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黃顙魚的養殖問題!

黃顙魚的養殖問題!

黃顙魚是壹種肉質細嫩、營養豐富、經濟價值高的底棲雜食性魚類,是壹種極具市場潛力的養殖品種。黃顙魚適應性強,生長速度比鯉科慢,但對物種本身來說生長較快。當年繁殖的魚苗能滿足商品規格,群體產量較高。由於目前人工繁殖技術還不成熟,大規模人工繁殖困難,所以進行混養勢在必行。魚塘混養黃顙魚有以下優點:壹是可食用低值小雜魚蝦、魚類殘餌、有機碎屑、浮遊動物等,提高魚塘凈產量。第二,黃顙魚通過食用水中的鳳尾魚等寄生蟲,可以減少魚病的發生。三是在不影響主栽品種產量的基礎上,每畝養殖黃顙魚5公斤~ 20公斤,每畝增加效益100元以上。混養技術介紹如下:

第壹,成魚池混養

成魚池混養黃顙魚對池塘主魚沒有嚴格要求。黃顙魚可以混養在養殖四大家魚的魚塘和主要養殖飼料魚(如鯉魚、鯽魚、羅非魚、淡水鯧魚)的魚塘中。魚塘占地20-30畝,水深2-2.5米。水源充足,水質良好,註水排水方便。壹般每畝放流黃顙魚40 ~ 50尾,規格為3厘米/尾~ 4厘米/尾,可使黃顙魚畝產增加5公斤~ 8公斤。

二、親魚池混養

親魚池混養不僅可以充分利用親魚池的水域空間,提高親魚池的利用率,而且黃顙魚可以吃到壹些親魚池中與親魚競爭耗氧的小型野生魚類。親魚人工繁殖完成後,每畝40 ~ 60尾黃顙魚,大小2cm/尾~ 3cm/尾,可使黃顙魚每畝增產6 kg ~ 10 kg。

3.成蟹池混合養殖

蟹池混養黃顙魚可以充分利用蟹池天然餌料生物資源。壹般蟹池占地30-50畝,水生植物覆蓋率50%左右。蟹種放養後,每畝放養黃顙魚30-50尾,規格為3厘米/尾-5厘米/尾,每畝可增加黃顙魚5 kg-10 kg。

第四,河溝混養

河溝裏有很多低值野生魚,黃顙魚混養可以省去人工餌料。壹般每畝投放40 ~ 60尾黃顙魚,規格為2cm/尾~ 4cm/尾,每畝可增產黃顙魚6 kg ~ 12 kg。

五、大型水體混養

大水面混養黃顙魚群體產量高,不影響主養品種的產量,不需要額外投餵。壹般每畝投放40 ~ 60尾黃顙魚,規格為3cm/尾~ 4cm/尾,每畝可增產黃顙魚8 kg ~ 15 kg。

無論采用何種混養方式,在養殖管理中應註意以下事項:

第壹,保持水體高溶解氧。黃顙魚對池塘溶氧要求較高,混養時要求水質新鮮,溶氧充足,生長季節要及時補充淡水,高溫季節要經常換水,如保持微流水較好。

第二,保持合理的放養密度和放養規格。根據水餌的生物量,科學合理地確定混養比例和放養規格。壹般30 ~ 60尾適合水中混養,放養規格為3cm/尾~ 4cm/尾。密度太大,規格太小,年底都達不到上市規格。

三是魚塘混養黃顙魚後不再適合其他肉食性魚類混養,也不適合淡水對蝦和小龍蝦養殖池塘混養黃顙魚。

4.如果在養殖過程中發現黃顙魚規格過小,說明魚塘天然餌料生物量不足,可以適當補充小雜魚蝦、家養魚類夏花或人工配制的黃顙魚專用餌料。投餵人工餌料時,應先投餵主種(淺水),再投餵黃顙魚(深水)。黃顙魚有晝伏夜出的習性,攝食應以夜間為主。

5.蟹池混養黃顙魚,由於河蟹和黃顙魚處於同壹水層,容易造成兩者之間的生態位競爭。因此,蟹池中必須保持足夠的天然餌料生物,否則會影響黃顙魚的攝食效果。可提前將300-400公斤螺螄、部分鯽魚、帶卵青蝦放入蟹池,讓它們自然繁殖,自由地被河蟹、黃顙魚吃掉。

黃顙魚常見疾病防治技術

黃顙魚是壹種廣泛分布於我國淡水水體的底層經濟魚類。在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放養密度和養殖面積的同時,黃顙魚的病害也逐漸增多,危害也越來越大。為此,提出了幾種常見病害的主要防治技術。

壹、機械損傷的原因

由於黃顙魚喜群居,其胸鰭和背鰭有硬刺,在生產、操作和運輸中易引起皮膚擦傷、鰭裂等機械性損傷,其次為細菌感染和黴菌感染,主要癥狀為爛鰭和長水黴。

疫情

主要是網箱分養的操作和大規模魚類長途運輸後的傷害造成的。

疾病控制技術

運動運輸拉網要小心。出苗時,暫養時間不宜過長,盡量降低暫養的放養密度。運輸時可在水中加入土黴素,魚入池或入籠前要用低濃度高錳酸鉀或30%鹽溶液浸泡消毒。

二、出血性水腫疾病

疾病的起因

由細菌感染引起。病魚體表變黃,粘液增多;咽部皮膚破損充血,有圓孔;腹部腫脹、肛門腫脹、外翻;頭部充血,背鰭腫脹,胸鰭和腹鰭基部充血,鰭部潰爛,甚至腹部從胸鰭到腹鰭縱向裂開,膽汁外滲。腹腔內有大量血液或黃色膠狀物質,胃腸道內無食物,胃部蒼白,腸內充滿黃色粘稠液體,肝臟發黃,脾臟壞死,腎臟上有黴變黑斑。該病在魚苗或成魚繁殖期危害最大,尤其是魚苗繁殖期,死亡率高達80%。高溫季節,該病易爆發,且來勢兇猛,傳播速度快。

疾病控制技術

在養殖過程中,要密切註意水質,保持良好的環境條件,溶解氧含量保持在5mg/L以上;適當降低魚苗的放養密度;發病後,連續3天每天消毒水體1次。餵魚漿時,每天要在餌料中加入1%的鹽。

第三,水模

疾病的起因

由水黴菌感染引起。寄生初期,肉眼看不到水黴菌。肉眼可見時,菌絲已侵入傷口並內外生長擴散,呈灰白色棉絮狀附著。病魚遊動異常,躁動不安,直至肌肉腐爛,食欲不振,瘦死。如果魚卵上布滿菌絲,就會變成白色絨球,黴菌卵就會變成死魚卵。嚴重危害孵化魚卵和魚體表面有傷口的魚苗、成魚。水溫低時最易發生此病,多為拉網、拆包、運輸過程中操作不當所致。

疾病控制技術

在捕撈、運輸和放養過程中,盡量避免魚類受傷,掌握合理的放養密度。在魚種下池前,用2 ~ 3%的生理鹽水消毒,並對整個池塘噴灑亞甲基藍,使池水濃度達到2mg/L,兩天後再噴灑1次。受精卵孵化前要嚴格消毒,水溫控制在26 ~ 28℃,孵化時要再次消毒。

四。腸炎

疾病的起因

由點狀氣單胞菌感染引起。病魚腹部腫脹,肛門紅腫。腹部輕輕壹按,黃色粘液從肛門流出。剖開魚腹時,病情較輕的魚食道和前腸充血發炎,嚴重時整個腸道的炎癥呈淡紅色,血膿充滿腸道。生病的魚獨自遊泳,行動緩慢,食欲不振。腸炎主要危害魚種和成魚。病原體感染可能來自養殖水域的底泥,人工配合飼料中的浮遊動物、蚯蚓、魚肉也可能攜帶該病原體。流行高峰多發生在水溫25 ~ 30℃時。

疾病控制技術

池塘要徹底清洗消毒;不要飼餵發黴腐爛的飼料,用2 ~ 3%鹽溶液消毒活餌,定期添加1%鹽或0.1%鮮蒜汁飼餵;全池每立方米噴灑0.5g二溴海因。

五、車輪病

疾病的起因

由輪蟲寄生引起。病魚躁動不安,嚴重感染時,病魚沿著池塘瘋狂遊動,呈現“賽馬”現象;顯微鏡檢查表明,大量輪蟲寄生在魚類的鰓絲和皮膚粘液上。主要危害黃顙魚的魚苗和魚種,多發生在春末秋初。

疾病控制技術

全塘每立方米噴灑0.7g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2)的混合物,或按30kg/印楝葉/畝熬制後用湯料噴灑。

六、小瓜病

疾病的起因

是小瓜蟲寄生造成的。病魚體表肉眼可見白色斑點,嚴重時體表似乎覆蓋壹層白色薄膜;鰓絲和皮膚粘液的顯微鏡檢查顯示大量小瓜蟲。西葫蘆最適繁殖溫度為15 ~ 25℃,春秋兩季流行。當魚過密、餌料不足、魚瘦時,魚容易被小瓜蟲感染。

疾病控制技術

用每立方米50 ~ 60g福爾馬林浸泡魚10 ~ 15分鐘,同時用福爾馬林對病魚池進行消毒;全池每立方米2g亞甲基藍潑幾次,壹天1次。

七、錨頭蚤病

疾病的起因

由寄生跳蚤引起的。發病初期,病魚表現為急躁、遊動緩慢、消瘦。寄生部分充血、炎癥、腫脹、紅斑。鱗翅目的寄生現象肉眼可見。四月到六月是受歡迎的季節。

疾病控制技術

全塘噴灑90%結晶敵百蟲,使塘水濃度為每立方米0.3 ~ 0.4克,療效顯著。

八、營養性疾病

疾病的起因

飼料中營養物質過多或過少、飼料成分變性或能量不足都會引起黃顙魚的營養性疾病。常見癥狀包括脂肪肝和維生素缺乏。病魚肝臟腫大,肝色白或黃,膽囊腫大,膽汁發黑,胰腺蒼白。這條生病的魚偶爾死去。

疾病控制技術

改進飼料配方,提高飼料質量,適當增加飼料中維生素和無機鹽的用量。

在養殖黃顙魚常見病的防治中,應堅持“預防為主,預防重於治療”的方針,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①徹底清理池塘,嚴格消毒。(2)魚苗放養時,要用鹽等藥物浸泡消毒。③放養健康無病苗木。④飼餵新鮮優質飼料,堅持“四定”“四看”的飼養方法,不使用未發酵的糞便。⑤加強水質管理,定期註水換水。⑥定期撒藥消毒水和口服藥物,堅持活餌、飼料臺、食品場消毒。⑦發現魚病,及時診治。需要註意的是,黃顙魚為無鱗魚,對硫酸銅、高錳酸鉀、敵百蟲等藥物敏感,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