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節度使是什麽官

節度使是什麽官

節度使,是壹種地方長官,因授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而得名。始於唐,終於元。於唐形成並壯大;至五代十國其權力達到巔峰,節度使甚至可以廢立皇帝;到宋時被架空;到元時消亡。

唐初:節度使的前身。

唐初時,沿隋朝制,地方上軍權與政權分開,重要地區置總管統兵,旋改稱都督,惟朔方仍稱總管,邊州別置經略使,有屯田州置營田使。

唐睿宗:節度使初成。

唐睿宗景雲二年,節度使開始成為正式的官職。《新唐書·百官誌四》載:“節度使掌總軍旅,顓誅殺。初授,具帑持兵仗詣兵部辭見,觀察使亦如之。辭日,賜雙旌雙節。行則建節、樹六纛,中官祖送,次壹驛則上聞。入境,州縣築節樓,迎以鼓角,衙仗居前,旌幢居中,大將鳴珂,金鉦鼓角居後,州縣賫印迎於道左”。但這時的節度使,僅為軍事統帥無署理地方政務之權,且事畢還朝。

唐玄宗:節度使大量設置

唐玄宗開元年間,設立了磧西、北庭、河西、隴右、朔方、河東、範陽、平盧、劍南、嶺南十個節度使,此時的節度使多由胡人擔任,往往封郡王。朝廷任命節度使,要授予其雙旌雙節,“得以軍事專殺,行則建節,府樹六纛”。

唐中後:節度使發展,權力範圍發生變化

唐高宗、武後時期,為了加強防禦力量和改變臨時征調的困難,這類屯戍軍設置愈多,並逐漸制度化,形成有固定駐地和較大兵力的軍、鎮、守捉,各自置使。行軍大總管也逐漸演變成統率諸軍、鎮、守捉的大軍區軍事長官,於是長駐專任的節度使應時出現。也正是這個時期,由於唐之均田制被破壞,流民逃戶嚴重,這也嚴重破壞了唐初的兵制----府兵制而逐步轉換到募兵制。

唐中後:節度始漸成定制。

至玄宗開元、天寶間,北方逐漸形成平盧、範陽等8個節度使區,加上劍南、嶺南***為10鎮,始成為固定軍區。節度使受命時賜雙旌雙節,得以軍事專殺,行則建節,府樹六纛,威儀極盛。節度使集軍、民、財三政於壹身,又常以壹人兼統兩至三鎮,多者達四鎮,威權之重,超過魏晉時期的持節都督,時稱節鎮。於是外重內輕,成安史之亂之罪魁。

唐晚期:節度使泛濫,並不可抑制。

安史之亂後,國中遍置節度使,多為安史之亂的叛將和平叛戰事中崛起的軍閥。各統壹道或數州,軍事民政,命官、徵稅,皆得獨立,父死子繼,自以世襲,號為留後而不待朝命。朝廷無力討伐,往往姑息了事,承認其地位,世稱藩鎮,迄於唐亡。

五代十國:節度使權力的巔峰

節度使的權勢達到了極點,皇帝的擁立與罷黜都取決於節度使,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的開國君主均為節度使。

宋:節度使權力被架空,成了榮譽象征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收功臣將領之兵權於中X央;又遣文臣知軍州事,限制了節度使節制郡縣的權力;且以轉運使接管了節度使的財政權利;並將地方上強壯的士兵編入禁軍,節度使成了空頭名目。於是,節度使慢慢的變成榮譽職務,常用於宰相卸任之後或武將加官,如稱“某某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所謂“使相”。(參考:《文獻通考。卷五十九。職官考十三》)

元朝:節度使之職被取消。

以上均參考自:/view/391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