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16日,文思海輝原股東海航集團與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旗下的香港子公司正式達成股權購買協議,文思海輝成為中國電子旗下成員企業。
而這也不是文思海輝第壹次委身他人了,自2012年8月文思信息與海輝軟件宣布合並以來,這兩家軟件外包企業並未做到強強聯合,相反和很多並購案的結局壹樣,磨合、內鬥、錯過發展的黃金階段,最終由行業領先者淪為魚腩。
文思信息和海輝軟件是兩家創辦於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大型軟件外包企業,在兩家公司合並之前,各自高峰時期的市值之和超過40億美元。
而到了2012年合並之初,文思與海輝兩家上市公司加起來的市值僅余8億美元。經過了大半年之後,文思海輝市值又跌到了5.87億美元。
董事長陳淑寧當初在合並發布會上講的那句:文思海輝創造百億美元市值不是不可能。後來證明只是壹句空談。
“只要在原文思工作超過3年的員工,期權與限制性股票都有不同程度的虧損。” 有員工這樣表示。
2013年10月,文思海輝宣布,該公司已同意由黑石集團牽頭的財團所發起的6.25億美元私有化要約。據投行界人士透露,這壹次負責文思海輝私有化事宜的是新加坡團隊。
巧合的是,文思海輝CEO盧哲群也是新加坡人。
收割完自家員工,文思海輝正式進入黑石時代。不過黑石也只是過路財神,在發起私有化要約的三年後。2016年10月,黑石集團以6.75億美元現金將文思海輝出售給海航集團旗下的海航生態 科技 集團。
今年壹月,債務纏身的海航又將文思海輝處理掉,價格7.5億美元,還不如2012年文思信息和海輝軟件合並之初的估值。
被轉手多次的文思海輝,很難稱得上是優質資產,這既和我國軟件外包行業現狀有關,又離不開文思海輝壹言難盡的經營質量。
2016年,我國軟件外包產業市場規模達到2139.42億元人民幣,較2014年增長2%,增速明顯下降。2017年我國軟件外包產業為2202.66億元人民幣,較2016年增長2.96%。2018年我國軟件外包產業達到2312.8億元人民幣,較2017年增長5%。
2015~2018年,行業增速放緩,整個外包軟件行業陷入存量競爭的僵局,此前各領風騷的企業也開始在排行榜上拉開距離。
根據國家統計局、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中國軟件業務收入前百家名單資料,文思海輝2016年排名第21位,2017年排名第25位,2018年排名第26位。
笑容逐漸消失。
今年1月19日,2019年排名榜單出爐,文思海輝又跌至第28位,眼看著就要被行業頭部陣營所拋棄,而文思海輝的老對手們,以中軟國際和軟通動力為例,都進入了行業排名前20。
在文思海輝合並之前,軟通動力和兩家公司幾乎是並駕齊驅,如今卻把二者的合體踩在腳下。
在互聯網上,文思海輝被眾多網友親切稱為“IT業榨汁機”,對於員工的壓榨早已“蔚然成風”成為企業文化。
21世紀經濟報道曾在《文思海輝私有化調查:合並難挽的沒落結局》壹文中寫到, “在這裏完全是浪費青春。”
在中國最大的企業點評、雇主品牌展示和員工分享平臺看準網上,文思海輝的綜合評分只有3.3分,旗下子公司金信軟件更是只有2.5分,大部分員工所給出的都是負面評價,工資水平也普遍低於行業平均標準。
而當我們在其他媒體平臺搜索文思海輝,相關的負面就更多了。 大多數吐槽的聲音在指責文思海輝壓榨員工,不發獎金,合同無法保障員工權益,不交或者少交社保公積金,占用員工假期,甚至在出現糾紛時偏袒外派公司...
想要瓦解敵人,首先從內部開始。對於文思海輝而言,不知是要致力於瓦解自己,還是根本就把員工當成了敵人。壹家行事風格如此的公司,必然留不住人才,贏不得競爭。
此前,文思海輝曾傳出將於港股再次IPO,不知又會坑了多少散戶和持股員工。
古語有雲:“倉廩實而知禮節”,文思海輝的道德喪失,自合並之日就已埋下伏筆。
*文章僅做客觀分析,文中所涉及到的行業板塊和個股不做推薦。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