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嶼村位於樂清市虹橋、樂成之間,現屬石帆街道。古時村南海畔有像壹勺子似的小山丘,長滿翠綠的竹子,而得村名。村裏建有陡閘通白龍港,從虹橋至樂成的河流水位落差,築有土壩,船只在此要絞壩而過。
竹嶼瀕樂清灣,有廣袤的海塗,舊時村民除了耕種少數田地外,下塗釣蚅蜋是村民的營生,已有幾百年的歷史。釣的蟹分別是沙蟹(土語沙蜆螅),沙蟹又名中華沙蟹、大眼蟹、平掌沙蟹、幽靈蟹、沙馬仔,體形寬厚,頭胸甲呈正方形,生活在高潮線以上較高而且幹燥的洞穴裏;招潮蟹,又稱大骸岄,俗稱“大螯蟹”(土語大閘圓,? 雙蚅蜋),大小懸殊壹對螯擺在胸前的大螯,像是武士的盾牌,經常舞動,咄咄逼人。還有黃螅之類的蟹,這些都是大路貨,只能腌制蟹醬(有正體或搗碎)當窮人長年的下飯菜,賣不出大價錢,但味不錯,常聽到“白米稞醮軛螅醬鹵味道無窮”的贊語。
解放前竹嶼農民生活十貧苦,故有“養囡嫁竹嶼,拎個袋兒去糴米”的諺俗。每年釣蚅蜋旺季是農歷八月,民間有俚語:八月的蟹撒泡尿的工夫也能捉壹大垛。
這時,竹嶼村裏有好幾百人出動釣蚅蜋,海塗上人頭攢動,握著釣竿,肩背竹簍,排成壹排排隊伍,腳步輕輕,緩緩向前,上身端正,發現目標,眼快手緊,右手拋竿,釣落蟹群,猛地抽竿,蟹被夾住或刺中,壹次都有1只,有時2只上勾。左手接蟹,手右倏置簽中釣竿。
?那釣竿細長,大約2.5米左右,釣線2米左右,線以苧絲擰成(以後用尼龍絲),釣鉤是八爪,從壹根長15厘米鐵桿分出8條細鐵絲外向上彎5厘米,頂尖鋒利,有鐵匠專門制作。
蟹簍是竹編的,直徑40厘米,高30厘米,上口有碗口大的蓋,可裝蟹20多斤。此簍掛在前,便於裝蟹。另有囤簍,比蟹簍大,可裝蟹40斤,蟹簍裝滿了,就回家。
另有於,放在灘塗高處,岸邊釣蟹!釣畢挑回。釣蟹是技術活,要千錘百煉而成。天晴好時,蟹在洞穴裏只露出三分之壹的身軀,有時蟹身在淺回處,妳想釣上要有硬功夫,有壹定的角度才成。每人壹天可釣蚅蜋20~30斤
?蟹為海生存,泥岸或灘塗的洞穴裏,或隱匿在石礫和水草叢裏,淺海蟹種類很多;如青蟹,蛙蟹、饅頭蟹、玉蟹、梭子蟹、扇蟹.田蚅蜋 。主要生活在沿岸帶;方蟹科、沙蟹科生活在廣闊的潮間灘塗壹帶。
? 蟹的營養價值很高!功效:養筋益氣、理胃消食,散諸熱,通經絡,解結散血。主治:可治胸中邪氣,郁結瘀血,筋骨傷折,;斜面腫;煮酒食之治產後肚腹痛,惡露不下;蟹殼治漆瘡。蟹的生活習性與繁殖,它們靠母蟹來生小螃蟹,每次母蟹都會產很多的卵,數量可達數百萬粒以上。 這些卵在母蟹腹部孵化後,幼體即可脫離母體,隨著沿岸潮流到處浮遊。 經過幾次退殼後,長成大眼幼蟲,大眼幼蟲再經幾次退殼長成幼蟹,幼蟹外型幾乎與成蟹相同,再經過幾次退殼後就變成蟹。
?樂清灣蒲岐、石馬等地灘塗留下竹嶼釣蚅蜋人的足跡。他們還到端安、平陽、蒼南去釣蚅蜋,每次都是結隊而行,壹次有大船9只,每15人,河泥溜30只,每船5~6人,可見是浩浩蕩蕩的大軍出征。船上帶著桶、貨桶以及漁鹽,漁鹽是政府特供,價格略低市價。外出期間,釣來的蟹每百斤加鹽40斤在搗桶裏用木槌搗碎存放。 ?釣蟹人吃住租海邊農家,壹趟雖7~10天,帶著腌制的壹桶桶蚅蜋醬回家。般人家每年出蟹醬3000多斤左右。那時竹嶼很熱鬧,每日都有外地人來收購蚅蜋醬,壹船船運去。
還有農戶去永嘉山區賣蚅蜋醬,以物換物,挑回番薯絲、小麥、土豆等糧食。蟹鹵是蘸海蜇的配料,味重清香,受人喜歡。鮮蚅蜋還伴面粉油汆,香脆噴香,是下酒、下飯的菜肴從家鄉走出去的人,對蚅蜋醬有忘不了的念想。 ?有壹次在銀川工作的老人,托鄉人帶壹些蚅蜋醬過來。鄉人捉來鮮蟹,洗凈放上生姜、白酒、白糖搗碎,密封壹小罐隨身帶去。到銀川壹打開,滿屋生香。老人高興得連連叫好。
?鮮蟹也到附近村落出售,天未亮就挑著蟹簍出門,坐在人家的屋檐下,待村落在曙光中蘇醒,大門壹扇扇打開,賣蟹人才放聲吐喝:賣蚅蜋啰!賣蚅蜋啰!壹聽就知道是竹嶼人高亢的叫賣聲。
?1958年公社化時,集體勞動掙工分,釣蚅蜋人減少了,“文革割資本主義尾巴,釣蚅蜋人沒有了。後來圍墾造田、灘塗緊縮、竹嶼離海漸遠,釣蚅蜋人老去了,青年不稀罕這行當、竹嶼村老人們,今年80多歲數人都知道、他們9歲開始就跟父學習釣蚅蜋。如今他們把釣蚅蜋的工具放置樓頂,細心地保存著、常常擦拭,曬曬太陽,讓子孫們記住這段抹不去的歷史。以後去釣田蚅蜋的人還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