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領導,老師,下午好!
? 我是王芳名師工作室的助理張艷,非常榮幸能站在這裏,向大家匯報我浙師大學習的壹些心得體會。5月12日和許昌市“三名工作室”壹些領導和老師們壹行84人到浙江師範大學研修壹周,這壹周來自浙江省的壹些名師工作室的主持人、校長、班主任以及來自浙師大的教授從工作室的建設、個人的專業成長、班主任管理等方面進行介紹,讓我對工作室的角色定位和班級管理又多了壹些認識,下面我從四個方面向大家進行匯報。
壹、學習概況
? 這壹周,聆聽了六位專家教授的報告,參觀了 五所名校及名師工作室,每位專家教授從不同的角度闡述工作室的建設與管理,讓遠道而來的我們,收獲頗多。
? 第壹位專家,嘉興市教研室教研員吳磊峰老師從三個點、九個方面來闡述《培育學科研修團隊,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這份工作室的成長報告。吳老師的高中物理工作室,團隊組織結構中的有四類成員:1.核心成員(常鼓勵);2.骨幹成員(有任務);3.普通成員(有檢查);4.全體成員(有目標)。讓我們在團隊建設上可以從團隊互助,帶動成長,用善教樂思,勤學好讀,梯隊成長的方式引領團隊健康發展。
? 第二位授課的老師是來自浙江師範大學教育技術系的阮高峰博士,他用詼諧、幽默的話語,生動、形象的展示,瞬間就吸引了學員們的註意力。 阮教授通過人們微信、支付寶支付這些生活事例,分析了移動終端的智能技術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改變的同時也給很多傳統行業巨大的沖擊,繼而過渡到傳統教育正在向智慧教育轉型這樣壹個改革。
? 第三位專家是浙江省義烏中學的楊勝大老師,他是浙江義烏中學高級教師,浙江省物理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借智發展”是楊老師工作室關於教學資源的優化策略,每個人的智慧都是無限的,把工作室成員的教育教學資源:課件、視頻、教學設計、反思等壹律放在工作室網站上供大家選擇使用,用智慧去點燃智慧。楊老師提出的“知行合壹”生涯規劃,這點值得學習。
? 第四位作報告的是天臺中學的“傳奇校長” ――鄭誌湖校長,鄭校長精挑細選良將,組建名師工作室,積極探索方法,用發證書、把老師們帶出門培訓等多種辦法,調動工作室老師專業發展的內驅力、推動常態學習、教研跟進、課題研究等多種形式的工作室成員培養途徑,促進工作室老師的專業成長。
? “日記爸爸”吳小軍是第五位出場的老師,吳老師詼諧幽默,氣場很足,尤其是他對家庭、教育的熱愛和那種強烈的責任感,深深地震撼著現場的每壹位老師。28年的教育生涯寫了壹百多本日記,數量之多,讓人驚訝!
如何才能做壹名有問題的老師呢?第六位專家,來自浙江師範大學的李潤洲教授,從什麽是問題、研究問題的選擇標準、選擇來源、選擇策略四個方面來闡述,讓我們知道了問題的重要性。
? 二、準確了解工作室的含義及作用,促進自身專業發展。
? 以前,我對工作室的理解是:幾個對教育有追求、有理想的人,自發地組織在壹起,圍繞著壹個***同的目標,通過名師引領、課例研磨、閱讀分享等壹些方式,來提升個人的專業發展。經過這次培訓之後,我對名師工作室的角色定位及作用發生了變化。
? 在參觀賓虹小學滕閔軍名師工作室時,工作室的老師向我們介紹了他們工作室的情況, 賓虹小學以國畫大師黃賓虹的名字命名,學校以“幸福教育”為理念,逐步打造有品味、有內涵的賓虹教育,校長滕閔軍成立了滕閔軍名師工作室,成員們加入工作室第壹天,主持人滕閔軍校長便送給各位學員們壹條絲巾,寓意為:工作的成員們擁有著絲巾的壹樣的溫暖與柔情,每天美麗地生活,用心地生活,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絲巾人生”便成為滕閔軍名師工作室的代名詞,成立以後,工作室圍繞著四大願景:1.讓工作室成為研究的平臺;2.讓工作室成為研討的基地;3.成為輔射的中心;4.名師成長的搖籃。緊緊圍繞四大願景來開展組織活動。工作室有自己的室標,自己的活動主題。他們每月都組織壹次研修活動,定時定點,工作室的成員準時參加,每月課例研討被稱之為咖啡研磨團隊的草根研究,寓意是咖啡多次研磨,才能醇香彌久,“草根”寓意是來自底層,來自於教學壹線的普通的老師們,但是這些老師很努力,很執著。讓我感受最深的壹點是,工作室的輔射作用,工作室的每名成員用自己的能量輔射帶動周圍的老師們,工作室的這種發散性的輔射作用讓我很驚訝。以前我認為工作室是助推個人成長的,只要工作室的老師們協手向前走就行了,現在想想有點太狹隘了,個人成長是必須的,但是還要帶動周圍老師的發展。如果說,壹位好老師成就壹批學生,壹個好校長成就壹所學校,那麽壹個優秀的名師工作室就會成就壹批老師甚至更多的老師們。
三、堅持記錄教育生活的點滴故事,讓反思成為壹種習慣。
? 5月14下午,來自榮光國際學校的吳小軍老師給大家作了場精彩的報告,報告的主題是:教育日記與教師的專業成長,吳老師從為什麽寫日記和怎樣寫日記這兩點進行闡述。讓我收獲頗多。
吳小軍老師是壹名普通的小學語文老師,從教28年以來,堅持寫三種日記:女兒的成長日記、行政日誌和教育故事,從不間斷,如今,他留下了壹百多本日記,因為這種堅持寫,堅持反思,他的事跡被多家報紙和電視臺報導。從吳小軍老師的介紹中,他對家庭、對學生有著深深的愛。他說,他從女兒出生那天起,他就堅持為她寫日記,女兒第壹次學走路,第壹次吃自助餐……這壹寫就再也停不下來,現在數壹數壹***有六千多篇日記。女兒的成長日記都是在家完成的,每晚臨睡時或早上來寫,爸爸寫女兒也寫,父女用日記來進行交流,女兒日常生活中的壹些小細節,都被壹壹記錄下來。吳小軍被周圍的人親切地稱之為:日記爸爸。除了寫女兒的成長日記,在教學中他堅持寫行政日誌和教育日記,通過寫行政日誌來梳理壹周或壹天的工作,有郊管理自己的時間,寫教育日記為了反思教學中的壹些問題,及時發現、及時反思、及時整改。每天學生午餐之後,別的老師在評頭論足,議論某某領導,在“指點江山”,發表言論,吳老師伏案記錄自己的教育故事。學生的壹些不可理解的行為,被吳老師記下來、拍下來,分析總結,追蹤記錄,讓這些特殊學生慢慢地改變自己,是日記改變了學生,也記錄下了他們的成長。吳老師說:“日記記錄了自身的歷史,讓我知道我是誰,有哪些優點,有哪些不足,慢慢地,這些零星的、碎片的日記,就形成了我的教學主張,教育思想以及我的人才觀、質量觀和親子教育觀,讓我更好地認識自己、規劃我自己。我發現吳老師特別會管理時間,他壹周有18節語文課,兩個班的語文課,壹個班的班主任,還兼任副校長,這麽多的工作,該有多忙,又該有多累,還堅持每天寫日記,特別不可思議!但是吳小軍老師卻把工作打理得井井有條,每項工作都開展得有聲有色,有故事的老師是精彩的,因為他們在做時間的主人,我們這些嫌時間不夠用的、效率較低的人,似乎沒有系統地把自己的工作與生活規劃好,接下來在這方面要進行反思。
四、我們團隊的專業發展
壹周的培訓已結束,讓我對工作室的建構和個人的專業發展有了壹定的認識。
? 我是2018年10月加入我們工作室的,在這近壹年的時間裏,我收獲很多,我要感謝我的引路人――王芳校長,讓我在個人專業發展的路上能夠執著地向前走。
工作室的成員的成長途徑:
每周三個壹:壹篇教育劄記、壹篇習字(軟筆、硬均可)、壹篇優秀的教育推薦文章。
每月三個壹:壹月壹本書、壹篇讀書心得、壹篇教學反思。
出示幻燈片:團結向上的團隊
這便是我們工作室的所有成員。這是我們每月的定期壹次的閱讀活動,這是工作室的老師在東城區教研室組織的同課異構活動,(幻燈片),這是我們團隊中的趙紅艷和陳曉光兩位老師,參加東城區的觀摩課。同時我們工作室與新郭小學結成幫扶隊子,工作室定期進行送教下鄉,進行課例研讀和交流活動。每月的“三個壹”和每周的“三個壹”是我們必須要做的功課,這是我們開學初打印成冊的作品集,裏面記載著工作室的14名成員的成長軌跡。
(出示幻燈片)
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們當上下而求索,不負韶華、不負使命,堅定執著地前行……
? 1.閱讀教育理論書籍,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
2.堅持日反思、日記錄,
? 3.研磨課例,提高教學基本功
? 4.協助主持人做好工作室
《禮記.學記》有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良玉打磨方可成玉器,人若不學習,又何以安身立命呢?更何況我們從事的是傳道授業、答疑解惑的職業,所以,接下來,我要勤學多思,更好地提升自己。
? 感謝大家的聆聽!請大家多多指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