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魚的飼養方法
選擇的時候壹定要註意魚的品質。應選擇身體健壯、生命力強、無疾病、無鱗傷、皮膚光澤好的魚進行養殖。
成年石斑魚的養殖方式主要有兩種:網箱養殖和池塘養殖,網箱養殖較為常見。石斑魚網箱養殖是壹種集約化養殖方式,放養密度高,管理方便,生產效率高,因此發展迅速。引進成魚養殖技術時,以網箱養殖為主,池塘養殖和室內水泥池塘養殖可參考網箱養殖。
繁殖條件
養殖區的環境應滿足以下條件:避風好,浪小,無臺風襲擊;沙質底、礫石底、巖石底較好,低潮時水深應在4米以上;潮流平緩,流速適中,網箱內流速保持在0.20 m/s ~ 0.75 m/s為宜;冬季最低水溫不低於15℃,22℃~ 28℃水溫不低於200天;水質新鮮,石斑魚對鹽度適應範圍廣,從11?-41?兩者都能存活,最適鹽度為25 ~ 32?,pH = 7 ~ 9,溶解氧在5mg/L以上;沒有受到工農業廢水和城市汙水的汙染,暴雨季節也沒有大量的淡水流出。鹽度不低於16,透明度在1.5m以上:交通條件好,活魚運輸和飼料供應方便。
目前石斑魚的養殖還沒有達到生產要求,所以養殖的魚還是用自然海域捕撈的幼魚作為魚苗進行養殖。最好是用手抓年輕的石斑魚。選擇的時候壹定要註意魚的品質。應選擇身體健壯、生命力強、無疾病、無鱗傷、皮膚光澤好的魚進行養殖。
庫存規格和密度
放養密度與養殖海域的流速有很大關系,流速平穩的海域可以大壹些,反之亦然。壹般是3?3?3(米)籠,每箱放養50克/尾以下規格的魚即可放生。
大概有2500尾,規格在150g/尾以下的每箱大概有1000尾。這意味著3?3?3 (m)的網箱養殖產量在200 kg左右,比較合適。海水網箱養殖石斑魚的放養密度在25℃時為60 ~ 70尾/m3。在生產實踐中,在3米?3米?3米的籠子裏養著大約500條成魚。結果表明,當放養密度為1.5和30條/m3時,石斑魚的生長速度較快,當放養密度增加到60條/m3時,石斑魚的生長速度與前者相似,無明顯差異。但當放養密度增加到120尾/m3時,尾部增重下降,飼料系數大幅增加,成活率明顯下降。證明成魚的放養密度以每立方米60尾為宜。浙江象山港網箱養殖赤點石斑魚,100g ~ 150g的放養密度為90條/m2 ~ 70條/m2。
飼料和飼養技術
石斑魚是肉食性魚類,投餵的主要飼料是新鮮度高的小雜魚。壹般根據石斑魚的大小,用切魚機將小雜魚切成合適的大小,然後餵食。由於飼料魚的種類不同,攝食系數在5 ~ 12之間波動。作為飼料的藍圓魚人參攝食系數低,而眼魚攝食系數高。隨著石斑魚網箱養殖的快速發展,飼料魚的供應日益緊張,推廣石斑魚人工配合飼料勢在必行。實踐表明,石斑魚對飼料的適口性要求較高,如硬度、色澤、口感等。它喜歡吃軟軟的顆粒,又輕又亮的飼料,但顆粒太硬了就會嘔吐。它對軟顆粒飼料的適應性明顯優於硬顆粒飼料。從投餵小雜魚到投餵人工配合飼料有壹個漫長的適應過程,投餵配合飼料前要進行飼養馴化。赤點石斑魚人工配合飼料中粗蛋白的適宜含量為40% ~ 50%;石斑魚配合飼料中蛋白質的適宜含量為51% ~ 55%,脂肪的適宜含量為9.87%左右。如果適當增加飼料中的脂肪含量,可以使更多的蛋白質用於魚類生長,而不是作為能量物質被消耗掉,這樣可以節約蛋白質,提高飼料蛋白質的利用率。魚粉作為鮭魚石斑魚和魚苗主要蛋白飼料制成的濕顆粒飼料,蛋白質含量分別為40% ~ 50%和54%時生長最好。用魚粉和酪蛋白制成的幹配合飼料飼餵鮭魚和石斑魚,最佳蛋白質含量為50%。石斑魚肌肉的氨基酸組成種間差異很小。10必需氨基酸組成模式為賴氨酸:亮氨酸:精氨酸:纈氨酸:蘇氨酸:異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組氨酸:色氨酸= 9.8:9.1:7.7:5.2:5.0:4.9:4.8:3.66。該氨基酸組成模型可為石斑魚配合飼料的配置提供參考。紅石斑魚和綠石斑魚對丙氨酸刺激的電生理閾值分別為10 mol/L ~ 9.9 mol/L和10 mol/L ~ 9.6 mol/L,顯著低於其他魚類。這可能與它們生活在底層巖石之間,視覺功能退化,嗅覺功能相對發達有關。這為石斑魚嗅覺引誘劑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前景。石斑魚對飼料粒度有特殊要求。投餵成魚時,顆粒飼料的粒徑不能小於6 mm,顆粒過小,食欲不高。
投餵技術對石斑魚養殖效果有很大影響。在水溫25℃的環境條件下,石斑魚的消化速度約為20 ~ 24小時。因此,石斑魚在南海從5月到10每天投餵壹次,通常在上午9點到11。165438+10月~ 65438+2月、3月~ 4月,每兩天壹次,冬季海水溫度降至20℃以下時,每三到四天壹次。每次餵食量約占體重的3% ~ 5%。水溫適宜時,投餵量較大,水溫過低或過高時,投餵量減少。生產中,壹般根據石斑魚的攝食狀態來決定投餵量,以食欲減弱時為度。投餵的總原則是小潮慢流,水清。水溫適宜時,多餵,少餵。壹般每天的投餵量是魚體重的8%左右。每次餵食時,應將其放入小許中,分批緩慢噴灑。搶完第壹批飼料後,要撒下壹批,直到飼料滿了。千萬不要壹次性把飼料倒進籠子裏,以免浪費飼料,汙染環境。石斑魚永遠不會吃沈底的食物。因為石斑魚靠吞咽進食,所以餌料的個體大小比魚的直徑要小。餵食也要講究定性、定量、定時的原則。池塘養殖中,還應註意設置飼料臺,定點投餵,以提高飼料利用率,便於清理殘料,保持良好的水質。
分級飼養
魚要根據魚的大小分等級養。理論上個體差異越小越好,但實際操作中很難做到。由於魚體大小差異小,攝食均勻,有利於生長。
當前管理
選擇合理密度的網箱和魚排,防止缺氧事故的發生。在養殖過程中,除投餵外,要經常觀察檢查魚的生長、攝食、活動、體色等情況,還要定期檢查網箱有無破損和附著生物的數量,定期清除附著在網箱上的汙損生物,保持網箱內外水流暢通。可以通過預防劑、機械清洗和化學處理以及飼養汙損生物的天敵來清除。定期篩選,將相同大小的石斑魚放在同壹個籠子裏。因為魚在饑餓時會壓倒小魚的生長,自相殘殺,所以要定期篩選,使籠子裏的石斑魚大小均勻。少量鯛科和雜食性魚類混養。這樣壹來,壹是可以清除網箱上的底部殘羹剩飯和汙損生物;二是因為鯛科魚類具有捕食性,可以刺激石斑魚的食欲;三是可以充分利用水域空間和飼料資源,提高養殖效率。加固鐵錨、錨索,定期檢查罐籠損壞情況,確保安全生產。特別是在臺風到來之前,要加強防禦,強化抗風浪措施,做好安全工作,確保生產安全。定期監測水質,保護養殖環境。按照國家頒布的壹類海水水質標準監測養殖用水,有利於石斑魚的正常生長和肉質鮮美,防止水質惡化引發事故。
石斑魚飼養現狀
石斑魚是壹種罕見的海洋魚類,生長在溫暖的近海水域,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全世界共有石斑魚10屬,100余種,其中以石斑魚屬最多,有60余種,我國近海已有30余種記錄。目前已進行人工繁殖和養殖的石斑魚有10余種,主要有:斜帶石斑魚(綠點)、赤阪石斑魚(紅斑)、鞍帶石斑魚(龍膽)、褐點石斑魚(虎點)、雲斑石斑魚(油點)、褐點石斑魚(假油點)、褐點石斑魚。還有石斑魚的種間雜種,如“青龍板”(雌性斜帶石斑魚×雄性龍膽石斑魚)、“龍膽珠”(雌性褐點石斑魚×雄性龍膽石斑魚)。
福建省主要養殖的石斑魚是斜帶石斑魚,其次是赤點石斑魚、雲紋石斑魚和綠色石斑魚。此外還養殖少量石斑魚、褐石斑魚、褐石斑魚、“青龍板”、“珍珠龍膽”。2010年福建省石斑魚養殖產量為1.1.2萬噸,僅次於海南省(5.7萬噸)和臺灣省省(2.7萬噸)。在福建省,漳浦的水產養殖產量最大,為2043噸,其次是東山和蕉城。
石斑魚有海魚也有淡水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