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就是博山大魚,壹般是將白鱗魚糟後做成,具體做法不得而知。大魚用油煎後,味道鮮香,香飄四鄰,據說在80年代前,女婿上門相親壹定要帶大魚的,不然就是看不起嶽父大人,親事自然不成。“大魚大肉”中的“大魚”除了強調魚大外,是不是與這“博山大魚”有些聯系呢?博山愛吃,也會吃,吃出了花樣,其中之壹大特點就是粗菜細做,如博山油粉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博山油粉最初的做法就是將飯菜的下腳料來做的壹道稀飯,做油粉的材料無非是豆腐、豆芽(或其它青菜)、粉絲加上壹點米面做成了,重要的是裏面有了酸江,酸江是北方做豆腐時用的,相當於南方的鹵水。油粉酸中帶甜,滿口生津,小小的壹碗稀飯也做得有滋有味。
博山香腸、肉幹,風幹肉、燒鍋,博山烤肉等等風味名吃太多,難以細論。民以食為天,以上所提及的至今是淄博的美食,歷經百余年而興盛不減,以博山館菜或以博山菜為主的菜館在淄博以至於山東地區遍地開花,十分興盛。
粗菜細做,是博山菜的壹個特點,這是不是博山文化的壹個折射呢?當妳看到那些精妙絕倫的陶瓷及琉璃藝術品時,我想妳定會對他的美倫美奐所折服。正是對於這種精致的追求,造成了博山壹種特有的文化,這種文化往往折射到人的日常生活當中,博山人的精致的吃是出名的,穿著與家的呵護、整理也是出名的,至於穿著來講,盡管博山自90年代以來,經濟壹直不好,但好象沒有影響到博山人的穿著與打扮,淄博人都說博山人打扮得很洋。至於對於家庭的整理來講,博山的女人會是煞費苦心地經費,沒有壹處不幹凈,沒有壹處不利落,這個傳統還延射到了農村,每當妳進壹個農村的院落和家庭的時候,妳也會發覺壹切都是那樣的幹凈利落,井井有條。有了精致的追求,事情也就多了,博山人給人的印象是講究,這在結婚論嫁中最為明顯,比如彩禮要壹萬零壹,取萬裏挑壹之意。二萬八千八,兩家都要發,什麽日子結婚,什麽時間過門,新娘下車時要朝什麽方面,在房間的新床上要坐什麽位置,在彩車上不能講話,以及席口等等都有眾多的講究,這些“道道”常令外地應接不暇,有時甚至是難以接受,婚姻告吹的也不在少數。因此看來追求精致是對的,但講究過了頭未必是壹件好事。因此外地人常說博山人道道多,人酸,心眼多。
壹方水土養育壹方人,在博山這個地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和語言,語言往往成為了壹個地域的獨有的明片,博山話發音與普話話相比發音位置比較靠後,據說是與唱歌的位置比較相似,博山也確實出了壹個聲樂的名家――吳雁澤,這使得我更相信了這個觀點。 博山話還是比較有特點的,比較明顯的是R與L區分不開,如日(li)本人(len)吃肉(lou)嫌熱(le),壹句話往往加上連,如:妳吃連?等等,至於方言土話更是多得不計其數,外地人根本聽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