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伽丘認為,《十日談》中的故事是有根據的。作品描寫和贊美了世俗生活,贊美愛情是高貴的智慧之源,贊美自由愛情的價值,肯定人的聰明和智慧。作品還揭露了封建帝王的殘暴,基督教會的罪惡,神父和修女的虛偽等等。薄伽丘在佛羅倫薩長大。他從小就向往民主自由,對教會的黑暗統治表示不滿。長大後多次參加政治活動,反對封建專制。《十日談》是他反對封建主義和教會的有力武器。《十日談》寫成後,薄伽丘受到封建勢
薄伽丘認為,《十日談》中的故事是有根據的。作品描寫和贊美了世俗生活,贊美愛情是高貴的智慧之源,贊美自由愛情的價值,肯定人的聰明和智慧。作品還揭露了封建帝王的殘暴,基督教會的罪惡,神父和修女的虛偽等等。薄伽丘在佛羅倫薩長大。他從小就向往民主自由,對教會的黑暗統治表示不滿。長大後多次參加政治活動,反對封建專制。《十日談》是他反對封建主義和教會的有力武器。《十日談》寫成後,薄伽丘受到封建勢力的迫害和打擊,經常受到教會派來的人的詛咒和威脅。他氣得甚至想把自己所有的作品都燒掉,包括《十日談》。幸運的是,他的好朋友彼特拉克,壹位著名的意大利民主主義詩人,努力說服他,《十日談》流傳至今。
薄伽丘最好的作品是《十日談》。1348年,佛羅倫薩爆發了壹場災難性的瘟疫,壹半以上的居民死亡,城市空無壹人。瘟疫壹平息,薄伽丘就著手寫《十日談》,歷時五年,於1353年完成。
這個故事集裏有壹個楔子,講的是1348年佛羅倫薩瘟疫肆虐的故事。三個年輕人和七個女孩在Novella教堂相遇,在鄉下的壹棟別墅裏避難了兩個星期。除了欣賞風景、唱歌和跳舞,他們還舉行了壹次故事會。10天的時間裏,他們每人每天講壹個故事,輪流執政的“女王”。在10天裏,他們講了100個故事,因此得名“十日談”。
《十日談》中的故事來源廣泛,薄伽丘廣泛取材於歷史事件、中世紀傳說和東方民間故事(如《七哲全書》和《壹千零壹夜》等)。).但薄伽丘把這些故事的情節移植到意大利,用人文主義的思想加以改造和再創造。
批判教會的腐敗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作家的共同特征。但與先驅但丁相比,薄伽丘的思想更進了壹步,批評也更尖銳。
在許多故事中,薄伽丘批判了天主教會和宗教神學,無情地揭開了教會神聖的面紗,揭露了僧侶的種種黑暗活動,如奢侈浪費、敲詐勒索、買賣神職、壓制異端等等。值得註意的是,在《十日談》的前兩個故事中,薄伽丘用犀利的筆鋒諷刺了教會的腐敗和墮落。壹個邪惡無恥的公證人,在他最後壹次懺悔時自吹自擂,死後被教會封為聖徒。壹個猶太人秘密造訪羅馬教廷總部,耳聞目睹所有的教皇、主教、牧師都是貪吃、無恥、好色、買賣人口。羅馬成了“萬惡大熔爐”,“基督教充滿了邪惡和黑暗”。這兩個故事為整部作品定下了基調。
但薄伽丘不僅嘲諷僧侶的惡行,還抨擊他們的虛偽和背信棄義。在許多有趣的故事中,他生動地揭示了僧侶們歸罪於信徒心中的惡念,只是為了把他們嚇跑,好讓這群披著黑袍的餓狼乘虛而入,勾引良家婦女。牧師們譴責高利貸者,說高利貸者死後會被送進地獄,就是為了讓別人快點花掉不義之財,來填滿自己的錢包。
薄伽丘不僅僅攻擊僧侶的個人品質。他的批評要深刻得多。他刨根問底,毫不留情,把矛頭指向梵蒂岡和宗教教義。他在壹些故事中表現出和尚虛偽,滿口仁義道德,骨子裏卻是賊和妓女,是徹頭徹尾的偽君子。其根源在於教會的教規,是虛偽的,反人類的。薄伽丘對教會的批判表達了當時城市普通階層對神權政治的不滿。
描寫男女之間的愛情故事在《十日談》中占有重要地位。薄伽丘講述了許多生動有趣的故事,說明在中世紀崇尚愛情是壹種罪惡,崇尚上帝之愛的禁欲主義和天國的幸福是違背自然規律的,也是扼殺人性的。"在所有的自然力中,愛的力量是最不受約束和阻礙的."真正的愛情,遠非罪惡,而是合理的、人道的、高尚的、珍貴的。所以,神的愛永遠代替不了愛,人有享受愛和世俗幸福的權利。
在壹個故事中,作者把年輕的西蒙形容為“愚蠢”、“像個白癡”,但在愛情的感召下,他被改造成了壹個正派的人,“聰明”、“才華出眾”。這個故事和其他故事中的許多曲折和感人的例子表明,愛情可以激發人的智慧,具有凈化人們心靈的巨大力量。
人的性格和情操都趨於高尚和完美。
在通往愛情和幸福的道路上,薄伽丘小說中的主人公們遇到了各種各樣的阻礙,比如封建等級制度、金錢、權力和其他意想不到的災難,但是愛情最終能夠戰勝這壹切,或者至少在道德上取得勝利。這就是愛情的偉大。當代作家中;沒有人比薄伽丘更徹底、更熱情地謳歌人類生活的幸福;他歌頌愛情的高貴,嘲笑建立在經濟關系基礎上的婚姻。
《十日談》還抨擊了封建特權和男女不平等。薄伽丘深信,壹個人的高貴不取決於他的出身,而取決於他的智力。甚至為國王服務的馬夫也不亞於國王的英俊和聰明。很多故事描述,在追求幸福的鬥爭中,出身卑微的人往往憑借自己的智慧和毅力戰勝封建領主和貴族。薄伽丘揭示了這樣壹個道理:“貧窮不會摧毀人的高貴品質”,窮人家經常出現聖賢,但“高貴使人失去誌氣”,帝王家的孩子只配豬配羊。他還拒絕了中世紀僧侶醜化女性為罪惡代表的陳腐觀念,稱贊女性是大自然的奇妙創造,主張女性應享有與男性平等的地位。
《十日談》也體現了人的全面發展的理念。在薄伽丘看來,人應該接受良好的教育,多才多藝,和諧發展,健康英俊,聰明勇敢。這是文藝復興時期人們的理想。
《十日談》是世界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價值的作品。薄伽丘以豐富的生活知識和卓越的藝術概括,通過講述故事、概括生活現象、描寫自然、描寫細節、刻畫心理,刻畫了國王、貴族、騎士、僧侶、商人、學者、藝術家、農民、工匠等不同階層,展現了意大利社會生活的廣闊圖景,表達了文藝復興初期的人文主義和自由思想。意大利評論家將薄伽丘的《十日談》與但丁的《神曲》相提並論,稱之為《人曲》。
《十日談》是壹部故事集,但不是普通的故事集。薄伽丘采用故事會議的形式,創造性地將這些故事組合成壹個框架結構的嚴謹和諧的敘事體系。大瘟疫作為引子,吸引了10青年男女,並指出自然災害導致社會秩序和人際關系的墮落,為整部作品抹黑了時代背景。這篇引言,作者的序言和後記,10男女在別墅的活動,是壹個大框架,巧妙地包容和連接了主角們講述的100個故事。這100個故事,除了初壹和初九,八天的故事全部在同壹個主題下展開,使得框架結構無縫銜接。而且故事裏的人物經常講故事。這樣,大框架中的小框架和故事中的故事,既能清晰地表達作者的感情和想法,又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是巨大的、活躍的、復雜的、有序的。
《十日談》的語言也很有特色。它以文學經典為範本,吸收了民間口語的特點。它的語言精煉、流暢、俏皮、生動,對事件和人物的描寫細膩生動。
《十日談》奠定了意大利藝術散文發展的基礎,開創了歐洲短篇小說的藝術形式。
薄伽丘的最後壹部作品是傳說中的渡鴉(1356?)。作者借用中世紀文學的夢幻形式,詛咒愛情是肉欲的結果,痛斥女人是萬惡之源。這顯然是他文學創作的倒退。在教會和舊勢力的長期威脅和圍攻下,薄伽丘甚至想燒掉《十日談》等作品。這是新舊矛盾動搖了他的跡象。
《十日談》出版後,很快被翻譯成歐洲語言,很受歡迎。喬叟的《英國坎特伯雷故事集》和《拿巴七日談》都是對《十日談》的模仿。德·維加、莎士比亞、萊辛、歌德、普希金、濟慈等。也從《十日談》的故事中汲取了創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