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用網箱,水箱太小不適合養鱔魚。
在野外環境中,黃鱔經常生活在淺層土壤中,因為土壤可以提供穩定的溫暖條件和黑暗的生活環境。生產中,用竹筒、磚塊、水草等魚巢代替土壤,可以滿足黃鱔的生活條件,進行無土栽培。與土培相比,無土栽培黃鱔具有建池成本低、觀察管理方便、易於馴化和配合飼料、有利於病蟲害防治、效益高等優點。目前無土栽培基本采用流水栽培模式,但在水資源匱乏的地方,流水無土栽培模式很難推廣。黃鱔靜水無土栽培比流水無土栽培更容易推廣。靜水無土栽培節水省力,投資少,見效快,適用範圍廣。壹般經過6-7個月的生產周期,鰻魚可以增重3-5倍。黃鱔靜水無土栽培的關鍵技術簡述如下。
合理放養水生植物可以凈化水質,使鰻池換水次數減少到每月1 ~ 2次,起到防暑降溫、減輕應激反應、提供魚窩、防治病蟲害的作用。常見的水生植物有水花生、水葫蘆、水葫蘆和浮萍。不同季節要合理搭配水草。夏季以水葫蘆、鳳眼蓮為主,春秋以水花生、浮萍為主,冬季不留水草,防止黃鱔凍在水草下。壹般在鰻種放養前15天投放水生植物。水生植物應在投入使用前用0.01%高錳酸鉀溶液浸泡半小時消毒。水生植物的種植面積不應超過整個池塘面積的2/3,至少應騰出1/3的漁塘面積,以設置食物臺和方便黃鱔活動。在日常管理中,要及時撈出多余的水生植物或割除過長的水生植物,並結合鰻池消毒,在草地上撒0.1×10-6生石灰,防止水生植物感染。
各種管子,竹筒,磚頭,廢輪胎,水草,絲瓜,棕片,聚乙烯網片都可以做魚窩。生產中,壹般以廢舊自行車輪胎經高錳酸鉀溶液消毒後作為鰻窩比較好。輪胎放在水生植物下,每個池塘可放5 ~ 6個輪胎。竹筒也可以。兩根竹筒排成壹排,每池3至5排,每排間距約0.3米。每排竹筒下墊磚,使竹巢下有大空間,便於流水排汙。為了固定竹窩,最好在洞口上方墊上磚塊,也起到遮陽和隱藏的作用。
夏季遮蔭黃鱔是壹個小型靜水無土養殖池塘(15 ~ 20平方米),水位較淺(15 ~ 20厘米),夏季水溫很容易超過30℃,夏季需要對池塘進行遮蔭。壹般在池邊支起遮陽網,池邊種植葡萄、絲瓜、南瓜等攀緣植物。但註意池面要留10% ~ 30%的光。當溫度超過30℃時,要加深池塘水位,降低黃鱔密度,慢慢註入新水(利用地下水調節漁池水溫)。
水質控制
1.交叉消毒。每隔10 ~ 15天向水體噴灑0.1×10-6生石灰或1×10-6漂白粉,交替使用。北方水質偏堿性,漂白粉用的少;南方水質偏酸,使用生石灰的次數可以多壹些。
2.保持適當的水位。黃鱔在進食和呼吸時應始終將頭伸出水面。為了減少黃鱔的體力消耗,水位要淺。但如果水位太淺,水溫變化快,黃鱔的活動空間小,對黃鱔的生長發育極為不利。因此,壹般水位為10 ~ 15 cm,氣溫高時可深達25 cm。如果水草長勢茂盛,壹個月換水1次即可。壹般應根據水分蒸發情況及時補充淡水。
3.維護生物多樣性。鰻魚塘要放養螺螄、小雜魚、泥鰍,清除殘餌,調節水質。但需要註意的是,這些生物在數量上要保持合理的比例。鱔魚池中泥鰍每平方米不超過0.3公斤,待鱔魚馴服配合飼料後飼養,充分發揮泥鰍吃鱔魚糞便的作用。投餵蟾蜍對預防黃鱔特有的梅花斑病有特效,壹般每個池塘可投放1 ~ 2只蟾蜍。每平方米蝸牛的放養量不得超過0.25公斤。此外,池塘中還可以培養適量的綠藻。
病蟲害的生態控制
1.調節水溫。黃鱔生長的適宜溫度為65438±05 ~ 28℃,最適攝食溫度為23 ~ 26℃。當水溫升高時,喜歡低溫的病原菌的生長繁殖會受到抑制,會使壹些病害的發生減少,如水黴菌、白斑病等;註意水溫的日溫差不能超過65438±00℃,否則容易出現印刷病。另外,將水溫調節到最適溫度,會促進黃鱔的攝食,增強體質。
2.調整密度。黃鱔的放養密度應取決於池塘大小、苗種規格、飼料和管理水平。壹般規格為每尾15 ~ 20g,每平方米80 ~ 150尾,放養密度為1.5 ~ 2kg/平方米,壹般不宜超過3kg/平方米,要註意及時調配池塘。
3.中草藥預防與控制。中草藥防治的主要方法是在配合飼料中添加粉碎的中草藥或浸泡過的中草藥制劑,或者將中草藥溶液灑滿池塘或在鰻池中浸泡新鮮的中草藥植物莖葉。目前已被證明對黃鱔有效的中草藥有馬齒莧、大黃、黃芪、五倍子、苦楝、辣蓼等。
4.殺寄生蟲。黃鱔腸道寄生蟲,尤其是新生棘球蚴和毛細線蟲的寄生率和寄生強度很高,這也是黃鱔生長緩慢和免疫力下降的重要原因。所以野生鰻種的養殖要“先治病”,配合飼料壹旦馴服成功,就要立即開始殺寄生蟲。
另外,靜水無土栽培和土培壹樣,要註意科學建塘,及時脫堿,嚴格篩選魚種,合理馴化配合飼料,加強鰻池日常管理。
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