷脾胃之氣。飲食要規律,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三餐要定時定量,遵循“早吃好,中吃好,晚少吃”的原則。不要暴飲暴食,以免傷脾胃。
(2)四氣和諧,五味和諧。
飲食要多樣化,合理搭配,不偏食。《蘇文-論藏氣之法》說:“五谷為補,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為補,以瘦氣。”也就是說,人體的營養要來源於谷物、肉類、蔬菜、水果等各種食物,所需的營養素要多樣化。只有飲食多樣化,合理搭配,才能獲得人體必需的各種營養,維持氣血陰陽平衡。如果偏食或疏於飲食,體內營養比例就會失衡,影響身體健康,引發疾病。
(3)飲食宜清淡,不宜過濃。
葷素搭配是飲食的重要原則,也是長壽健康的秘訣之壹。飲食應以素食為主,如谷物、蔬菜、瓜果等。輔以適當的肉、蛋、魚,不可暴食油膩、厚味,因為暴食各種食物會造成體內陰陽失衡。所以飲食上要註意不要太重,尤其是要避免太鹹太甜。
(4)衛生清潔。好習慣。
飲食不潔會導致胃腸道或加重原有病情。食物要新鮮、幹凈,對腐爛、變質、汙染的食物和病禽、畜要禁食。食物要軟硬適中,冷熱吃時細嚼慢咽為宜。不要吃得太快或不咀嚼就咽下去。吃飯的時候不要做其他事情。吃完飯不要馬上躺下。做壹些輕微的活動比如走路,幫助脾胃運化。晚上睡覺前不要吃東西。
(5)辨證食之,宜各因。
飲食護理要註意患者體質、年齡、證候的差異,季節、氣候、地域的差異,將人與自然有機結合起來進行綜合分析,做到因證、因時、因地、因人施食。
二、飲食護理的種類
食物種類繁多,除了壹些幹鮮果蔬可以直接食用外,大部分都需要經過加工、烹飪後才能食用,從而形成了種類繁多的食物制作方法和豐富多彩的飲食類型。在中醫的臨床實踐中,“湯”主要是配合其他類型用於飲食護理。
(1)湯湯
它是由水和食物壹起煮或燉制成的。可以根據食物的口味和性能添加適當的調味品。吃飯的時候,除了喝湯,還可以吃菜。湯湯有湯和湯之分,有濃湯和稀湯之分。所用食物主要是滋補的肉、蛋、魚、海鮮、蔬菜、水果等。,以進補為主。
(2)粥
大米、小麥、豆類等谷物單獨或同時加入其他食物烹調而成,屬於半流質食物。粥是常用的飲食之壹,尤其適合脾胃虛弱的人。
(3)主食
各種以大米、面條等富含澱粉的食品為主要原料制成的米飯、糕點、小吃等食品。
(4)藥膏
進補食品加水煮沸,隔夜濃縮汁至壹定稠度,再加入蜂蜜、白糖或冰糖,使之呈半固態,壹般用於滋補。
(5)粉末
將幹果、谷物等食物曬幹或曬幹,研成細粉,使用時用開水調食或開水沖服。
(6)菜肴
是指各種有治療作用的素菜。種類繁多,制作方法各異,有煮、煎、炒、燉、燒、爆、燉、燜、腌制、涼拌等。,根據其口味和制作方法的不同,具有不同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