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鯡魚
黑鯡魚是我國四大魚類之壹,又名吳琴、螺螄青、顧青、黑魚、黑魚、黑魚、青魚、青銅藍、青幫、武侯青等。它是鯉科和蓍草亞科中的壹種大型魚類。分布於我國長江、珠江及其支流、黃河、黑龍江等北方水系,種群數量較少。河流中最大個體可達70kg,普通個體15-25kg,池塘中10-15kg。
黑鯡魚生活在下層水中,生長速度快,味道鮮美,是壹種經濟價值很高的魚類。鯡魚的食物主要是軟體動物中的螺類(包括湖螺、椎螺等。),還包括蛤蜊、淡水貝類、扁螺等。黑鯡魚有時吃底棲蜻蜓幼蟲、搖蚊幼蟲和苔蘚等。在魚苗階段,它主要吃浮遊動物。因為青魚是肉食性魚類,它的腸道並不長,大約是體長的1.2-1.4倍。由於軟體動物生活在水下淤泥中,鯡魚逐漸變成了底棲魚類。近年來,江河湖泊的釘螺資源大大減少。為了發展鯡魚養殖,目前很多單位都是以人工配合飼料為主。
鯡魚的天然產卵場分布廣泛。長江、西江、珠江產卵期為4-6月,東北地區稍晚。自然產卵在長江和西江最為繁盛。目前鯡魚苗種主要依靠人工繁殖。選擇成熟的親魚及時催產是鯡魚人工繁殖的關鍵。鯡魚的產卵期壹般在6月上旬至6月下旬,水溫22-30℃,最適溫度25-28℃。鯡魚的育雛量為1.3 kg,親魚可達1萬;18公斤就是157萬粒;34公斤可達336萬粒。
黑鯡魚生長迅速,1年齡魚可達0.4-0.5公斤;2齡魚可達1.5-2.5斤;3齡魚可達3-4斤,甚至5斤以上。由於飼料缺乏,鯡魚逐漸不作為主要的魚類養殖。除了江浙,南北都不多,北方就更少了。以養魚為主,每畝放養60-80尾。用作養魚時,每畝養10-20條,飼料不足時只養3-5條或5-10條。
第二,草魚
草魚是中國四大魚類之壹,又名鱅魚、草綠、草根(東北)、肥、白鱅魚、混種、糯米(《本草綱目》)。屬於鯉科,鯉科。分布廣泛,產於北方的東北平原,南方的海南島。草魚生長快,味道鮮美,細刺少,因此深受群眾喜愛。草魚因其為草食動物而得名,飼料來源廣泛,飼養方便,養殖非常普遍。
草魚的食性因發育階段不同而不同。仔魚階段,體長65438±0cm的魚苗主要以小型浮遊動物為食。這時腸道也相應生長,逐漸轉向以輪蟲、枝角類、搖蚊幼蟲等浮遊甲殼動物為食。5 cm以上的幼魚逐漸轉變為典型的草食性魚類,但前期(魚種期)主要以吃蘿蔔、浮萍等嫩水生植物或人工切碎的幹菜為主。草魚成魚主要以高等水生植物為食,吃的種類繁多,隨水環境而異。壹般來說,草魚喜歡吃苦草、黑藻、眼子菜、浮萍、嫩艾草。其實大部分水生植物都可以作為食物攝入,但有些水生植物(如水葫蘆、水葫蘆、花生等。)都不是草魚吃的,只能發酵、糖化或切碎後餵草魚。草魚喜歡吃各種幹草,如狼尾草、狗尾草、稗草等。草魚也喜歡吃各種人工培育的高產草,如多年生黑麥草、抱莖小苦蕒、蘇丹草、鵝食等。草魚也吃各種商品飼料,如麩皮、谷物、渣滓等。
草魚的產卵場分布很廣,除了長江、淮河、珠江、錢塘江,最北到東北的黑龍江。長江幹流草魚產卵期為4月下旬至5月下旬,長江流域草魚繁殖力為:6公斤,體重30萬;10公斤重約100萬粒。草魚的人工繁殖已在全國推廣。只要培育好親魚,草魚的人工催情效果更好,催產、孵化、上池率可達70%-90%。
草魚是許多地區的主要魚類養殖品種。原因之壹是利用草魚糞便肥水,促進鰱鱅魚混養生長。作為主養魚時,每畝放養80-100尾;作為伴生魚養殖,每畝放養20-30尾,最佳放養規格為2齡魚(每尾0.25-0.5公斤)。這種魚當年能長到1.5-2.5斤,1年後能長到3-4斤甚至超過4斤(3歲魚)。在飼養草魚的過程中,要特別註意飼養管理。為了減少草魚爛鰓病、腸炎病等疾病,必須堅持“四定”(定時、定量、定性、定位)投餵,及時防病治病。草魚喜歡清水,所以近年來也把草魚作為工廠化養魚和網箱養魚的主要品種。
第三,鰱魚
鰱魚是中國四大魚類之壹,又名鰱魚、鰱魚、鰱魚。它屬於鯉科和鰱魚。分布廣泛,中國可以從南到北生長。
鰱魚棲息在中層和上層的水中。在自然河流湖泊中,最大個體可達20公斤以上,在池塘中,最大個體為10-15公斤。鰱魚具有生長快、疾病少、不需要特殊人工飼養的特點。因此,雖然肉質口感不如青魚、草魚,但仍是池塘養殖尤其是城郊養魚的主要魚類,產量居首位,尤其是江浙壹帶的池塘,產量占養殖總產量的40%-60%。
鰱魚主要吃浮遊植物(包括藻類附著的細菌)。在魚苗階段(體長約15 mm),以浮遊動物和人工餵養的豆漿為食。鰱魚的攝食方式是壹種特殊類型,其鰓耙與鱅魚不同。每條鰓耙與相鄰鰓耙之間有壹個小骨橋,外面覆蓋著海綿狀的篩膜。所以微小的浮遊植物(藻類)無法隨水過濾出體外,成為食物。鰱魚是典型的食藻魚類。它吞食的主要成分是各種矽藻、甲藻、金藻、黃藻等。腸內還有輪蟲、小型甲殼動物和原生動物。較大的枝角類和橈足類很少被食用。近年來,關於鰱魚的食性有了壹些新的發現,即鋸末和細菌在鰱魚的食物中非常重要。據相關報道,在壹些浮遊植物較差的池塘中,二齡鰱魚整個夏季主要由池塘底部的藍藻碎屑組成,碎屑占其食物重量的90%-99%。當水中浮遊植物數量較低,或平面裂殖酵母等藍藻占優勢時,鰱魚停止在水層過濾,轉向底棲藻類。
鰱魚在長江、西江、珠江、黑龍江都有天然產卵場,繁殖季節為4-5月,南方較早,北方較晚。目前,鰱魚魚苗主要來自人工繁殖。鰱魚親魚的成熟年齡為3歲,近年來也有部分退化鰱魚成熟到2歲。引產的最佳年齡是3歲以上,體重3-6公斤。鰱魚的繁殖力為:4.8kg為20萬卵;10公斤可達1.7萬粒。
鰱魚的成魚養殖很普遍,特別是在缺乏飼草和螺類的地區,以鰱魚為主。雖然部分地區以草魚為主,但鰱魚的實際放養量仍然大於草魚。壹般作為主養魚的放養數量為每畝200-300尾,最多可放養500尾;作為邊養魚,每畝放100-150或80-100條魚。鰱魚壹般生長速度如下:當年魚能長到13.2 cm左右(畝產8000魚左右);二齡魚長到0.5斤左右(二齡鰱魚如果養殖只能長到0.25斤左右);3齡魚可長到1.5-2.5斤。在稀養和精養條件下,當年可長到0.5公斤左右的商品規格。鰱魚的飼養通常以糞肥、草肥、堆肥為主,但也可適當添加壹些麩皮、麩皮、酒糟等精料,以加速生長。
第四,鱅魚
鱅魚是中國四大魚類之壹。運動鰣魚屬於鯉科、鯉科、膜翅目和鯉科。俗稱:鰱魚、胖乎乎的魚、青魚、黃魚、松魚、鰱魚、鱅魚。英文名:Bighead,Bighead crap。
鱅魚側面扁平,頭非常大。嘴大,末端位置,下顎略微向上傾斜。鰓耙很細,呈頁狀,但不團結。口咽腔上部有壹個螺旋狀的鰓上器官,眼睛小,位置低,不需要。吞咽齒呈勺狀,光滑。鱗片較小,腹面只有腹鰭,甚至有帶皮質腹緣的肛門。胸鰭很長,末端遠遠超過腹鰭的基部。上半身灰黑色,腹部灰色,兩側有許多淡黃色和黑色的不規則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