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夏季高溫季節,各種病蟲害也會迅速發生與蔓延,將會嚴重影響茭白的正常生長與發育。下面是Sara我給大家分享了壹些茭白病蟲害的防治方法,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茭白的主要病害防治
壹、銹病
小暑後,天氣濕熱時容易發生。葉片上散生和條生黃褐色,似鐵銹的隆起小斑點,破裂後散放出黃色粉末,即夏孢子。嚴重時全葉枯黃。防治方法是;控制氮肥,增施草木灰等含磷、鉀多的肥料,並摘除基部黃葉;用波美0.2~0.3度的石硫合劑,或50%的膠體硫200倍液,或80%代森鋅600~800倍液,或250倍敵銹鈉噴灑,7~10天噴1次,***噴2~3次。
二、胡麻斑病
由真菌孤長蠕孢菌,即水稻胡麻斑病的病原侵染引起。主要危害葉片,葉鞘上也可發生。葉片染病後,初為褐色小點,擴大後為褐色橢圓形病斑,大小如芝麻粒,故稱胡麻斑病;有時病斑似紡錘形或不規則形,個別條狀。病斑邊緣明顯,深褐色,周圍還可出現黃色暈圈,中間淡灰褐色,有時有輪紋。嚴重時葉片幹枯。葉鞘上病斑形狀與葉片上的相似,但較大。多雨潮濕時,病部產生黑色黴層壹分生孢子。該病以菌絲體和孢子在老株及病殘體上越冬,翌年氣溫回升後,產生分生孢子,進而通過氣流或雨水濺射進行再侵染。生長溫度範圍為5~35℃,最適為28℃。孢於萌發的適溫為28℃,在有水滴或水膜時萌發好。抗逆力強,幹燥條件下可存活數年。在高溫多濕天氣中,特別是連茬種植,土壤中又缺鉀和鋅肥,植株生長不良時,容易流行。
防治方法:
1.註意輪作。結合冬前割茬,收集病殘組織,集中燒毀。
2,適當多擱田排水,增施鉀肥,鋅肥和磷肥。
3.從發病初期開始,用50%撲海因(異菌脲)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40%異稻瘟凈乳油800~1000倍液,或40%多-硫懸浮劑(滅病威)400倍液。7~10天噴1次,連噴3~5次。異稻瘟凈乳油為黃褐色透明油狀體,遇堿性物質易分解,對光穩定,屬有機磷內吸性殺菌劑,有保護和治療作用,效果比稻瘟凈好,對人,畜的毒性也低。
茭白主要蟲害的防治方法1、大螟,屬鱗翅目夜蛾科。
①形態特征:幼蟲***6齡,老熟幼蟲體粗壯,體長20~45mm,頭部淡紅色、體背淡紫紅色,腹面淡黃色,比稻區大螟幼蟲個體大。
②發生特點:本地區1年發生4代。卵多產於葉鞘內側。初孵幼蟲蛀食葉鞘,蛀入處有紅褐色銹斑。3齡前後分散轉移危害。幼蟲從外部葉鞘逐漸向心葉侵入,並有蟲糞排出株外,心葉受害,產生?抽心死?。幼蟲可轉株危害。被害植株莖稈外部可見較大的蛀孔及較多的蟲糞,蛀孔多離水面10~30cm。
③防治方法:可選用32%丙溴磷?氟鈴脲乳油(驕子)45毫升/畝,或50%殺螟松乳油500~1000倍,或5%甲維鹽乳油4000倍,或24%甲氧蟲酰肼懸浮劑(雷通)2500倍,或5%虱蟎脲乳油(美除)1000倍,或15%茚蟲威懸浮劑(安打)3000倍。
2、二化螟,屬鱗翅目螟蛾科。
①形態特征:老熟幼蟲體長20~30mm,圓筒形,淡褐色,體背有5條暗褐色縱帶。
②發生特點:本地區1年發生不完全4代。卵多產於葉背,分布全田,二化螟有原田產卵習性,沒有大螟的邊際危害現象。初孵幼蟲有群集性,群集葉鞘內蛀食,造成枯鞘。幼蟲***6~7齡,3齡開始分散轉移,蛀入莖中造成枯心或蛀茭。蛀孔高度和大螟相仿,但無蟲糞排出株外,蛀孔處也產生紫褐色水漬狀斑塊。
③防治方法 :可選用80%銳勁特水分散粒劑15000倍,或5%銳勁特懸浮劑1000倍,或32%驕子乳油45毫升/畝,或40%毒死蜱(或48%樂斯本)乳油600倍噴霧。
3、長綠飛虱,屬同翅目飛虱科,只危害茭白。
①形態特征:成蟲體連翅長5~7mm,體綠色,體表具油狀光澤,翅半透明。初孵若蟲乳白色,稍透明,體光滑,無蠟粉,3齡後體變綠色。
②發生特點:1年發生5代。成蟲和若蟲有群集性,在心葉及嫩葉葉脈附近吸汁危害,危害後造成植株萎縮矮小,嚴重時葉片卷曲枯死,並誘發銹病等各種病害的發生。3~5月若氣溫偏高,越冬代發育後期縮短,發生提早。盛夏不熱、晚秋溫度偏高的年份發生重。
③防治方法 :可選用25%吡蟲啉可濕性粉劑(允美)2000倍,或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艾美樂)15000倍或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必喜3號)7500倍,或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殼虱)750倍,或10%烯啶蟲胺水劑1000倍。
病蟲害管理要點
1、清潔田園:夏茭采收結束後,清除田間殘株殘葉,冬季割茬時齊泥面去茭,並鏟除田邊、溝邊雜草,集中燒毀,減少病蟲害基數和來源。
2、選地輪作、合理密植,加強肥水管理: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避免偏施氮肥。高溫季節適當灌深水降低水溫和土溫,減少病害。大螟、二化螟化蛹後灌深水10~15cm,3~5天後可將蛹淹死。
3、化學防治:預防為主、綜合治理。要註意孕茭期慎用殺菌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