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宵節”。關於元宵節的起源,壹般有以下四種說法:
?第壹種說法與道教有關。?
道教說天、地、水“三官”中,天官生於正月十五,地官生於七月十五,水官生於十月十五,故稱正月十五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原節,十月十五為夏媛節。元宵節起源於西漢皇帝祭祀太乙神。《史記·樂書》載:“漢人常於正月初壹祭太乙甘泉,夜不省人事時祭之,至明末。”“太壹”又稱“太壹”,從先秦時期就被視為主宰萬物的神。屈原的《東皇太乙九歌》寫的就是當時祭祀太乙的民俗。與屈原同時代的詩人宋玉也在《高唐宓》中描寫楚人祭祀太乙:“有貴人...誰拜鬼神,禮為太乙。”這種習俗傳到了漢代,朝廷在上元節祭祀太乙,全城通宵張燈結彩,形成了元宵節。
?第二種觀點認為元宵節的起源與漢族將領周波和陳平平定諸路有關。?
據記載,西漢皇帝劉嬰死後,其母呂雉篡位,呂氏宗室把持朝政。呂雉死後,周波、陳平等人合力於公元前180年滅了諸呂,立劉恒為帝,即漢文帝。因為朱鷺被鏟平的那壹天是正月十五,所以每天晚上漢文帝都會出來在宮裏玩,和百姓壹起玩樂慶祝。古時候“正月”又叫“壹月”,“夜”又叫“夜”,所以漢文帝把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後來,當漢武帝制定太初歷法時,元宵節被列為壹個主要節日。
?第三種方式,把元宵節的起源搬到了東漢皇帝劉莊身上。?
劉莊熱愛佛教,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對佛教感興趣的皇帝。為了敬仰佛教,他下令正月十五“燃燈示佛”,象征佛教的光明。因此,所有的紳士和平民百姓在正月十五晚上都會掛起燈籠。《事紀原》記載吳金在漢西都長安負責宵禁,“小雲召禁夜行”。只有在正月十五晚上,皇帝特許吳金放寬禁令,甚至允許人們在月亮上觀看燈光的前壹天和後壹天。這就是元宵節期間很多地方寫的“吳金沒辦法”的由來。
?第四個說法是東方朔欺騙漢武帝的故事。這個說法是最傳奇的。?
這個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壹個名叫東方朔的寵臣,他善良、風趣。有壹年冬天,下了好幾天大雪,東方朔去禦花園為武帝折梅花。壹進園門,就發現壹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自盡。東方朔沖上前去幫忙,問她為什麽要自殺。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裏還有父母和壹個妹妹。自從入宮後,她再也沒有見過家人。每年春天來臨時,我都會比平時更想念家人。我覺得在父母面前,寧死也不孝順。東方朔對她的遭遇深表同情,並向她保證會努力讓她與家人團聚。
壹天,東方朔離開皇宮,在長安街上設立了壹個占蔔亭。很多人都爭著找他占蔔。沒想到,大家要的是“正月十六火燒我們”的簽名。頓時,長安城內壹片恐慌。人們正在尋求災難的解決方案。東方朔說:“在第壹個月的第十三天的晚上,火神會派壹位紅衣女神來拜訪地球。她就是下令火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寫的詩給妳,讓皇上做點事。”說完,便扔下壹根紅柱子揚長而去。老百姓撿起紅帖,趕緊送到宮裏報告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壹看,上面寫著:“長安正在搶,內廷正在被火燒,火燒了十五天,宵夜紅了。”他害怕極了,急忙邀請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想了壹會兒,說:“我聽說火神喜歡吃湯圓。宮裏的元宵不是經常給妳做湯圓嗎?十五晚上讓元宵包餃子。香火和供品萬歲,命令京都家家包餃子,壹起拜火神。然後告訴臣民十五晚上壹起掛燈,全城放鞭炮放煙花,好像全城都是火,好讓玉帝上當。另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看燈,他們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梁武帝聽後非常高興,於是命令他按照東方朔的方法去做。
正月十五,長安城內張燈結彩,五彩繽紛,遊人熙熙攘攘,熱鬧非凡。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看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訝地大叫:“元宵!元宵節!”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裏的親人團聚了。
經過如此忙碌的壹夜,長安平安無事。漢武帝喜出望外,下令每年正月十五都要為火神做湯圓,正月十五全城張燈結彩,燃放煙花。因為元宵做的餃子最好吃,所以人們稱之為元宵,這壹天被稱為元宵節。
在國外,元宵也被稱為“元宵節”。在正月十五的晚上,中國人民有壹系列傳統的民間活動,如看燈籠,吃湯圓,吃元宵,猜燈謎和燃放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