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打鼾的中醫辯證治療

打鼾的中醫辯證治療

中醫認識為本病主要病理因素為痰濕、血瘀,主要病機為痰濕內阻, 瘀血阻竅,臟腑失調,與肺、脾、腎等臟密切相關,尤以脾失健運,肺氣不利為關鍵。 實證包括風溫襲表、痰濕中阻和瘀血阻竅三型;虛證包括脾氣不足和脾腎陽虛兩型。

先天因素多因先天稟賦不足。如先天性鼻中隔偏曲、下頜後縮、小頜畸形、巨舌等上氣道解剖結構異常,導致氣道不暢而出現鼾聲,呼吸不利而出現暫停。此型具有壹定的家族史。 後天因素可分為虛實兩端 實證的主要病機為痰瘀互結。多因嗜食膏粱厚味,使脾失健運,不能運化與轉輸水谷精微,聚濕生痰,《脾胃論》曰:“能食而肥……油膩,厚味,滋生痰涎”痰濕聚集於體表,以致體態臃腫,痰濕上阻於氣道,壅滯不暢,痰氣交阻,肺氣不利,入夜益甚,使肺主氣、司呼吸功能失常,出現鼾聲如雷、呼吸暫停等癥狀;或因嗜煙成性,煙氣熏蒸清道,灼津成痰,上阻咽喉,肺失宣降,氣機升降失常,痰氣搏擊氣道而作鼾,甚至呼吸暫停;或因外感六淫,“風氣壅塞、衛氣不利”,感受風溫熱邪傷陰耗氣,灼津成痰,咽喉腫脹壅塞,氣血痹阻,或感受風寒濕之邪,引動痰濕,誘發或加重病情。痰濁之邪日久,阻礙三焦之升降出入,三焦主持諸氣,總司全身的氣機和氣化,道路壅塞必致血運不暢,阻於脈中,而成瘀血,終致痰瘀互結,使病情逐步加重而難愈。 虛證的主要病機是肺脾氣虛或脾腎陽虛。素體虛弱,或病後體虛,或勞倦內傷,損傷臟腑功能。肺主氣,司呼吸,肺氣通於鼻。《類證治裁·喘證》說:“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乃和”。肺氣虛弱,失於宣降,腎虧攝納無權,呼吸失卻均勻調和,則夜間打鼾、呼吸表淺甚至呼吸暫停。或肺脾腎虛,脾不能轉輸水濕,肺不能發散津液,腎不能蒸化水液,而致陰津水液凝聚成痰,壅遏肺氣而作鼾,甚至出現呼吸暫停癥狀。

鼾證首先要辨虛證和實證,虛證鼾聲多低沈,夜間憋醒次數較多,可同時伴有神疲乏力,夜尿頻多,夜間盜汗,記憶力下降,腰膝酸軟等癥狀;實證多表現為鼾聲較重,或伴夜間憋醒,晨起頭痛、口幹,胸悶納少等癥狀。 臨床上以實證多見,但實證可進壹步發展為虛證。 臨床上的表現多虛實夾雜,虛實相互轉化,如肺脾腎氣虛致使津液氣化失司而釀成痰濁;痰濁內壅進壹步阻礙肺脾腎的氣化,痰濁內生,阻滯氣機,血運不暢而致瘀血,終致痰瘀互結,使病情逐步加重而難愈。 應仔細辨別是虛多實少還是實多虛少,治療時可有所側重,對於虛實夾雜的情況,攻逐實邪應有度,應註意病人的體質及耐受程度。

中醫治療方面在調節身體整體的同時也能對鼾證有所緩解。 鼾,俗稱打呼或打呼嚕,是指人在“熟睡時發生的鼻息聲”。漢·許慎在其所著的《說文解字》中將鼾釋義為“臥息也”。成書於公元200~210年張仲景的著作《傷寒論·第六條》中,首次引入了“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睡眠,鼻息必鼾,語言難出。”明代張景嶽在他的《景嶽全書》中論陽虛喉閉時曰:“因喉痹而過於攻擊致傷胃氣者,有艱於食飲倉稟空虛亦傷胃氣者,……以至聲如鼾睡,痰如拽鋸者。” 1、先天因素多因先天稟賦不足 如先天性鼻中隔偏曲、下頜後縮、小頜畸形、巨舌等上氣道解剖結構異常,導致氣道不暢而出現鼾聲,呼吸不利而出現暫停。此型具有壹定的家族史。 2、後天因素可分為虛實兩端 實證的主要病機為痰瘀互結。多因嗜食膏粱厚味,使脾失健運,不能運化與轉輸水谷精微,聚濕生痰,《脾胃論》曰:“能食而肥……油膩,厚味,滋生痰涎”痰濕聚集於體表,以致體態臃腫,痰濕上阻於氣道,壅滯不暢,痰氣交阻,肺氣不利,入夜益甚,使肺主氣、司呼吸功能失常,出現鼾聲如雷、呼吸暫停等癥狀;或因嗜煙成性,煙氣熏蒸清道,灼津成痰,上阻咽喉,肺失宣降,氣機升降失常,痰氣搏擊氣道而作鼾,甚至呼吸暫停;或因外感六淫,“風氣壅塞、衛氣不利”,感受風溫熱邪傷陰耗氣,灼津成痰,咽喉腫脹壅塞,氣血痹阻,或感受風寒濕之邪,引動痰濕,誘發或加重病情。痰濁之邪日久,阻礙三焦之升降出入,三焦主持諸氣,總司全身的氣機和氣化,道路壅塞必致血運不暢,阻於脈中,而成瘀血,終致痰瘀互結,使病情逐步加重而難愈。 辯證要點 鼾證首先要辨虛證和實證,虛證鼾聲多低沈,夜間憋醒次數較多,可同時伴有神疲乏力,夜尿頻多,夜間盜汗,記憶力下降,腰膝酸軟等癥狀;實證多表現為鼾聲較重,或伴夜間憋醒,晨起頭痛、口幹,胸悶納少等癥狀。 臨床上以實證多見,但實證可進壹步發展為虛證。 臨床上的表現多虛實夾雜,虛實相互轉化,如肺脾腎氣虛致使津液氣化失司而釀成痰濁;痰濁內壅進壹步阻礙肺脾腎的氣化,痰濁內生,阻滯氣機,血運不暢而致瘀血,終致痰瘀互結,使病情逐步加重而難愈。 應仔細辨別是虛多實少還是實多虛少,治療時可有所側重,對於虛實夾雜的情況,攻逐實邪應有度,應註意病人的體質及耐受程度。

(1)風溫襲表 :

主證:癥見頭痛,身熱、或發汗已、身灼熱,自汗出,身重,多睡眠,鼻息鼾或喘,語言難出;脈陰陽俱浮或浮數,或脈兩尺洪滑有力。此型多見於中青年患者。該型為熱壅機竅、陰液受損而致。 治法:清解救陰,方用《千金方》葳蕤湯,處方:葳蕤、白薇、麻黃、杏仁、甘草、獨活、川芎、青木香各二兩,石膏三兩。痰多者可加瓜簍根、半夏。

(2)熱毒雍積:

應用清熱解毒,散結利咽為主。處方應用防風通聖丸和消瘰丸為主。藥用:蒲公英、玄參、浙貝母、生牡蠣、黃芩、柴胡、葛根、防風、蔓荊子、連翹等等,可根據情況加用全瓜簍、苦參、黃連、皂刺、生石膏等等。

(3)痰濕中阻 :

主證:睡則鼾聲如雷,時斷時續,反復出現呼吸暫停及憋醒;白天頭暈昏沈, 胸悶納少,睡意濃濃,不分晝夜,時時欲睡,但睡不解乏,形體肥胖;舌體胖大, 苔白厚膩或黃膩,脈多濡緩。此型多見於年輕患者。該型為痰濕內阻、脾陽不振。 治法:燥濕健脾,以平胃散為主。痰多者可加半夏、南星等化痰降逆之品。

(4)瘀血阻竅 :

主證:睡時鼾聲低沈,時有呼吸暫停及憋醒;白天可見面色暗紅,口唇青紫,胸部緊悶,時有悶痛;舌質暗,苔薄,脈弦。此證多見於中老年患者。該型為血運不暢,痰瘀互結。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以血府逐瘀湯合溫膽湯為主方,適當加丹參、桃仁等增加活血之用。

(5)脾氣不足 :

主證:入睡即鼾,呼吸短促甚至停止,白天神情淡漠,困倦乏力,飲食無味,面色少華,舌質淡,苔薄,脈細弱。此證多見於中老年患者。該型為中氣不足、脾虛運遲。 治法:益氣健脾,以香砂六君子湯為主方。可加麥芽、山楂、神曲消痰導滯。

( 6)脾腎陽虛:

主證:癥見鼾聲輕微,呼吸淺促,甚至呼吸暫停;神疲少食,畏寒肢冷,白天昏昏欲睡、不分晝夜,呼之能醒,旋即復寐,健忘,反應遲鈍,伴夜尿頻或遺尿, 性功能減退,腰膝酸軟,耳鳴頭昏;舌淡苔白,脈沈遲。此型多見於老年患者。該型為陽氣虛衰、脾腎不足。 治法:溫陽益氣。中陽不足者以附子理中丸為主方,腎陽虧虛者以右歸飲為主。

( 7)肺脾氣虛,氣道萎陷

主癥:睡眠打鼾,甚則呼吸暫停。形體肥胖,肌肉松軟,行動遲緩,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記憶衰退,白天嗜睡。舌淡苔白,脈細弱。本證多見於老人和兒童,兒童可見發育不良或虛胖,註意力不集中。治法:健脾益氣,開竅醒神。方藥:補中益氣湯加減。黨參10g,黃芪30g,白術15g,甘草6g,當歸10g,升麻6g,柴胡6g,加減:若夾痰濕,可加茯苓15g、薏苡仁30g、蒼術10g健脾利濕助運,加半夏10g燥濕化痰;若兼血虛,可加熟地20g、白芍15g、枸杞子10g、桂圓肉10g以加強養血之力;若記憶力差,精神不集中,可加益智仁10g、芡實10等;若嗜睡可加石菖蒲10g、郁金10g以開竅醒腦。

(8)痰瘀互結,氣道阻塞:

主證:睡眠打鼾,張口呼吸,甚或呼吸暫停。形體肥胖,痰多胸悶,惡心納呆,頭重身困。唇黯,舌淡胖有齒印,或有瘀點,苔膩,脈弦滑或澀,治法:化痰散結,活血祛瘀。 方藥:導痰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半夏10g,制南星10g,陳皮6g,枳實10g,桃仁10g,紅花6g,當歸30g,赤芍15,川芎10g,甘草3g。加減若舌苔黃膩,可加黃芩10g以清熱;局部組織肥厚增生,可加僵蠶10g、浙貝母10g、蛤殼粉20g、海浮石20g等以加強化痰散結之功效。身困嗜睡加石菖蒲10g、茯神15g。

中醫認識為主要病理因素為痰濕、血瘀,主要病機為痰濕內阻, 瘀血阻竅,臟腑失調,與肺、脾、腎等臟密切相關,尤以脾失健運,肺氣不利為關鍵。 實證包括風溫襲表、痰濕中阻和瘀血阻竅三型;虛證包括脾氣不足和脾腎陽虛兩型 自漢代以後,盡管歷代各個門派的許多醫家都對鼾證進行了較為廣泛地討論,始終沒有人將鼾證作為壹個獨立的證侯或疾病來對待,而只是將其作為壹個伴隨癥狀,有關鼾與睡眠、呼吸節律的關系及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和用以防治鼾的專法方藥也僅有散在記載,可見中醫學對鼾證的認識還函待完善中。 從古自今,人類的生存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高科技的發展,生活環境也大不同於古代,空氣汙染、食品汙染,飲食習慣的改變,工作壓力以及各種輻射,人類的生存環境日益嚴峻,很多疾病的發生在環境的催化下不斷增長,隨著人類的生活環境的改變,飲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