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小暑節氣過後就要進入伏天,三伏天有三個階段,第壹個階段是頭伏,那頭伏完了是什麽?頭伏完了到什麽伏呢?頭伏完了是中伏,最後是末伏,其中最熱的時候是中伏,以下是我對三伏天的具體介紹,快點來看看吧。
頭伏完了是中伏。
頭伏也就是初伏,按中國的日歷法來說,這是真正暑天的開始。初伏是真正暑天的開始百姓常說: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是壹年內氣溫最高、濕度最大的季節,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其中初伏和末伏均固定為10天,中伏有的年份10天,有的年份20天。伏期開始稱入伏或交伏內,伏期結束稱出伏。中伏天數的多少視交伏早晚而定,壹般7月28日以前交伏,中伏為20天,7月29日交伏,中伏為10天。
中伏是什麽意思
中伏,三伏之壹,通常也指從夏至後第四個庚日起到立秋後第壹個庚日前壹天的壹段時間。也叫二伏。
三伏天是什麽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是壹年中最熱的時節。每年出現在陽歷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氣候特點是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按我國陰歷(農歷)氣候規律,前人早有規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容),立秋後第壹個庚日為末伏(三伏),頭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三伏”***三十天或四十天。
頭伏怎麽過
頭伏天的特點是溫度高,濕度大,白晝時間長。在這種環境中,人會相對晚睡早起、休息時間減少;易出汗,會造成人體內部各種營養物質,特別是無機鹽類的大量消耗;
愛喝清涼飲料,食欲不振;活動減少、不能堅持鍛煉身體。整個人的身體狀況處於相對低下的水平,攝入減少而消耗增多,故不少人夏季體重下降。
中伏是最熱的嗎:是
三伏天裏,中伏是最最熱的時候。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是中伏的典型特點。中伏最突出的特點是熱,而且是又濕又熱,典型的“桑拿”天氣,讓人想喘口氣都覺得難受。
夏季熱在三伏,而三伏裏以中伏最熱。入伏後,地表濕度變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較多,散發出來的熱量較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所以壹天比壹天熱。慢慢到了中伏,地面積累的熱量達到最高值,天氣就最熱。加之夏季雨水較多,空氣濕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幹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三伏天悶熱的重要原因。在七八月份,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內部的下沈氣流,使天氣晴朗少雲,有利於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溫,天氣就更熱。
中伏的習俗
中伏又叫做二伏,中伏是暑天最熱之時,主婦們都愛在此時制作簡捷又順口的面條做主食,所以稱“二伏面”。
古時把面條叫“湯餅”和“不托”。在張岱寫的《夜航船》壹書中就有“魏作湯餅,晉作不托”之語,面條就是由湯餅逐漸為面片湯後發展而成。
古時做面湯時,用壹只手托著和好的面,另壹只手往鍋裏撕片,形成“片兒湯”,片撕得很薄,就像蝴蝶翅膀似的,所以雅名又叫“蝴蝶面”。這種制湯面方法類似現在的山西刀削面。到了晉代人們才使用上了案板、搟面杖和刀,不再用手托著做了,所以此時面條也叫“不托”。北宋時期已制作成長條面,稱為“索面”,待到明清時面條的品種花樣更多。解放前後制作方面已有手抻面、刀切面、機器切面和掛面以及白面玉米面兩樣面條等多種。
伏天吃面條的民俗早在三國時期已有,《魏式春秋》上雲:“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那麽又為什麽大熱天本來就酷熱難耐,還吃讓人淌汗的熱湯面呢?南朝時有書論述是:“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因古時人們認為農歷五月是惡月,到了六月就應該惡,而“以熱制熱”法壹向是中醫養生專家提倡的夏暑養生良方。另外二伏時正值夏收剛結束小麥豐收之際,人們素有“嘗鮮兒”的習慣,用新小麥做成湯面吃上兩碗,淋漓地出壹身大汗,既嘗鮮又驅瘟疫邪氣,這就是二伏時吃面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