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歷史悠久,西漢景帝二年建縣。歷史沿革中,曾八易其名,四遷城址。不變的乃是,耀州物產豐富,人民勤勞智慧。耀州窯,香山,藥王山,享譽海內,名甲天下。井水雖外鄉人民,但每每言及耀州事事物物,親切之情,溢於心扉。五月十三滴壹點,耀州城裏買大碗。井水兒時,智慧遲開,懵懂有加,曾將此諺語當童謠,以填補心靈之空白。及長,又遭受貧窮,碗底印有“耀州瓷器”,但清湯照影,食不果腹,久而久之,覬覦美食積癖。
公元2011年初冬,陽光明媚,惠風微涼,井水等於藥王山辦完事務,又於旅遊服務點買《神奇的藥王山》壹套,花費壹百三十八元鄧幣。旋即摸摸錢袋,幹癟羞澀,猶如此刻胃腸。隨問攤主,何處有飯食可充饑?攤主徐娘半老,衣著光鮮,風韻襲人,笑語盈盈,態度熱情,曰,下山不遠,飲食盡有,窩窩面,鹹湯面,蕎面饸饹,雪花糖等,皆耀州特色美食也。井水竊喜。繼而攀談得知,鹹湯面乃耀州人民只家常早點。壹如城市工人階級之油條豆漿,資產階級之牛奶面包。清晨起來,灑掃清除,主婦便下廚做鹹湯面,犒賞家人,代代相傳,約定俗成。街市飯店,亦守成規,時過中午,店面打烊,不再有售。
眼看臨近中午時光,井水來到大街上,見店名“東街鹹湯面”之店鋪,字跡周正,店面清雅,不容思考,徑直入內坐定。看店堂狹小,但食客盈滿,男女老少,工農商學,各界窮苦人民等,個個揮汗如雨,正做鹹湯面票友。果是耀州地界,青瓷幽雅,大碗瑩潤,古風遺韻,初觀便有食欲。鍋臺距餐桌不足壹米,四周玻璃窗戶,制作過程清晰可見。爐竈上大鐵鍋兩口,熱氣蒸騰,壹口下面,壹口盛湯。湯乃鹹湯,喜鹽拒醋。更有作料豐富,油潑辣子,蔥,姜,豆腐。豆腐分兩種,油炸豆腐,切成絲;白豆腐,切成片。壹黃壹白,金燦燦,白生生,相映成趣。
兩個妙齡女子,幹凈利落,著白色工作服,正在操作,即是賬房,又是小二,忙得不亦樂乎。井水看墻上,有《鹹湯面賦》壹首,亦是有趣。“耀州小吃,傳承百年,始於清末,流芳華原,百吃不厭.....” 。
與井水同桌食客,乃壹秀麗少婦,芳齡不知幾何,攜女兒,約二三歲,眼睛忽閃,甚是聰明可愛。小兒初學,不像大人壹般老到利落,只會吸,母親送壹根面條到嘴邊,她吱嘍壹聲,便進肚裏,無奈辣子飛起,鉆進眼睛,哭。婦曰,妳莫吸,學吃。小兒學不會,復吸,再哭。
看官不知,陜西人吃面,要吃得香,定要發出聲響,吱嘍,吱嘍,雖是不雅,但是爽快。其動作包涵吞咬和吮吸,與嬰兒吃奶不同,各自分工,又彼此協調。而少婦則不同,吃得無聲無息,雖淑女像十足,但井水竊想,決無酣暢淋漓之享受。
於是,井水問少婦,美女可是當地人民?少婦曰,家離縣城不遠。又雲,上高中時,常在縣城吃鹹湯面,那時候壹碗四毛錢,忽如壹夜春風來,轉眼翻到十多倍。少婦家祖輩吃鹹湯面,深愔炮制方略和來歷。面條裏放堿,曰堿面,宜澆湯熱吃;面條放油,曰油面,宜涼拌食用。又曰,往西有壹店,鹹湯面又另具特色,油條相左,且有羊血入湯。想必又另具風尚。
據說,某年某曰,陜西省十大小吃評比,鹹辣香的鹹湯面敗給酸辣香的岐山臊子面。原因是有評委認為鹹湯面鹽重不利健康。井水以為,此誤導也。理論與實踐脫節耳。酸也不為功勞,鹹也不為罪過,壹切事物,均應可而至,適量者益之,過量者病之。況壹日三餐,無醋可以,無鹽可是萬萬不可的,鹽是人體代謝所必須,無鹽的結局,多麽可怕,男人站不起來,婦人躺不下去。況世間百味,酸辣苦甜,人各有所好。耀州的鹹湯面,酸辣香,井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