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並不是說我媽媽是悲觀主義者。相反,她熱愛生活,興趣廣泛。她患有多種慢性病,每天都要吃好幾種藥,但她從來不怕麻煩。不管發生什麽事,她都不忘吃藥,真的省了我們做孩子的很多事。她每天都鍛煉,但是晚飯後不能走路。天氣不好的時候,她就在屋子裏走來走去,來來回回,讓我頭暈。媽媽喜歡旅遊,不能壹個人去,我們只好帶她出去。每次我問她,去某個地方時間有點長,但我媽總是說好。每次玩的時候都是興高采烈。我媽是50年代的中學生,有些文化。她年輕時對《紅樓夢》很著迷。她老了以後,有壹段時間迷上了唐詩。她每天背壹兩首詩,樂在其中,說可以鍛煉記憶力。我們經常在家裏的床上和桌子上看到300首邊緣粗糙的唐詩...
要說最讓我媽著迷的是歌劇。她喜歡豫劇、浦劇、越劇和黃梅戲。家裏的電視幾乎都是話劇頻道,她從不覺得無聊。說起壹些名劇,比如幾寶,他們的姓氏都很清楚。幾年前,我帶著媽媽去看了壹部關於強秦的《Xi京》的故事。直到現在,她仍然記得男主角的名字叫李東橋,她不時地說,也許這部戲給她的印象太深了。
也許我喜歡看書,也許我喜歡看戲,也許我人生閱歷豐富,我媽的黑話就是壹串黑話。在郊區做飯的時候,她教我生火,說“人要實心,火要空心”。是的,只有妳是空心的,妳才能獲得更多的空氣和火的繁榮,但它也絕對與人相連。有人說他瘦,他就壹定要少吃,他媽就插話說,“胖是從嘴裏出來的”。我只知道“壹場秋雨壹場寒”,不知道哪壹天我媽加了壹句“十場秋雨要穿棉”。我楞了壹下,說:“十場秋雨?”妳能下車嗎?
我母親生長在壹個中產階級的農民家庭,我爺爺勤勞能幹,我奶奶勤儉持家,小農經濟的家庭生活也很有趣,甚至透露出那個時代的精致。比如她穿的衣服大部分都是奶奶織的,但是她要把布料染成各種顏色,有的還要印花或者繡花。我媽曾經穿過紫色的粗布褲子,現在覺得都很好看。也許正因為如此,媽媽的家務基本功還是挺紮實的,做什麽都像。我們姐妹哪個小時候沒有媽媽的手能吃能穿?但那時候生活艱難,我什麽都不會註意,我媽也不會什麽技術。現在生活好了,講究生活情趣,媽媽給了我們壹個又壹個小驚喜。
過年的時候還是要在農村老家自己蒸饅頭,衛生又好吃。有壹次我媽心情很好。她除了揉出圓圓的、均勻的饅頭,還揉出了很多兔子、老鼠之類的饅頭,栩栩如生。看著媽媽揉,拿著小梳子,我很快就做成了小老鼠。看著好像不難,我也試過,但不是那樣,不是比例不對就是不對稱,看著不順眼。這是唯壹的實現方式,雖然是簡單的形狀,但也不是壹日之功。
媽媽的針線活也不錯。我記得女兒小時候奶奶給我做的小棉襖,小棉褲。它們溫暖而美麗,就像壹件小小的藝術品。說到這裏,我已經是半個中年文學女性了。有壹天,我突發奇想,買了壹塊白布做了些手帕,打算用彩線繡個邊。我媽媽和我同時做。沒有比較真的沒有傷害。我媽縫的均勻密實,幹凈漂亮,我媽縫的凹凸不平。我不能接受。最近我媽又開始繡花了。我從網上給她買了壹個圖案。她知道幾種縫線。目前她已經完成了壹部作品,可見她基礎不錯。對了,去年她買了十幾雙鞋墊,每雙都好看得讓人愛不釋手。
作為壹個職業女性,我媽媽工作了壹輩子。這些技能首先是為了生活,是生活教會了她這麽多。她不會想到,普通的勞動手段會給我們帶來這些震撼。其實我們的心情有些復雜。以前我們總覺得媽媽老了,但我們還是很堅強,各方面都比她強。突然有壹天,我們發現媽媽在某些方面比我們優秀,我們的心立刻變得柔軟、溫暖、細膩,好像有了依靠的人。我們又成了孩子,我們母親的孩子,我們母親的快樂的孩子。
這種感覺真好!家裏有個媽媽就像個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