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琉璃是什麽?

琉璃是什麽?

玻璃是由各種顏色的人造水晶制成,在1000多度的高溫下燒制而成。它的顏色是流動的,多彩的,它的質量是晶瑩剔透,令人眼花繚亂。在中國古代,制作有色眼鏡的原始材料是從青銅鑄造時產生的副產品中獲取,然後提煉加工成有色眼鏡。市面上的有色眼鏡主要是以南方為代表的脫蠟有色眼鏡和以博山為代表的手工有色眼鏡。

2008年6月,釉燒技藝入選國務院文化部批準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琉璃的分類

古代玻璃

古代的釉陶是由“琉璃石”和“釉陶”相加而成的。

水琉璃,現在常見的仿玻璃,采用不飽和樹脂材料,特點是重量輕,沒有石頭砸在玻璃上的聲音,時間壹長容易變色渾濁,沒有收藏價值,但是價格極低。

臺灣省琉璃,由西方玻璃藝術演變而來,起源於古埃及的“未婚夫”工藝。對中國古代釉面玻璃的分析表明,“未婚夫”中二氧化矽的比例為92%-99%,與中國周代的釉面玻璃明顯不同。但由於形狀相似,有人稱之為西洋琉璃。

琉璃的特性

中國琉璃是古代傳統文化和現代藝術的完美結合,絢麗多彩,變化多端。是東方人精致、細膩、含蓄的體現,是思想、感情、藝術的融合。

琉璃是中國傳統建築中重要的裝飾成分,通常用於宮殿、寺廟、墓葬等重要建築。也是藝術裝飾用的彩陶。琉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矽(即二氧化矽)、氧化鋁和作為助溶劑的矽加氧化鉛。

琉璃的化學元素單位是PA,中國大陸的水晶是24PA(含二氧化鉛24%),臺灣的水晶是24PA/38PA。據深圳鮑靜玻璃有限公司總經理介紹,玻璃的定義是這樣概括的:古玻璃,又稱脫蠟玻璃和玻璃。古代青銅脫蠟鑄造技術是用於純手工加工制造。水晶玻璃的母石經過十余道手工制造工序,在1000℃的高溫熔爐中熔化,自然流淌凝結成高貴華麗的玻璃。它的顏色五彩繽紛,美不勝收;其品質晶瑩剔透,光彩奪目。

琉璃被譽為中國五大名器(金、銀、玉、琉璃、陶瓷、青銅)之首,佛教七寶之壹。到了明朝,基本失傳,只在傳說和神魔小說中有記載。《西遊記》裏的沙僧,因為打碎了壹盞琉璃燈,被逐出天庭。

琉璃,有著華麗的沈積歷史,穿越了三千年的時空,保留了不可磨滅的色彩,內斂豐富。如歌般流淌的色彩,似乎在訴說石送別時眼淚的悲傷與急切,晶瑩的淚珠滴落在他胸前的信物“李”上,這是鑄劍時忠貞的東西,也是被它感動的。“行雲流水”之名由此而來。

和諧之美意味著放棄(光影之美)

晶瑩剔透,仙女絕對美(透明之美)

玻璃中的氣泡,或大或小,或浮或沈,都是玻璃生命的特征。這些氣泡遊走在晶瑩剔透,漂浮在嫩滑的色彩之間。是灑脫,是深情,還是肅然起敬?玻璃在訴說,我們在傾聽。然而,即使在明朝,非常不完整的工藝仍然受到等級的保護。那時候的玻璃已經很不透明了,所以叫藥用玉。《明制》載:皇帝授予狀元的佩飾為藥用玉,只能配四品以上。

在家生女兒,當官生美女。《史記》中的壹段話與琉璃的起源有關。(美之淚略),陶朱公是傳說中的財神,傳說中財神最早的聚寶盆也是用彩色玻璃做的,所以彩色玻璃被認為是財神的信物,比人們常用的黃玉更直接有效。

1.壹種彩色半透明的玉。《後漢書·西域傳·大秦史》:“地上金銀財寶甚多,有夜光玉、明月珠、嚇人的雞犀、珊瑚、琥珀、有色玻璃、姬閬、達尼、藍寶石。”《西京雜記》卷壹:“五色琉璃廁為盒。”宋·戴昆《鼠璞琉璃》:“琉璃,天然之物,比許多玉更有光澤,其色不俗。”明左《玉集》:“玻璃榻,玉樓,玉鉤手卷真珠。”

2.是指用鋁、鈉的矽酸化合物制成的釉,壹般為綠色、金黃色,加在粘土外層制成壺、盆、磚、瓦。《西京雜記》卷二:“昭陽殿”多為青玻璃。“《隋書何疇傳》:“當時中國琉璃之作,少之又少,工匠不敢大意,青瓷之厚,無異於真理。“《新唐書·南蠻傳》:“殿數百座,彩琉璃為琺瑯,錯金銀,紫琺瑯為地,覆以錦緞,禦所也。”清代孫華《東嶽廟》詩:“我來看廟,青瓦琉璃。"

3.指玻璃。《舒威·西域傳·大月氏》:“華商史靜,雲能人,鑄石為彩玻。所以在山裏開采,在首都鑄造。既定,光澤比西方人更美...從那以後,中國玻璃就便宜了。”宋·洪邁《簡毅·支釘鏡玻璃瓶》:“若以玻璃為器皿,又怎能堅觸?”易《琉璃》:“壹般的琉璃,是由石汁、鉛、錫、藥等熔制而成。從西方來說它是厚而白的,但在中國制造時,它是脆而薄的,顏色略呈藍色。”

4.在詩歌中,隱喻經常被用來描述清澈透明的事物。唐·杜甫《入坑記》:“琉璃汗湧舟,事極興和憂。”這是余碧波。宋蘇軾《送秋波王東盛宴若》詩中寫道:“玻璃存密,故輕而脆。”這個比喻就是眼球。宋·胡仲公《中秋賞月示友》詩雲:“天上萬裏玻璃滑,冰輪碾金闕。”這個比喻是晴空萬裏。清·納蘭性德《初春雪後與江作》詩雲:“萬片琉璃映桑幹河。”這個比喻就是雪。

5.指的是玻璃燈。宋·石頁《趙借琉璃燈寫山水人物》詩:“古稱琉璃,今常寂寞。”明·葉憲祖《喜鸞記·後土》:“歸家愁夕陽,獨對玻璃。”潘慶榮弼《景帝歲吉生,歲末雜事》:“院中有松亭,為天燈,掛有色眼鏡。”

玻璃之所以是珍貴的藝術品,原因有二:壹是古代玻璃材質特殊,制作工藝相當復雜。從火中取來,到入水,要經過幾十道工序,有些輕的制作工序要十到二十天,而且主要靠手工。各個環節都是相當難把握的,溫度的把握難度可以說壹半靠技巧壹半靠運氣。只烤壹項,良品率只有70%。更關鍵的是,古玻璃是不能回收的,這就意味著壹旦出了壹點點問題,十幾天幾十道工序,很多人的努力就白費了。其次,玻璃不僅是壹種材料,更是壹種文化產品。更重要的是,玻璃制品是獨壹無二的,沒有兩個壹模壹樣的玻璃制品。

1,制作過程冗長:從構思、設計、雕刻、燒制、精修、打磨到作品完成,需要47道精致復雜的手工工序才能完成。

2.手工制作:工人必須掌握精湛的技術才能操作。每壹道工序都有自己的不確定因素,需要在工序中反復實驗,而且作品的顏色都是壹樣的,制作難度極大。

3.壹模壹品:壹模只能燒壹件作品,不能用兩次。大型復雜的作品甚至需要開多次火才能完成。低成功率讓工作更有價值。

4.高溫燒成:將精選的原料在65438±0400℃以上的高溫下熔化成各種顏色的水晶玻璃,反復清洗後,按照作品所用的材料比例放入模具中,設定嚴格的升溫和降溫曲線。爐溫必須控制在65,438±0,000℃±5℃以內。燒制過程超過15天,讓水晶原料精確到每壹個細節。這樣才能保證作品精致、立體、真實、流暢、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