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粘上秋肥是什麽意思?有什麽意義?怎麽來的?

粘上秋肥是什麽意思?有什麽意義?怎麽來的?

立秋,民間稱為“糊秋肥”,環境文獻研究會的馮春先生給我講了糊秋肥的由來。

原來,過去人們對節氣的重視,大多與飲食、防病有關,這與人們對自身健康的關註不無關系。“民以食為天”。立秋是壹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不能忘記吃它。因此深受北京、河北壹帶百姓的喜愛。人在三伏天胃口不好,所以很多人會減肥。清代民間流行用掛秤的方法給人(當然大部分是小孩)稱重,與長夏的體重相比較,以測其胖瘦。減肥被稱為“苦夏”。當時人們往往只以胖瘦來判斷健康。當然,瘦了就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吃好吃的,就“貼上秋天的肥肉”。當然首選肉,而且“用肉粘上肥肉”。這壹天,普通人吃燉肉,講究的人吃水煮肉、紅燒肉,還有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

據馮春先生介紹,除了立秋的“貼秋肥”之外,天津等地也流行“咬秋”。就像“咬春”壹樣,人們相信在立秋吃瓜可以避免冬天和第二年春天的腹瀉。清代張導的《歲時天津雜記風俗》中有這樣的記載:“立秋吃瓜咬秋,可免瀉。”在清朝,人們在立秋的前壹天在院子裏放上甜瓜、蒸熟的茄子和香糯的湯,並在立秋時食用,以清除夏季的熱量和避免痢疾。早在唐宋時期,立秋的人們會在當天從井水中送出7-14紅小豆,而且要面向西站,以祈求秋季腹瀉等疾病。目前,中國各地的立秋飲食習俗各不相同。秋桃過去在杭州很受歡迎。立秋時,大人小孩都要吃秋桃,壹人壹個,吃完後保留果核。除夕之夜,桃核被扔進爐子裏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將拯救瘟疫壹年。在四川東西部也流行喝“秋水”,即刻在立秋(立秋,具體時間在很多舊歷上都有標註),全家各飲壹杯。據說它可以消除夏季積累的熱量,秋來不胃痛。在山東萊西,立秋流行吃“渣渣”,這是壹種用豆腐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有“大人小孩吃了立秋渣渣不吐不拉”的說法。這麽多的飲食習俗,大多是為了預防痢疾,可見中國工人對秋季腹瀉的意識。

"在初秋舉行的重要儀式也很有趣."邦春先生接著說。漢族人非常重視立秋節,立秋迎秋的習俗由來已久,歷代封建帝王也不例外。早在周朝,立秋之日,天帝親自帶領三公九卿的王公、博士到京西郊迎秋,祭祀韶高、蓐收。立秋,漢朝天子要打獵,這表明了秋來推廣武術的意圖,並把獵物獻祭給祠堂。在宋代,壹棵梧桐樹被種植在宮廷的內殿。立秋之際,太史公開始演奏“秋來”,於是他試著讓壹兩片梧桐葉落下,以示秋天。民間穿秋葉,或把石南的紅葉剪成花瓣放在太陽穴上。此外,民間還流傳著“立秋天寒地凍;立秋之夜,熱死牛”的歌謠。這意味著如果立秋是在早上,秋天過後會很涼爽;如果立秋是在前半夜,秋天過後天氣仍然會很熱。

立秋是農民重視的壹個重大節氣。在魯東,有壹句俗語叫“立秋坐初,明年春饑”,提醒人們加緊幹農活,爭取豐收。萊西的農業諺語說,“下雨時,下雨,它幹燥,下雨時,立秋有壹頓美餐。”。還有壹種說法是,萬物七月有收獲,六月秋有失落。這意味著在農歷七月的秋季開始時,預計會有谷物收獲;如果立秋是在陰歷的第六個月,就會有歉收。再如“秋前北風吹,秋後下雨,秋後北風幹河底”,意思是立秋前北風吹,秋後要下雨;如果北風在立秋之後吹,冬天可能會很幹燥。對於過去依賴天氣獲取食物的農民來說,立秋的意義不僅限於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