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調味品和食品。先簡單說壹下東西方吃糖的歷史有多長。
世界上最早種植甘蔗的地方是古印度和中東。有很多種植園可以讓人壹日三餐都吃甜品。各種現代花式甜點,如甜水果、果醬和果凍,都起源於中東。
3000多年前,中國人就把蜂蜜和水果當甜點吃。當他們偶然發現發芽的谷物可以煮成糖漿時,就有了壹種由大米、小米和大麥芽制成的糖漿。
公元前4世紀,屈原在《楚辭招魂》中提到“浙漿”,就是甘蔗汁。
?《三國誌》中提到的“蔗罐”,就是壹種濃稠的甘蔗汁。
季羨林說:“中國古代沒有‘糖’這個字,只有壹個字‘糯米’,指的是麥芽糖之類的東西。.....大概南北朝時期就出現了‘糖’這個詞。”
唐朝以前,西域商人將“西式石蜜”帶到中國,便於攜帶,口感好。因為搗碎後看起來像沙子,所以又叫“沙糖”。古代的“沙糖”和現代的糖有很大的區別。
公元647年,也就是唐朝貞觀二十壹年,唐太宗派人去印度學習制糖技術。公元661年,也就是唐高宗隆碩元年,來自印度的專家用竹甑法制作了精美的沙糖,梵文名“sarkarā”,中文譯名為“沙琪靈”。
在《糖霜譜》中記載,在農歷新年期間,壹位名叫鄒的僧人教四川的工匠制作具有霜外觀的白色和甜味的糖,也稱為糖冰和冰糖。
隨著甘蔗制糖技術的普及和提高,紅糖經過熬煮,成為壹種很好的滋補品。
元代,來自阿拉伯的制糖人向福州制糖人傳授了“樹灰煉糖法”,以制取更多的精制白糖。
明清時期,中國的制糖技術,上了壹層樓,發明了“黃泥水浸出脫色法”,生產出潔白細致的精品白糖,並在白糖的基礎上提煉出冰糖,遠銷亞非歐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孟加拉語和幾種印度語言中的白糖被稱為cini sakara,即“中國糖”。
隨著制糖技術的提高,各種糖果,如香糖、獅子糖、花糖、口香糖糖、芝麻糖、錘子糖、楊梅糖、花生糖、松子糖、酥糖、關東糖和玫瑰糖,使中國人的小吃更加豐富。
調味糖有白糖、紅糖、單晶冰糖、多晶冰糖、冰片糖。
到了近代,中國引進了西式的糖果制作方法,糖果的種類更加多樣。暢銷61年的“大白兔奶糖”,前身是英國制造的壹種奶糖。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大白兔奶糖不僅是不可多得的美味小吃,更是珍貴的營養品。廣為流傳的說法是,壹杯牛奶可以用七只大白兔做成。
明末清初,日本人直川來到福建學習制作紅糖,並寄回日本。1662年,日本政府派遣使節到中國收集制糖方法和材料,並在福州學習制作白糖和冰糖的方法。
日本從中國進口糖,直到明治時期。甲午戰爭後,日本占領了蔗糖的重要產地臺灣省,制糖技術開始迅速發展並進入國際市場。
?二
先說西方食用糖的歷史。蔗糖進入歐洲的時間不超過1000年。
古羅馬是當時歐洲最富有最強大的國家,沒有糖的概念。他們吃的甜點是蜂蜜和水果,面包和零食中的甜味也來自蜂蜜和果汁。
歐洲的十字軍到達了中東,在那裏他們第壹次看到了蔗糖。他們把這種聞所未聞的調料稱為白鹽(鹽是白色的...),帶回歐洲,開始在地中海種植甘蔗。
在中世紀的幾百年裏,甘蔗並沒有在歐洲廣泛種植,所以當時的歐洲並沒有那麽多讓人眼花繚亂的甜點,甚至沒有皇家貴族,小吃也就是肉餅。
文藝復興時期,大量的糖果在意大利流行起來。甚至肉菜都加了糖,用大量的糖做菜是富人的標誌。
他們用糖做雕塑,研究了數千種甜點。蛋糕和餅幹很常見。在法國王子的宴會上,餐巾紙、叉子、桌布都可以是糖做的,只能用壹個字來形容:土豪。
意大利美第奇家族的凱瑟琳嫁給了法國國王亨利二世。作為壹名意大利廚師,她將制作甜點的方法帶到了法國,但直到19世紀,法國菜才在歐洲流行起來。
也就是文藝復興時期,甜點在歐洲飲食中開始流行。以前只有上流社會才能享用的各種甜品,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漸進入平民階層。
?這裏我想提壹下巧克力。自從哥倫布把它從美洲帶到歐洲以來,它已經成為壹種飲料有300多年了。1847年,英國人約瑟夫·弗萊做出了世界上第壹塊固體巧克力,巧克力終於從飲料變成了糖果。
?西點的烘焙離不開糖,白糖(粗糖、普通糖、細糖、超細糖、幼糖)、綿糖、糖粉、糖霜、紅糖、麥芽糖、蜂蜜、木糖醇。
?西式糖果主要有蜜餞花瓣、蜜餞橘皮、蜜餞鮮果等。以水果為原料,可以制成很多種糖果,如蘋果、草莓、菠蘿硬糖、柑橘棒棒糖、覆盆子軟糖,水果和巧克力也可以混合在壹起制成糖果,如櫻桃松露巧克力。其他糖果還有咖啡糖、奶糖、牛軋糖、杏仁糖、焦糖,各種好吃的原料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