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原名玉蜀黍,各地有多種俗稱,如凡麥、玉麥、玉蜀黍、包谷、陸寶、彭子和珍珠米。這裏也叫六谷,意思是五谷之外的另壹種山谷。
玉米原產於美國。有人根據元代賈明《飲食筆記》(1367左右)談玉米,元代商糧食局(元代宮廷管理皇帝飲食的專門機構)有皇家麥面,以為中國元代就有玉米。這種說法可能不正確。所謂皇家小麥粉,不過是專制皇帝用的最好的小麥粉。《膳食指南》中講玉米的部分很可能是後人加入的,不太靠譜。長期以來,玉米壹直是美國原住民的主要糧食作物。關於玉米的故事很多,地下還挖掘出大量黃金、泥土、玉米穗做成的古代玉米種子和玉米神。在其他國家的歷史上,直到十五世紀,沒有壹個國家有任何關於玉米的記載或跡象。所以可以這麽說。是在哥倫布於1492年發現美洲之後,玉米才傳播到舊世界的國家。
關於玉米是如何傳入中國的,西方學者有不同的理論。有人認為玉米是阿拉伯人從西班牙帶到麥加,從麥加到中亞進入中國西北,或者從麥加到穆斯林印度進入中國西南,再從西北或西南向東傳播到各省。這個推測需要進壹步研究。他們引用的早期中國文學壹般僅限於明朝。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1578),還有壹些只是引自——恒的《留青日劄》(1573)。事實上,在中國各省會的縣誌中,都有關於玉米的豐富記載。
據各省地方誌和縣誌記載,玉米最早傳入中國是在廣西,時間為1531年,比哥倫布發現美洲晚不到40年。到明朝末年(1643),流傳到河北、山東、河南、陜西、甘肅、江蘇、安徽、廣東、廣西、雲南等十省。還有浙江、福建兩省。雖然在明朝的地方誌中沒有記載,但是也有其他文獻證明玉米是明朝種植的。清初五十年間,壹直到十七世紀末(即康熙三十九年),遼寧、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省地方誌中關於玉米的記載比明代還多。1701年後,玉米的記載較多,到1718時,又增加了臺灣省和貴州省。就記載來看,從1531到1718不到200年的時間裏,玉米已經遍布中國20個省份。
我們按時間順序來看各省最早的文獻記載:廣西1531年,河南1544年,江蘇1559年,甘肅1560年,雲南1563年,浙江158年。山東1590,陜西1597,河北1622,湖北1669,山西1672,江西1673,遼寧1682,湖南65438。以上時間順序並不代表實際介紹的順序,因為地方誌等文獻記載往往有遺漏和後期條目。但值得註意的是,廣西的記錄比甘肅或雲南早30年左右,比陜西早60多年,比四川早壹個半世紀以上,比貴州早差不多兩個世紀。此外,江蘇也早於甘肅、雲南,浙江、福建、廣東都比陜西、四川、貴州早20年甚至壹個多世紀。很難想象玉米是先通過陸路傳到中國的西南或西北,再向東傳播的。另壹方面,葡萄牙人於1496年到達爪哇,於1516年來到中國。同時,當時有許多中國人居住在南洋群島,因此玉米通過海路傳入中國沿海和近海省份是非常可能的。
玉米和紅薯都起源於美洲,在傳入中國後的壹兩百年裏都成為中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但在傳播過程中卻出現了明顯不同的現象。關於地瓜的流傳,有很多感人的故事,關於玉米的卻沒有。紅薯從壹開始就引起了著名農學家徐光啟的特別關註,並大力提倡。他在《農政論》壹書中詳細論述了栽培紅薯的方法。至於玉米,只在高粱條下的紙條上寫著:“蓋亦得他方種子”,對其栽培方法及其重要性只字未提。雖然地方誌中有很多關於玉米的記載,但壹般都很簡單。大部分只是提到產品中有玉米,或者描述壹些玉米不同的名稱和特點,關於宣傳及其重要性的記載也很少。總之,玉米並沒有像紅薯壹樣受到知識分子的重視。盡管如此,玉米還是默默無聞的傳入中國,比紅薯早了半個世紀,明朝後期玉米已經傳到了十二省,而紅薯只有四省。
這種現象反映了壹個很重要的事實:新作物的引進和推廣主要依靠廣大農民的試種和擴大生產。民惠勤勞的農民,壹旦看到玉米是壹種適合旱地和山區的高產作物,很快就吸收利用了。如《安徽霍山縣誌》(乾隆41,1776)說:“四十年前,人們在菜園裏偶然只種壹兩棵,給孩子吃,如今已漫山遍野,西南二百裏,全作食糧。”再比如河北遵化縣誌(光緒12,1886),記載嘉慶年間(1796-1820),有人從山西帶了壹些玉米種子到遵化,起初只是種在菜園裏,但到了光緒年間(65438+)可以看出發展之迅速。中國本來就有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農業技術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因此,引種後能結合作物特點和當地條件迅速掌握和提高栽培技術,培育出許多適合當地的品種,創造出多種食用方法。玉米的迅速發展是在十八世紀下半葉之後。目前全國各省區均有栽培,產量遠超谷子,往往僅次於小麥,居糧食作物第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