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鱔養殖黃色飼料簡介與鰻鱺無關,與鱸形目關系密切。見於熱帶淡水或鹹淡水中。它長約20.70厘米(8.28英寸),沒有鱗片或鱗片非常小。背鰭和臀鰭非常低,圍繞尾端連續。鰓通常只有在喉部有壹個外部鰓孔。壹些種類的鰓非常小,依靠通過喉嚨或腸道粘膜吸入的氧氣來呼吸。在東方,它是壹種珍貴的食用魚,常被養在池塘或稻田裏。黃鱔:無鱗,能在淺水中直立上半身,通過口呼吸至水面,並在口和喉中儲存空氣,故顯得喉腫。淡水食用魚,廣泛分布於東南亞,除西北高原外各地均有出產,棲息於池塘、河流、稻田等地,常潛伏於泥坑或石縫中。晚上出去覓食。生殖情況比較特殊。她年輕時是雌性,經過壹次繁衍,就變成了雄性。這種現象被稱為性反轉。形態特征:身體細長,呈蛇形,前部扁平,尾部較窄。頭部又長又圓。嘴大,末端位置,上顎略突出,嘴唇相當發達。上下頜骨和瓣骨上有細齒。眼睛很小,覆蓋著壹層薄薄的皮膚。左右鰓孔在腹面合二為壹,呈V形。鰓膜與鰓峽部相連。壹般體表都有潤滑液,容易逸出,沒有水垢。沒有胸鰭和腹鰭;背鰭和臀鰭退化,只剩下皮褶,沒有軟刺,都和尾鰭合二為壹。多數為黃褐色、黃色或橙色,有深灰色斑點,少數鰻魚為白色。黃鱔,俗稱“白鱔”,是壹種熱帶和暖溫帶魚類。它是壹種適應能力很強的底棲魚,能在河流、湖泊、溝渠、稻田中生存。白天喜歡在腐殖土泥上打洞或者在堤上有水的縫隙裏挖洞。白天很少活動,晚上覓食。鰓不發達,但借助口腔和喉腔內壁表皮作為呼吸的輔助器官,可以直接呼吸空氣;當水中的氧氣含量很低時,鰻魚也能存活。從水裏出來後,只要保持皮膚濕潤,幾天內就不會死。黃鱔是壹種雜食性魚類,以各種小動物為食。它性貪婪,夏天吃得最起勁。在寒冷季節長期食用不會死亡。黃鱔繁殖季節為6-8月,其個體發育具有性別反轉的特點,即從胚胎期到第壹次性成熟為雌性(即體長小於35 cm的個體性腺均為卵巢);產卵後,卵巢逐漸變成精巢;體長36-48厘米時,部分反轉,雌雄個體幾乎相等;長到53 cm以上的多為睪丸。當幼魚只能長到20厘米時,2冬齡的雌魚就會達到成熟期,體長至少34厘米。最大個體可達70 cm,體重1.5 kg。黃鱔在它生活的洞穴附近產卵。在產卵之前,它會吐出泡沫來築巢。受精卵借助泡沫的浮力在水面上發育。雌雄魚都有護巢的習性。鰻魚的身體呈圓柱形,適合穴居生活,對進出洞穴和減少摩擦非常有利。真的有點隱士的味道。它沒有特殊的攻擊技能,也沒有強大的防禦武器。它唯壹的本事就是“三十六計,逃為上策”。它既沒有胸鰭,也沒有腹鰭,連背鰭和臀鰭都退化到只剩下壹點皮褶,肉眼看不見鱗片。但是全身可以分泌非常油的粘液。如果妳不小心,它會從妳手中溜走。鰻魚身上粘液的主要作用是:防止細菌和病菌感染身體,減少疾病;防止寄生動植物纏繞,有利於生長;光滑的表面有助於它在泥濘中暢通無阻。鰻鱺胚胎發育到第壹次性成熟時為雌性,但在第二次性成熟時又變為雄性。也就是說,黃鱔壹生中既是母親又是父親。這個陰陽轉化的過程,生物學上叫做性反轉。魚大多通過鰓呼吸,但鰻魚是獨特的。它的鰓退化,空氣直接被咽喉表面的微小血管吸收。因此,為了使鰻魚新鮮,我們必須保持其濕潤,並將其儲存在陰涼的地方。它分布在東南亞,這種魚產於中國除西部高原以外的所有水域。國外已經到了朝鮮西部,日本南部,菲律賓,爪哇,緬甸。黃鱔廣泛分布於全國各地的湖泊、河流、水庫、池塘、溝渠中。除西北高原外,各地均有記載,尤其是珠江流域和長江流域,盛產黃鱔。黃鱔在國外主要分布在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地,在印度、日本和朝鮮也有產。
黃鱔無土養殖管理方便,高產黃鱔工廠化養殖由傳統的土養、室外靜水養殖改為無土、室內外流水養殖,管理方便,產量高,效益好。其生產技術指標為:每1平方米投放規格為25-40克的鰻苗2-2.5公斤,飼餵全價配合飼料。飼養4-5個月後,按目前的原料成本計算,生產成本為15-20元/公斤。技術要點如下:選擇有清潔水源的地方建池塘,分室外和室內,每個池塘面積2-20平方米,深度0.5米。池塘用水泥打磨,池塘的田埂寬0.5厘米,配有蓄水池。養殖池塘要求排水和灌溉自由,池塘內種植水生植物,覆蓋70%的池塘水面。選擇優質鰻魚苗,按2-2的比例擺放。千克/平方米。最好選擇人工繁殖的鰻魚苗,把魚消毒後再放進去。受傷弱苗不能用。飼餵全價配合飼料的鰻鱺苗在入池前先進行馴化,然後再飼餵配合飼料。投餵前要配制好成品飼料,即在成品飼料中加入25%的新鮮魚肉漿,制成直徑為3-4毫米的面條狀餌料,投餵量為黃鱔體重的1%-2%。黃鱔具有攝食惰性。當它對某壹種餌料習慣了,就不要隨便換了,否則會嚴重影響黃鱔的生長。加強日常管理,每天保持流水10小時,註意排汙、防鼠、防淹。註意定期在防病治病池內施用驅蟲藥和殺菌藥,消滅死鰻和病鰻。如果用的是野生黃鱔魚苗,刺頭的早期感染率很高,所以放魚苗前要驅蟲。可以選擇“萬隆1號”或“萬隆3號”驅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