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菌株的選擇與生產目前國內人工馴化栽培的紅托竹蓀品種較多,宜選擇產卵快、出菇早、產量高、幹品口感好的優良品種,也可選擇接種1年後可連續采收2 ~ 3年的品種。
原種和栽培種的配方為:鋸末或棉籽殼76%,麥皮20%,白糖1%,石灰粉2%,過磷酸鈣0.3%,尿素0.3%,磷酸二氫鉀0.3%,硫酸鎂0.1%,料水比為1: 1。混合後裝瓶,要求稍松,中間鉆孔,在1.5 kg/cm2壓力下滅菌2.5小時,待培養基冷卻至25℃時接種。接種後的種子在22 ~ 24℃通風避光培養室中培養70 ~ 80℃後,可用於擴大培養和栽培。
2栽培季節和地點的選擇紅托竹蓀要求生長在濕潤的環境中,栽培地點宜選在海拔500 ~ 1000米,適宜時間為2 ~ 5月,9 ~ 165438+10月,最適宜溫度為20 ~ 26℃。
室內栽培采用地下或棚架兩種方式。栽培腳手架宜搭設2 ~ 3層,每層高度60 cm,寬度1.3 m..室外,選擇陰涼、肥沃、半沙地和酸性牧地,或沙土,但覆蓋腐殖土和加沙土。養殖場地也要蓋壹個近2米高的遮陽棚。
3培養基的配制和處理易腐的原料會使紅托竹蓀的菌卵枯萎發芽,所以培養基要新鮮幹燥。最好將木材加工成10 ~ 12 cm的長度。雜竹、毛竹切片可切成50厘米長,壓裂後使用。竹子在培養基中的比例應在30%以上,但竹絲和竹片保水性差,不適合使用。種植原料前,用5%的石灰清理幹凈後在水中浸泡6-7天,再用清水浸泡2天後清洗,使pH值降至6-6.5後取出備用。也可以用發酵法,讓原料在水中浸泡後堆成高1.2m,寬2m的發酵堆,用薄膜覆蓋。當中心溫度達到65℃時,翻堆,壹般7天壹次,待原料呈褐色,無氨味時即可使用。
4栽培方法播種前1000多天噴施1000倍甲胺磷農藥水溶液並添加30%甲醛對栽培場地進行消毒。播種前2 ~ 3天,將田園土松土,做壹個高50厘米,寬1.3米的床,播種時,先鋪4 ~ 6厘米厚的濕混培養料,然後播種,再鋪8 ~ 10厘米厚的培養料,再次播種。鋪第三層,厚度2-4厘米,即覆蓋4-6厘米厚的腐殖土。腐殖土需要先消毒,土壤含水量要保持幹燥濕潤。之後用2厘米厚的微濕竹葉、茅草或松針葉覆蓋,最後用塑料薄膜覆蓋保溫保濕生長。每平方米用幹料20 ~ 25公斤,菌種3 ~ 4公斤,播種時要求菌種不間斷,嚴格避光。
5.科學管理,播種後控制培養料含水量為65% ~ 75%,空氣相對濕度為85%。前15天不用噴水。7天後,揭開薄膜,每3天通風30分鐘。溫度超過30℃時,揭開薄膜,晚上蓋上。
常溫播種50天後,當菌種長出地面時,應增加濕度,防止畦面覆蓋物幹燥。菌絲蓋好邊後,要降低邊上的濕度,使菌絲因缺水倒伏,然後轉移到培養基中繼續吸收營養。70 ~ 80天後,菌絲會覆蓋整個材料表面。此時噴重水1次,以水不漏入培養基為準。晚上揭膜,第二天早上再覆蓋,使晝夜溫差達到10℃以上,待表土稍幹後再噴水。第壹個潮汐菇每平方米可長出60 ~ 80個成熟菇卵。出菇後,膜內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5%左右,溫度不超過34℃,使菇卵在適宜的溫濕度環境中發育。
每日通風1 ~ 2小時,溫度超過應及時揭膜。30 ~ 35天後,菇卵已成熟,橫端桃尖。這期間要多噴水,水量以不漏料為準,空氣相對濕度提高到90% ~ 95%,有利於子實體分化。壹般竹蓀碎蛋鋪裙的時間是晚上9點開始,第二天淩晨3 ~ 4點結束。少量的裙擺是白天鋪的,要及時收割脫水晾幹,包裝出售。
在第壹次蘑菇收獲後,應補充培養料和土壤的原始水分,並繼續管理蘑菇生產。水分管理的掌握方法是多噴蘑菇少噴蘑菇,高溫幹燥時多噴,低溫低濕時少噴,雨天少噴或不噴。
6有害生物控制,有害生物預防,
防治結合。室內環境要保持清潔,消滅害蟲的源頭。室內室外場所每月殺蟲兩次,發現害蟲及時誘殺。在畦土中發現的曲黴菌、毛黴、根黴要清除,用石灰粉塗抹在患處。滅菌後要換土,高溫高濕天要加強通風,少灑水。
在酷影模式下看電影時回答問題。是否高效?樓主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