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魯迅住在北京西城,吃飯也在附近。他經常去北京八大名宅之壹的同和居經營魯菜。它的名菜有炸豬肉腸、九轉豬肉腸、空心球等。甚至是它的名菜,煎魚。魯迅最喜歡這裏的蝦球,因為這道菜屬於紹興風味,是南北融合時北方餐館推出的新菜。另外,魯迅喜歡在這裏烤饅頭,就是在饅頭上刷壹層油再烤。
現在北京講究“東方飲食”。那時候魯迅也在東城吃過很多好吃的,但是因為在西城工作,所以去的地方比較少。根據日記,著名的餐館是東興樓。魯迅和胡適在東方吃過兩次飯,都是在東樓。壹次胡適邀請魯迅,壹次郁達夫邀請魯迅和胡適。魯迅2月27日日記1932:“胡適之下午去部裏,晚上去東安市場,東興樓招郁達夫。壹半酒已經退了。”看來,這種令人不快的食物可能是胡與魯爭論的開端之壹。
魯迅沒吃好飯,郁達夫選東興樓作正宗。這棟樓是1903開的。原位於北京東安門大街,1944停業。1982東直門內大街恢復營業。是民國初年北京“八大建築”之壹。魯迅去過這些建築的大部分。雖然每棟樓都有重復的菜品,但是每壹個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醬雞,魯迅和胡適都喜歡吃,東興樓的這道菜最好吃。據說東樓是清宮壹個叫何的太監開的。他梳頭,所以宮裏有很多廚師,比如醬炒雞,砂鍋熊掌,燕窩,魚翅。
醬油炒雞是家家都會做的壹種家常菜,但宮廷慣例要求雞肉要像豆腐壹樣嫩,色香味俱全。這道菜很好吃,有很多講究,比如用豬油炸,用黃醬代替甜面醬,但這兩點現在很多餐廳都很難做到。我壹直強調,飲食文化要創新,但基礎必須是先保留和繼承傳統,否則就壹塌糊塗了。
西城的和記黃埔餐廳,是魯迅經常去的地方,基本相當於他的工作食堂,就在魯迅工作的教育部馬路對面。這裏的食物又好吃又便宜。魯迅在1918 65438+10月23日的日記中提到:“小雪。下午二哥來部裏,請陳師曾、齊壽山到和記黃埔。”事實上,和記黃埔以賣牛羊肉聞名。魯迅喜歡吃這裏的清湯和牛肉面。可惜現在北京已經很少吃這種面了。我們不如魯迅。
魯迅常在中午帶陳師曾和齊壽山去長安街西端壹家叫龍海軒的小飯館吃飯。魯迅喜歡在中午喝點酒。這家的特色菜是軟炸肝尖,是他最喜歡的零食。這道菜是從豬肝上部切片,用鹽、料酒、味精腌制壹段時間,再掛蛋糊,再用七八成熱的花生米炒。待表面的糊剛剛凝固,撈出,鍋裏的油加熱至沸騰,然後放下肝尖炸。這樣煎兩次的肝尖,外脆裏嫩。
魯迅經常去餐館,包括淮陽的南味村和玉春樓,哮天的福建餐館,厚德樓的河南餐館和瓊林的廣東餐館。魯迅在6月1965438+9月11日的日記中記載“當晚邀胡於南威齋飲酒,九人同桌”。當時的南威齋、春華樓、興春居都是江蘇有名的酒店。特色菜是糖醋黃魚和蝦。魯迅在1912年9月27日的日記中也提到:“晚上在勸業場喝酒,董、錢道孫、徐都坐了,飯菜尷尬難吃。那些所謂的紅的壞的都不好看。”
魯迅似乎不太習慣閩菜,在日記中也很少提到自己不喜歡的“美食”。其實壹個人的胃口和他的性格有關。比如壹個固執的人,總是喜歡吃自己想吃的東西。他吃別的東西,說不好。思想開放的人,飲食領域更廣。從魯迅日記裏對食物的惡評來看,他並不是壹個真正開明的人。當他生氣的時候,他經常開始寫文章詛咒別人。
知美公館也是魯迅最喜歡的“八大建築”之壹。美樓曾經經營過姑蘇菜,乾隆年間開業,1948關門,1980重新開業。它的特色菜是炸雞片、魚片、油炸五花肉等等。這意味著智能屋的廚師技術高超,因為滑、抓、煎、拉等烹飪技巧考驗的是他們的廚藝,沒有技巧是不行的。4月23日,1984,我收集了壹份梅樓的宴席菜單。菜單壹面印有招牌菜,另壹面空白。點餐時,根據不同需求,會有人當場用毛筆填寫隸書。菜單上方印有“智美樓特產”字樣,是傑夫在1980重新開業後題寫的。在我的收藏中,這份菜單上有兩道宮廷菜肴。壹種叫‘王子與舞者’,是用雞肉和魷魚做的。另壹種叫“帶刺魚”,用魚絲、肉絲、香菇絲、筍絲炒。這道菜很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