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經是十二經以外的另壹類經脈,因異於十二正經而且沒有表裏的配偶關系,所以稱為奇經。奇經八脈包括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除任、督二脈外,其他六條經脈均無腧穴。
奇經八脈的作用主要體現於兩方面:壹是溝通了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系,將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經脈聯系起來,起到統攝有關經脈氣血,協調陰陽的作用。二是奇經八脈對十二經氣血有蓄積和滲灌的調節作用,當十二經脈及臟腑氣血旺盛時,奇經八脈能加以蓄積,當人體功能活動需要時,奇經八脈又能滲灌供應。
1.督脈
“督”有“總督”之意,因督脈總督壹身之陽經,故稱之督脈。循行分布如下(圖2-13):
圖2-13督脈
起於小腹內,下出於會陰,行脊柱內部,直上項部,由風府進入腦內,上巔頂,沿前額至鼻柱。
主要病候:脊柱強痛、角弓反張。
2.任脈
“任”有“妊娠”、“擔任”之意,任脈起源於胞宮,擔任壹身陰經的盛衰,與女子胞胎孕育有直接關系。循行分布如下(圖2-14):
圖2-14任脈
起於小腹內,下出於會陰,向上行陰毛部,沿著腹正中線至關元,達咽喉部,環繞口唇,經過面部,進入目眶下。主要病候:疝氣、帶下、腹中結塊。
3.沖脈
“沖”可解為“要沖”,又含“通”之意,由於此脈能通十二經脈之血氣,故稱沖脈。
起於小腹內,下出會陰,向上行脊柱之內。
其外行者:經過氣沖與足少陰經交會,沿腹兩側,上咽喉,繞口唇。
主要病候:腹部氣逆而拘急。
4.帶脈
帶脈環腰壹周,狀如束帶,因其分布而得名。循行分布如下(圖2-16):
圖2-16帶脈
起於季脅下面,下行至帶脈五樞、維道穴,橫行繞身壹周。
主要病候:腹滿,腰部覺冷如坐於水中。
5.陰維脈和陽維脈
“維”作網維解,有“聯絡”、“維系”之意。陽維能維系諸陽經,陰維能維系諸陰經。
起於小腿內側,上行至大腿內側,與足太陰經相合,過胸部,會合任脈於頸部。
主要病候:心痛、憂郁。
(2)陽維脈:循行分布如下(圖2-18):
圖2-18陽維脈
起於足跟外側,經外踝,上行至髖關節部,經脅肋後側,從腋後,上肩,至前額,至項後,合於督脈。
主要病候:惡寒發熱、腰痛。
6.陰蹺脈和陽蹺脈“蹺”即足跟,內為陰,外為陽,故起於內踝者稱陰蹺,起於外踝者稱陽蹺。
(1)陰蹺脈:循行分布如下(圖2-19):
圖2-19陰蹺脈
起於足舟骨的後方,行內踝上面,直上大腿內側,過陰部,上沿胸部內側,入鎖骨上窩,上經人迎前面,過顴部,至眼內角,與足太陽和陽蹺脈相會合。
主要病候:多眠、癃閉。
(2)陽蹺脈:循行分布如下(圖2-20):
圖2-20陽蹺脈
起於足跟外側,上行腓骨後緣,直上股部外側和脅後,上肩,過頸部,上挾口角,入眼內角(與陰蹺脈相會合),沿足太陽經上額(與足少陽經合於風池)。
主要病候:目痛從內眥始、不眠。
奇經八脈的分布特點:八脈中的督、任、沖脈皆起於胞中,同出於會陰,稱為“壹源三歧”。
其中督脈循行於身後正中線;任脈循行於身前正中線;沖脈循行於腹部第壹側線,交會於足少陰經;帶脈橫行於腰部,環身壹周,交會於足少陽經;陽蹺行於下肢外側,上至肩及頭部,交會於足太陽經及足少陽經等;陰蹺行於下肢內側,上至頭面、眼部,交會於足少陰經;陽維行於下肢外側,上至肩、頸、頭部,交會於足太陽經及督脈等;陰維行於下肢內側,沿腹第三側線上行至頸部,交會於足少陰經及任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