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魚的特征是第二背鰭為脂鰭,另壹特征為口內有赤,從外邊就能看見。
常見品種有:黑裙,頭尾燈,紅尾玻璃,寶蓮燈,紅綠燈,黑蓮燈,檸檬翅燈,玫瑰扯旗,綠燈,金尾燈,紅鼻魚,盲魚,拐棍魚等.是熱帶觀賞魚中數量最多的壹種.體型嬌小,色彩豐富,性情溫順是它們的特點.大多數有脂鰭,只有很少數品種沒有脂鰭.口部都有牙齒. 多數脂鯉科魚喜歡生活在22-28度之間的弱酸性軟水.光照以散射光為最好!部分品種需要在較暗的環境裏生活.
壹般人認知燈科魚的範圍在學理的分類上跨越了相當大的範圍,這個集合名詞儼然取代了學名。壹般而言包括脂鯉目的其中幾科與鯉形目鯉科中的部分魚種。 脂鯉目(Characiformes),之所以被分類出來是因為背鰭、尾鰭之間有壹個小小的脂鰭,學者目前還不知道這個脂鰭的功用為何。當然,脂鯉目下也有不少科,目前分有***有十四科,但並不表示這十四科全都是大家印象中所認定的燈魚。常見的紅蓮燈(Paracheirodon axelrodi)屬於脂鯉科(Characidae),同時此科也是燈魚的主幹,所以我們也會聽到有人稱燈魚為〝加拉辛〞。另外銀燕子(Gasteropelecus sternicla)屬胸斧魚科(Gasteropelecidae)、尖嘴鉛筆(Nannobrycon eques)屬窄口魚科(Lebiasinidae)、珍珠燈(Poecilocharax weitzmani)屬鋸唇脂鯉科(Crenuchipae)、九間跳鱸(Characidium fasciatum)屬槍頭脂鯉科(Characidiidae),以上這些屬於燈魚範疇的脂鯉目下的部分魚種,在國外也通稱之為〝Tetra〞,而國內則稱為〝美洲燈魚〞,因為它們的原產地在南美亞馬遜河流域中。至於不是燈魚的有食人魚(Serrasalmus nattereri)的鋸脂鯉科(Serrasalmidae)、六間小醜(Distichodus sexfasciatus)的琴脂鯉科(Citharinidae)…等,因為它們的外型碩大、性情兇惡,跟大家心目中的燈魚不同。 鯉形目(Cypriniformes)下的鯉科(Cyprinidae)也屬於燈魚的範圍,不過鯉科範圍很大,其中體型較小的被認為是燈魚,最常見的莫過於斑馬(Brachydanio rerio)、三角燈(Rasbora heteromorpha)、白雲山(Tanichthys albonubes)這些魚了,由於鯉科的故鄉在東南亞,所以有人又稱這些為〝亞洲燈魚〞。大型的鯉科又包含了哪些魚呢?當然,大家最熟的是錦鯉(Cyprinus carpio)。在此強調壹點,常見的紅尾黑鯊(Labeo bicolor)是鯉科,但並不是我們認為的燈魚,因為體型稍大,且身上並沒有泛著光芒,而三間鼠(Botia macracantha)是鯉形目的鰍科,也不屬於燈魚的範圍。 另外常被大家認為是燈科魚的藍眼燈(Aplocheilichthys normani),事實上是將目中的單指將科(Aplocheilidae),與我們認定的燈科範圍有別。而部分玩家認為〝澳洲燈魚〞的彩虹魚,則是屬於銀漢魚目的黑線魚科(Melanotaeniidae),以其相當特殊的生活方式及不同的身體構造(兩個背鰭、上揚胸鰭)在澳洲生存,和燈魚的關系又更遠了。 不過認為這些魚是燈魚的人大有人在,事實上也無須強制區分燈魚的範圍,畢竟〝燈科〞這個名詞並非學術分類,乃是大家心目中想象上的分類,既然是想象上,就跟生物學沒有很大的關系,長久以來,大家已經認定只要合乎〝小型〞、〝發光〞的魚,就是燈魚了。 燈魚原產地 由於燈魚跨科的特性,造成燈魚的分布十分廣泛,當然,最主要的脂鯉科還是分布在亞馬遜河流域,但是也有在非洲剛果河流域的燈魚。至於鯉科的故鄉則是在東南亞,湄公河、昭披揶河及其支流可以發現其小巧可愛的蹤跡。燈魚的特色 說到燈魚的特色,大家壹定對它們小巧、閃閃發亮的身體印象深刻吧?除此之外,它們因為體型小,為了抵禦其它魚種的攻擊造就成群遊的特性,成百上千的壯觀畫面,遊在魚缸中煞是美觀!有人認為群遊的原因乃是為了使群體看起來龐大,讓其它魚種不敢貿然入侵;也有人認為群遊乃是保持群體的警覺度,只要壹只燈魚發覺情況有異,其它的燈魚就會立即察覺而遊開,頗有守望相助的感覺。 群遊的燈魚如果能與茂盛的水草、明亮的燈光搭配,則更突顯燈魚異於其它魚種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