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古典經方是什麽

古典經方是什麽

如桂枝湯、四逆散、小建中湯、小青龍湯、當歸四逆湯、葛根湯、黃芩湯、溫經湯、薯蕷丸、大黃蟄蟲丸、烏頭湯、奔豚湯、芎歸膠艾...

1.人參湯人參湯

組成;人參麥門冬(去心,焙)生幹地黃(焙)當歸(切,炒)芍藥黃耆(銼)白茯苓(去黑皮)甘草(炙)各30克

組成;人參麥門冬(去心,焙)生幹地黃(焙)當歸(切,炒)芍藥黃耆(銼)白茯苓(去黑皮)甘草(炙)各30克

人參湯-用法

上藥八味,搗為粗末。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溫服。

人參湯-主治

婦人半產後,血下過多,心驚體顫,頭目眩暈,或寒或熱,臍腹虛脹疼痛。又名理中湯(丸),配方:人參(或黨參)、幹姜、甘草、白術。用於治療胃寒。何為胃寒?凡是不敢冷飲、冷食、水果、涼菜的人皆屬於胃寒,如果勉強吃下去,則會有胃痛、胃脹、腹瀉等種種癥狀發生,都是胃寒所致,服用此方即可痊愈。

2.半夏瀉心湯半夏瀉心湯

-組成;半夏12克(洗)黃芩幹姜人參甘草(炙)各9克黃連3克大棗12枚(擘)

用法;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溫服。

半夏瀉心湯-功效

寒熱並用以合陰陽,補瀉兼施以顧虛實。心下痞滿不痛,嘔吐,下痢,苔膩而微黃。寒熱錯雜,腸胃升降失調。

半夏瀉心湯-功用;寒熱平調,散結消痞。

半夏瀉心湯-主治

寒熱錯雜之痞證。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

配方:半夏、黃芩、黃連、人參、幹姜、甘草、大棗。用於治療胃熱,是和理中湯相對的,以上熱、中痞、下寒(嘔而腸鳴、心下痞)為用藥指證。常常表現為飯後心下有堵塞感,食物留在胃中難以下行。

3.柴桂湯

處方;柴胡1錢,桂枝3分,花粉5分,牡蠣2分,炮姜2分,炙草2分。

功能主治;婦人熱病,經來寒熱如瘧,狂妄。

用法用量;水煎服。汗出愈。

是小柴胡湯和桂枝湯的合方,用於治療太陽少陽合病的外感病。值得壹提的是本方還可以治療胃痛。日本漢方家矢數道明用此方加牡蠣、小茴香治療胃痛,無論虛實寒熱,無不百發百中,效如桴鼓。《外臺》柴胡桂枝湯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4.五苓散

五苓散-組成

桂枝9g豬苓9g;澤瀉15g;白術9g;茯苓9g;桂枝6g

五苓散-用法

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6g),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五苓散-歌訣:

五苓散治太陽府,澤瀉白術與二苓;溫陽化氣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五苓散-功用

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五苓散-病機

太陽表邪未解,內傳太陽膀胱之腑。

配方:茯苓、豬苓、澤瀉、白術、桂枝。是通陽利水的經典方,用於水代謝障礙。用藥指證為:口渴、吐水、水樣性腹瀉、小便不利等與水有關的癥狀。現代人五苓散證的形成,多與過用抗生素、激素、化療藥以及飲食太油膩有關。另外,味精等食品添加劑過多,也常常出現本方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