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兜的故事,壹首給香港草根階層的歌。
■香港制造
在眾多關於打鬥、殺戮和年輕人的漫畫中,“麥嘜和麥兜”的故事已經嶄露頭角,成為香港最成功的原創動漫角色,在我們身邊的賀卡、文具等產品中也經常可以找到它的身影。而這只迷茫而愚蠢的小豬麥兜,在今年聖誕節期間走進了香港的大銀幕,演繹了他的成長故事,創造了十多天內已經收獲超過10萬票房收入的奇跡。漫畫家謝東閔和麥家碧描述的“麥兜”正在制作動畫。
在電影市場低迷的情況下逆風而行,不僅是香港動漫界的傳奇人物,更是香餑餑。
香港動畫史上的成功先驅。
香港的草根階層
在香港熱映的港產動畫電影《麥兜故事》,上映十多天,票房已經超過654.38+00萬,真是奇跡。故事中的主角麥兜其實是壹只可愛的粉色小豬,但在作者的筆下,他被賦予了人性,它的世界與人類的世界並無二致。唯壹的另壹種可能就是它的形象還是像豬,不如說他是壹個長得像豬的人。麥兜的人生故事很普通。他經歷了學校,工作,希望和失望。而且他智商不高,家庭地位不僅不突出,甚至有些低下,因為在故事裏,他是香港人,應該算是生活在香港社會下層的人。所以他的經歷可能是很多香港普通人都經歷過的。
誰率先用“草根”這麽壹個可笑又親切的詞來指代所有為生計忙碌的人,無從考證。我年輕的時候壹直以為香港是壹個沒有普通人的地方,因為那時候聽到“香港”這個詞和聽到“金山”這個詞沒什麽區別。直到放學後,看了越來越多關於香港的書,看了越來越多關於香港的電影,才知道香港有草根階層,而且比例還不小。直到接觸了香港人,接觸了亞洲金融危機,才聽說香港的草根階層過得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好,甚至更累更辛苦!麥兜的故事可能是壹個真實人物在香港草根階層真實故事的銀幕投影,所以才會感染這麽多香港觀眾。
給香港草根階層的歌
謝東閔和麥家碧的麥兜是如此的平凡,以至於他沒有任何超越常人的東西。他生長在單親家庭,生活貧困,智商壹般。他從小就出身基層,也幻想自己的命運會變好,生活會更精彩。普通人有普通的幸福,普通人有普通人的夢想,妳我都有過這樣的夢想和幸福。我相信漫畫的作者和這部電影的導演也曾經有過這樣的夢想和幸福,否則故事不會如此生動。
麥兜有很多夢想,其中獲得奧運金牌和去馬爾代夫旅遊是他最大的夢想。他想成為壹名奧運冠軍,因為香港水手李麗珊受到贏得奧運金牌的鼓舞。為此他去長洲學習帆船技術,結果卻學會了“劫山”這種失傳多年的當地特色運動,完全不合時宜。我想去馬爾代夫旅遊,但是我媽只能帶他去香港附近的山上。但盡管如此,麥兜還是覺得很幸福。看著麥兜在熒屏上特別的聖誕火雞半年,看著他從平凡中獲得快樂,看著他長大工作後像現在很多人壹樣成為負資產,觀眾感受到的不是笑聲,更多的是感動和嘆息。
導演用動畫為香港草根階層寫的這首歌,和他們的心曲是那麽合拍,雖然可能旋律不美。這個班的每個人幾乎都能從麥兜身上看到自己當年的影子或者自己現在的寫照。能深入人心的歌應該是最成功的歌。
麥兜故事中的香港風景
麥兜的故事之所以能被香港人如此接受,是因為故事貼近香港人,而影片中大量出現的香港風光和文化特色,成為吸引觀眾的另壹個賣點。麥兜把自己的故事講給大家聽,同時讓觀眾在香港街頭遊走,體驗香港的各種文化現象,絕對是壹件愉快的事情。
香港街景:在以前的港片中,最常見的就是香港的高樓大廈和五光十色的燈光,但在《麥兜物語》中,卻出現了很多香港罕見的獨特場景。影片壹開始就捕捉了壹大段旺角和大王嘴的航拍街景。這裏的風景並不美,但是很寒酸,當然也很真實。這種用獨特的街景展現香港特色的方式,比其他任何壹種藝術手法都更具體,也更容易被香港觀眾接受。影片中的香港山頂、長洲、南丫島、離島碼頭、天星碼頭等地,展現了香港所有不同區域和不同類型的空間。尤其是旺角和深水埗,人多擁擠的老街區,天橋,汽車,廣告招牌,各種店鋪,是香港街景的特色。
香港的歷史和文化:從影片中展示的街景和其他場景中,香港人可以體驗到香港文化的獨特風味。片中出現的面攤、茶餐廳,是香港人的日常場所,也是地道的香港文化,具有典型的香港特色。但麥兜讀的《春田花花幼兒園》校長滿嘴潮州話,讓小學生也用潮州話讀,體現了香港各種方言混雜的特點。麥兜用漢語發音記憶英語單詞的方法學習英語,不僅有趣,還體現了香港學生學習英語的方式和內地學生幾乎壹樣。長洲抱抱山寶藏傳說、張保仔洞穴寶藏傳說、李麗珊奧運金牌、香港申辦亞運會等。,這些都出現在影片中,讓影片多少有點像香港的歷史風貌,讓香港人被這壹幕幕感動。
麥兜故事中的香港情懷
雖然香港的電影市場比中國大陸發達,但與好萊塢相比仍有差距。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統計數據表明麥兜故事的受眾處於什麽年齡和性別。但據推斷,可能是年齡性別比例比較平均。
孩子們喜歡這部電影並不奇怪,因為這只可愛的小豬本來就是為他們創造的。《春田花幼兒園》中麥兜的故事,大多數小朋友都耳熟能詳。麥兜的學習,遊戲,夢想,都是孩子長大後的經歷。也許他們在學校或放學路上還在做著同樣的夢。麥兜長大工作的故事,對於還不熟悉這個世界的孩子來說,可能有點超前了。我相信這只是創作者的無心之過,因為他們想讓電影適合各個年齡段觀眾的口味。所以大人們的辛酸故事都得搬上銀幕。大壹點的孩子可能會隱隱約約的明白感人的地方,而剛踏入社會,馬上遭受到和麥兜壹樣打擊的大壹點的孩子,壹定會覺得自己簡直就是麥兜的原型。很多小觀眾都說影片中間部分比較平淡,這也恰恰是為什麽不同年齡和社會經歷的人對麥兜的故事有不同的感受。長大後,麥兜和孩子有距離感是必然的,他們覺得平淡也是正常的,因為似乎長大後,麥兜就不再是他們的朋友,而是大人的朋友。
在麥兜的童年故事裏,成年人只能用回味和感慨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幼兒園和學校裏的故事早已遠去,每個成年人回憶起當年的快樂時光,都有說不完的遺憾。感覺歲月飛逝,美好的風景沒了,長大後的艱辛。麥兜童年的故事帶給成年人的只有回憶和嘆息。麥兜成為負資產者的故事,可謂香港草根階層的命根子。隨著大公司裁員、小公司倒閉、資產縮水,負資產已經成為香港經濟社會的常用詞。負資產人群中,草根人數居多。只有那些每天忙忙碌碌,不斷承受供房供車壓力的人,最沒有能力承受經濟波動,最容易成為負資產的人。麥兜與其說是某個香港基層民眾的化身,不如說是基層觀眾在屏幕上看到的自己。此外,創作者在影片中使用了真實的香港地名和地道的香港街景,讓香港觀眾感受到了這個完全虛構的卡通人物故事的真實性。由此產生的認同,除了為自己找到了壹個誌同道合的知己,對創作者來說也是壹種極大的解脫。
《麥兜》對香港電影的啟示
近年香港經濟衰退,電影業陷入不景氣。香港主流的動作片、鬼片、喜劇都鮮有佳作,更別說實力不足的動畫片了。電影市場的冷淡固然與電影創作水平的停滯有關,但在經濟形勢的影響下,觀眾觀影興趣的轉移不能說是原因之壹。眼看著自己資產縮水,股票暴跌,就算記得去看電影放松壹下,他還有心情忍受壹群人莫名其妙的打架,可笑嗎?在屏幕上找到自己的影子,看到對未來的壹絲希望,然後開心地笑壹笑,當然是普通草根的最佳選擇。
周星馳《少林足球》的故事精彩嗎?相信不熟悉香港社會環境的觀眾也壹定覺得很無聊,能創下香港電影史上最高票房紀錄壹定很費解。但是,香港的觀眾,尤其是普通人,從幸子和他的師兄弟身上看到了壹種精神和壹種希望。希望是每個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指路明燈,讓觀眾看到自己想要的電影,自然也就有了不錯的票房收入。《麥兜故事》沒有《小小》電影那麽大的投入,也沒有眼花繚亂的電腦特技。故事也平淡了很多,但是盡量把故事的年齡範圍和親和力最大化。事實證明,貼近老百姓生活的藝術壹定會被老百姓接受,關註老百姓生活的故事壹定會被觀眾喜歡。誰關註了草根,誰就贏得了大多數觀眾。這對於比較特技是非常重要的
對香港電影產業的成長趨勢無疑是壹個很好的啟發和借鑒。
《麥兜》開創香港動畫電影新世界。
曾經有“東方好萊塢”之稱的香港,電影產業發達,但動畫制作卻十分匱乏。到目前為止,很難找到壹部香港人引以為豪的動畫傑作。香港銀幕上充斥著來自日本和好萊塢的動畫作品。《麥兜故事》上映引起的轟動,讓香港觀眾和香港電影人看到了香港動畫電影的前景。沒有好萊塢式的三維動畫技術和日本人奇特的想象力,壹個地道的香港故事吸引了觀眾。
歡呼吧,這必須感謝謝東閔、麥家碧夫婦的辛勤工作。
謝東閔和麥家碧是香港漫畫界的夫妻搭檔。他們的作品在香港獨樹壹幟,與香港流行的武俠漫畫完全不同。不僅人物更加可愛,故事也老少皆宜。麥兜的故事是他們在1988年開始創作的漫畫系列《麥兜》的壹部分。改編成電影時,故事內容做了部分改動,更貼近觀眾。漫畫《麥嘜》中麥嘜和麥兜的形象,香港人並不陌生,因為在香港的文具和玩具中很常見。麥嘜和麥兜的故事也出現在香港電視上,謝東閔和麥家碧壹直希望把它拍成電影。原本該片打算在2001年夏天上映,但為了質量沒有倉促完成,經過精心雕琢後推遲到了聖誕節檔期。
如果說香港的功夫片已經奄奄壹息,那麽香港動畫片的制作可以說還沒有真正開始。香港電影界有些人甚至認為拍壹部動畫電影比拍壹部特別的VCD電影更賺錢,這自然打擊了投資者和創作者的信心。
尤其是在香港電影市場整體低迷的情況下,謝東閔和麥家碧真的很佩服他們的勇氣和自信。面對好萊塢的三維動畫巨作《怪物公司》和宮崎駿其人的手繪二維動畫電影《《千與千尋》》,麥兜故事在技術上明顯落後,但其創作者的投註熱情和故事的本土感染力彌補了其他不足。除了電影本身的好處和影響,它前所未有地鼓舞了香港電影人對動畫創作的熱情和投資人的信心。或許在“麥兜”精神的鼓勵下,香港的動漫創作可以闖出壹片新天地。如果是這樣,“麥兜”不僅是香港動漫界的傳奇人物,也是香港動漫史上的成功先行者。
(南方周末/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