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壹直覺得早上吃壹頓豐盛的早餐是壹件很幸福的事,給了我早起的動力。我可以自豪地說:作為90後,每天6點起床的習慣就是吃早飯。尤其是控制了晚餐,帶著微微的饑餓感入睡,醒來尋求食物,吃壹頓濃郁的早餐,開始壹天的工作,那種快樂和滿足感可以壹掃千萬種不快。
由於工作和其他原因,許多人選擇忽視早餐,不吃早餐或狼吞虎咽。但是作為壹個吃貨,早餐是我最不小心的事情。甚至減肥的時候都要好好吃壹次早餐,這大概和我從小的飲食習慣有關。
小學的時候需要早上6點去學校上早讀課和語文或者數學課,因為是在農村,學校離家不到壹公裏。上完兩節課就8點了,到了吃早飯的時間,我就回家吃晚飯。我家在村子的最後壹個邊緣,從學校回家要穿過整個村子。所以那些年,我頂著炊煙從壹個家走到另壹個家,有時還會遇到壹個腿快的同學。壹到他家門口,就能看到他和他父母端著壹碗飯蹲在門口,津津有味地吃著早餐。老年人喜歡活潑。他們喜歡聚在壹起或站或蹲著吃飯。他們可以壹邊聊天壹邊吃飯。如果他們的早餐不合他們的胃口,他們也可以去鄰居的廚房端上壹碗。有的阿姨阿姨甚至關系特別好,會約好第二天做不同的早餐,讓兩家人吃兩種早餐。孩子天生對什麽都好奇。我不僅會偷聽他們在說什麽,還會豎起耳朵去發現我感興趣的東西。我也會觀察他們在家吃什麽。看到好吃又饞的東西,我就回家讓我媽做。我媽不會做的事,聚在壹起吃早飯的時候會被征求意見。所以,那些年,我吃了各種各樣的早餐。
家鄉人對壹日三餐有很深的執念,知道飯是親自種田來之不易的,不吃是罪過。壹日三餐吃的好,早餐作為美好壹天的開場白,是極其重要的壹餐。
長大後去過很多地方,吃過很多地方特色,但最懷念的還是家鄉的早餐。
北方人離不開面食,自然早餐也不例外。今天就在這裏介紹壹下我們平時早餐吃什麽,看看在異國他鄉哪種能治胃。
主食
紅片子面鍋巴飯
方言就是這麽叫的。我還真沒搞清楚學名是什麽。它是將白紅芋頭切成塊,曬幹磨成粉,用雙手捏成小團,用手掌揉成團,然後做成圓餅,放在鍋裏蒸。這種粗糧粉和紅薯澱粉不壹樣。它保留了紅薯的清香、香甜和糯糯的味道,所以面團很粘,用搟面杖搟不動,只好用手搟平。因為是粗糧,所以非常耐饑耐飽。
蒸玉米面包
這裏的窩窩頭和東北人吃的不壹樣。這裏的窩窩頭和上面的紅片鍋巴的原料是壹樣的,只是形狀不同,味道也沒有太大區別。中間的圓孔是用來放蘸料的,蘸醬油或者辣椒醬。紅薯粉的甜味和蘸料的鹹味搭配,鹹味適中,壹點也不覺得違和。現在經常能聽到小販叫賣“窩窩頭蘸大辣椒!”壹塊錢,不好吃,沒錢!"
饅頭
這裏的包子更像是小壹點的饅頭,用面團做的,不像上海的沒有湯。在蒸的過程中,鮮肉湯已經滲透到面團裏了。蒸熟後皮厚肉香,再配壹碗雞蛋湯,冬天的寒冷壹掃而光。這個必須配配菜,蘸醬,壹碟蘿蔔丁,壹碟醋辣椒,壹口壹個包子。很舒服。
油炸饅頭
煎包也叫水煎包,除了在鍋裏用油炸,再用水煮至成熟外,其他材料和饅頭壹樣。不像炸的,沒有油大,也是皮厚湯少。煎包也很小,類似饅頭,就著配菜和熱湯吃。
蒸包
據說是當地特有的饅頭,形狀像個大口袋,所以叫口袋饅頭。根據老壹輩的說法,人們習慣在正月十五吃它,以祈求壹年的豐收。後來就沒那麽重視了,平時也能吃。
裏面的餡料壹般都是就地取材,比如砂鍋、油渣、粉條、薺菜、白菜、娃娃菜等自制餡料。它是用發面在鍋裏蒸的...它味道鮮美,在某些地區已經成為特色小吃。
糖三角(也叫三角袋)
小時候最喜歡吃面食。那時候零食很少。我媽每次蒸饅頭的時候,都希望能順手捏兩個三角包子,吃了會開心好久。裏面的餡是紅糖或者白糖。壹般要在糖裏撒壹些面粉,主要是防止糖受熱融化後流出。
油炸糖餅
我們這裏做的炸糖餅是用紅薯蒸,拌上面粉,裹上紅糖,放在熱油鍋裏炸。紅薯本身的甜軟糯,加上裏面的餡料,甜而不膩,咬壹口就能爆漿。真的很好吃。
雞蛋煎餅
我們這裏的雞蛋餅也和城裏吃的不壹樣。煎餅壹定要用面粉和紅薯粉混合(我們這裏叫粉面),然後加兩個雞蛋撒上蔥花和韭菜,放在土鍋裏煎。壹勺面糊和壹個煎餅。蒜蓉煎餅,壹口蒜蓉煎餅,壹口熱粥,簡直神清氣爽。
油炸蛋糕
有時候不想蒸饅頭了,就炸油餅。油餅蘸醬豆,腐乳,辣椒醬是我的最愛。
油炸蔬菜角
(不知道為什麽,這裏很多方言都有個“子”,比如面、油餅、菜盒。)面團用紅薯粉條、雞蛋、薺菜或韭菜包裹,裹成半月形,煎至兩面金黃,即可食用。這道菜是逢年過節必吃的菜,有時還會裹上糖,所以用糖炒的時候自然叫糖槽。
油炸饅頭
不是炸饅頭片,是整個饅頭在油鍋裏炸。炸好的皮酥脆金黃,撒上特制的調味粉。壹口就能吃完壹個。我上中學的時候,這是學校門口最常見的早餐攤。這是壹份完美的早餐,裏面有壹個茶葉蛋。
蔡河子
我家對菜盒的喜愛真的是無止境的。大家都知道韭菜盒子很好吃,但是在我家,韭菜盒子絕對是蔬菜盒子金字塔的底層。餡料是菜盒的靈魂。如果要給不同餡料的菜盒排序,油菜稈盒肯定排第壹,其次是薺菜盒、莧菜盒、菠菜盒、黃包菜盒、油菜盒、馬齒莧菜盒、灰菜盒等。,最後是韭菜盒子。地裏長的東西,不管是自家種的還是野菜,都能被我媽做成好吃又有營養的飯盒。
蒸餃(肉餡和蔬菜餡)
北方人愛餃子就不用說了。除了最常見的水煮餃子,這裏最有特色的就是蒸餃了。蒸餃是素的,肉餡是餃子裏蒸的方式,但素餡不壹樣。壹般都是大而全的餡料,餡料也是常見的食材:紅薯粉條,千塊豆腐,韭菜。我們街上最多的早餐店就是蒸餃,可見它有多受歡迎。
春餅
起初,吃春餅是初春的飲食習俗,但當它們好吃時,妳總能找到吃它們的理由。做春餅的面團需要搟得很薄,放在鍋裏烤。春餅要和土豆絲、蘿蔔絲、芥菜絲壹起吃,咬的時候蘸自制豆瓣醬。因為面包是烤的,所以很有嚼勁。裏面包著的菜絲香脆可口,還帶著濃濃的醬香,壹口吃下去很滿足。
水松莫
和春餅差不多,只不過是把面團搟薄了再放在鍋裏蒸,也是卷著菜蘸醬吃。
拌面饃
雜糧粉饅頭是由玉米粉、高粱粉和紅薯粉按壹定比例制成的。玉米粉是黃色的,高粱粉是紅黑相間的,紅薯有紅心和白心,所以蒸出來的顏色不壹樣。小時候,我不喜歡吃東西。為了讓我們吃,我媽做了壹些五顏六色的新鮮饅頭。
另外就是最常見的饅頭花卷。
僅靠主食是不夠的。壹頓豐盛的早餐怎麽能沒有湯呢?幹瘦結合是營養早餐。
粥
註意:粥和粥是兩回事。粥只是面糊粥。將面粉攪拌成糊狀,鍋中水燒開,倒入面糊,用力攪拌。最後整鍋就是面糊粥了。和粥不壹樣。通常是紅薯、豆類等。(包括紅芋頭粥、蠶豆粥、玉米粥、紅芋頭粥、紅豆粥、豇豆粥、豌豆粥、黃豆粥等。)都放在裏面,粥裏放什麽,通常是根據農田裏成熟的作物種類來決定的。)
這種湯面壹年四季都可以喝。冬天的時候,我家每天都會煮壹大鍋早餐。
面團球湯
妳看過日本人森淳壹導演的《小森林》嗎?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冬天被世子做的那碗面湯治好了。雖然我們的湯面和面湯有些區別,但也很溫暖,很有治愈力。最近幾天,我家新添了兩只小狗。我每天都在擔心給他們吃什麽。我媽壹句話就把我吵醒了。她說:“妳小的時候,我餵妳面疙瘩。小狗就像嬰兒壹樣。即使牙齒不飽滿,也能吸收面疙瘩的營養。”我恍然大悟,開始學做面湯,每天早上做壹鍋,壹個給我,壹個給兩個狗寶寶。他們現在又胖又健康。
辣椒湯
我們這裏也叫鹹粥。湯壹般是雞湯或者骨頭湯,用澱粉增稠,再加上新鮮的蔬菜、西紅柿、雞蛋。最好和蛋糕壹起吃。
混合面條
為什麽早上吃雜面?這個問題我困惑了很久。雖然我是北方人,但在我看來,面條之類的應該屬於午餐。後來吃多了就沒那麽在意了。畢竟早上吃雜糧可以調理腸胃。拌面通常由小麥粉和豆粉制成。壹碗拌面味道對不對,要看裏面有沒有放芝麻葉。芝麻葉拌面可以說是老壹輩的回憶了。因為做起來比較麻煩,我們現在壹般都是去小攤上吃。
豆腐腦(壹定要鹹)
這裏的豆腐腦和其他地方不壹樣。豆腐腦只有配胡辣湯吃才好吃。盛上半碗熱騰騰的胡辣湯,剩下的半碗倒入豆腐腦,用勺子攪拌。自從聽說吃豆腐腦可以變聰明,就特別喜歡吃,但是配著胡辣湯吃,絕對是我心中最好的吃法。
灑湯
這種撒湯歷史非常悠久,已經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用的材料大多是肉,麥粒等。,經常吃sa可以強身健體,健脾養胃。冬天又多了壹種防寒保暖的食物。
牛肉湯
我們必須在這裏的牛肉湯裏加些紅薯粉絲。我猜是因為當地生產紅薯粉條,所以包子的餃子盒裏要用紅薯粉條做餡,甚至肉湯裏還要加紅薯粉。不過紅薯粉的牛肉湯真的很好喝,裏面的粉絲已經吸收了牛肉湯的靈魂,非常順利的吸到了嘴裏。
各種粥
在我們那裏,粥和粥是兩回事。凡是裏面有米粒的都是粥,面糊做的都是粥。
大米粥、南瓜粥、紅薯粥、玉米粥等。,粥是最不受歡迎的湯,通常是為了節省能量而煮的,但有了好的食材和烹飪,粥也是很棒的早餐。
如果早餐不做飯,壹般都是吃自己的配菜。比如腌蒜瓣、榨菜絲、辣椒、醬油豆等。,都是很常見的,壹次可以吃很久。在農村,每家都會有壹個菜壇子,裏面全是自己做的泡菜。
還有辣椒醬,臭豆腐奶之類的,偶爾想起來才能吃。
無論我們在哪裏,我們的家鄉永遠是我們最喜歡的地方。
《早餐中國》裏有壹句話,只要早起就能找到家鄉。
快點睡覺,明天早點起來吃頓好的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