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講究修行,
事實上,我們吃得很簡單。我們有壹次在廣州跟壹個和尚出去,因為要坐輪渡,耽誤了午飯時間。上岸後我們都吃了午飯,但和尚嚴格遵守“午後不吃東西”的規定,不再吃午飯,可見他們的淳樸。
當妳在光孝寺和劉榮寺與僧侶壹起吃素食時,妳會發現那裏的素菜比素食餐館的要清淡得多。所謂的羅漢齋、如來齋,多是素食館對素菜的詮釋。廣州最著名的素菜“鼎湖羅漢齋”,最早由廣州肉菜館推出。
與全國各地的羅漢齋相比,廣州的羅漢齋以用料豐富精致著稱,但這道菜如今已不多見,過於奢華,這既不是佛教的精神,也不是素食餐廳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與其他餐廳競爭的原則。
普通羅漢齋的做法在廣州幾家素食館大致相同,全國各大菜系差別不大,但在民間,各有各的做法,相差甚遠。有錢人自然是“劉二帶三菇”,什麽都齊全,而普通人,三五種材料,也就是壹個阿羅漢齋。這種精神來源於佛教。
至於羅漢齋的吃法,廣州的普通家庭在大年初壹中午壹定要做壹道菜,既表示對佛的尊敬,也是祝願來年富足,不用吃素。這樣的狡猾來自普通市民。
羅漢齋是素菜的代表。素菜以素菜為主。從素菜到素菜,形式變化不大,意義卻悄然發生了變化。
廣州的素食也不同於舊時的素食。新的素食是“健康食品”和“綠色食品”的標誌。與老素食相比,烹飪手法和內涵都有區別。
老派的素食餐廳,比如菜根香,佛有緣,佛世界,當然會做壹些妥協來時尚,宣傳壹些健康食品,但是在他們骨子裏,還是佛的精神。
比如老素食館“菜根香”第壹次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普通人可能會理解,餐廳的名字取自“嚼菜根,做大事”這句話。這個說法很簡單,但還是本著入世的精神,和佛教的傳統是不壹樣的。我心裏會有些驚訝。後來才知道“菜根香”這個詞原來另有出處,佛經裏有壹句話叫“安全的茅屋,才是安穩的。”
佛教的精神彌漫在世俗中,有時也有這種感人的力量。
《前世羅漢齋》中的“隨緣”精神
有資料稱,羅漢齋起源於唐代,當時崇佛之風盛行,這壹點尚未得到證實。
“羅漢齋”是“寺廟園林菜”的代表菜,並非廣州獨有。據說淮揚菜裏還有“羅漢齋”,京菜裏有“羅漢宴”,湖北菜裏有“羅漢全齋”。據素食館的師傅說,各地的羅漢齋都是用“劉二配三菇”做原料,應該差別不大。
羅漢齋壹般用十種左右的材料。如有十八種之多,稱為“十八羅漢齋”。廣州以“十八羅漢齋”聞名,意為十八羅漢,壹人多,以示隆重。歷代人們在佛教中設素食席時,都準備了這道菜。
然而,我們在采訪中了解到,如今的羅漢齋已經成為壹種非常普通的素菜。做“羅漢全齋”技術上不難,但成本高。壹般素食館不會做“羅漢全齋”,普通羅漢齋材料不會超過十種。
羅漢是對僧人的尊稱。在普通市民眼裏,“羅漢齋”沒有壹定的規矩,成了表達對佛祖敬意的素菜的統稱。
普通家庭把蘑菇和蘑菇素菜混在壹起煮。不得有十種原料,又稱羅漢齋。有些肉菜館也會做“羅漢齋”這道菜,食材已經不壹樣了。
南宋《周萍·柯譚》記載:“廣州飯僧作懺悔,名曰羅漢齋。”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廣州最早的“羅漢齋”的記載,但至少可以說明,羅漢齋原本應該不是指某壹道具體的菜,比如著名的廣東素菜“鼎湖上素”,又稱“鼎湖羅漢齋”。可見“羅漢齋”應該是蘑菇和菌類混合的菜肴的總稱。所以人們對這道菜的理解還是比較準確的,這種“隨緣”的態度也和佛教的精神有相通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