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有什麽手信?
就是人們通常出遠門回來時捎給親友的小禮物。並非按計劃買來的大件或貴重商品,而信手捎來,故稱“手信”。 古往今來,潮人世代相沿,迎春佳節登門拜年或探親訪友、贈別餞行,常特意攜帶禮品致送,以深表情意。這些隨帶禮物人們常慣稱為“手信”。悠長歲月,“手信”便成為潮人常用的壹句“口頭禪”。 手信壹詞是有歷史緣由的。原來,古代稱使者為“信”或“使”,合稱“信使”。《現代漢語詞典》釋:信使,奉派傳達消息或擔任使命的人。司馬相如《巴蜀檄》有雲:“故遣信使,曉喻百姓。”杜甫有詩曰:“黔陽信使應稀少,莫怪頻頻勸酒杯。” 唐朝年代,信已引申指禮物及人情了。《東觀余論》寫道:“今之流俗以贈書送物為信”。唐代名詩人皮日休有詩雲:“明朝有物充君信,美酒三瓶寄遠航。”民間也有壹句“送信的臘八粥”的俗話。 唐宋以來,世人又有稱:“信物”、“禮信”、“願信”(還願的福禮)等等。由此,潮人禮尚往來,把隨帶致送的禮物稱為“手信”。手工藝品、土特產、中式服裝、茶葉、中式餐具、金飾及中式餅食,也成為遊客購買的“手信”。 廣州是嶺南三朝古都和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壹座水光山色、風景如畫的山水城市。她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廣州漫長的歷史,悠遠的古風,逐漸形成了淳厚多元的嶺南文化。 廣州是譽滿中華乃至世界的美食之都,廣式糕點更以用料考究,做工精良馳名海內外。因其具有濃郁的南粵特色和懷舊情調,更成為廣大港澳同胞及海外華僑同胞回鄉、贈友、員工福利的首選禮品,同時眾多來廣州創業拼搏的外地人在過年過節回家鄉時,更喜歡隨手帶上壹盒老廣州特產,讓親人可以壹邊品著美食,壹邊領略嶺南文化的粵韻風華。 廣州郵政EMS緊緊圍繞“真情速遞”這壹服務品牌,與廣州知名老字號企業“藝品堂”創意推出“老廣州手信”、“嶺南手信”禮儀服務,特產年貨大禮盒應有盡有。精選廣州本地出產的中式糕點,如老婆餅、雞仔餅、嫁女餅、豬油糕等,用富有文化品位、設計精巧的禮盒包裝,真正體現手信“手之隨身攜帶的禮物、信物”的意境。 老廣州文化冊對老廣州歷史、風俗、文化娓娓道來,並溫馨講述每種手信背後的故事,同時配插手信個性化郵票,讓您在品嘗老廣州手信時,欣賞、品位廣州文化的精髓,享受身心愉悅。 “老廣州手信”有如下物品及故事: 西關雞仔餅典故: 相傳此餅已有壹百多年歷史, 雞仔餅,原名“小鳳餅”,因為形狀像雛雞而得名。據說它是由清鹹豐年間廣州西關姓伍的富家有壹名叫小鳳的丫環所創制,後來成為成珠茶樓的招牌茶點。雞仔餅裏面有豬肉、南乳、蒜茸、胡椒粉、五香粉和鹽等材料,味道甜中帶鹹、甘香酥脆。 它可能是廣州傳統“老餅”裏知名度最高的壹種,在北京、上海的糕餅店都有看到過,廣州超市裏也有不少包裝好的雞仔餅出售。不過大批量生產的雞仔餅多數用模子制作,外形比較整齊壹致,吃起來格外香脆。是廣州有名的特產。 主要成分:精面粉、花生、豬肉等。小貼士:廣百、廣州王府井有售。 老婆餅典故: 老婆餅又名冬茸酥,由廣州蓮香樓獨創。傳說以前有壹對恩愛夫妻,媳婦甘願賣身為家翁治病。失去妻子的丈夫並沒氣餒,努力研制出壹款味道奇佳的餅,最終以賣餅賺錢贖回妻子,重新過上幸福生活。這款美食制法流傳至今被稱為“老婆餅”。沒想到這小小的糕點裏還蘊含著壹個如此動人的愛情故事。 而關於老婆餅的另壹個傳說則源自於廣州的蓮香茶樓。去過廣州的人都知道蓮香茶樓是廣州名店,而潮州老婆餅則是它的看家點心。清朝末年,當時蓮香樓請了壹位潮州籍的師傅。有壹年他探親回家帶了許多蓮香樓的點心給家人,誰知他妻子在吃了點心之後大為不滿:“妳們蓮香樓的點心還比不上我娘家炸的冬瓜角呢。”點心師傅聽了妻子的話,很不服氣:“那就把妳娘家的冬瓜角做出來,跟我們蓮香樓的點心比壹比!”第二天,妻子準備了壹鍋冬瓜茸,用白糖、面粉來做餡料,再用面粉皮包成小角,放在油鍋裏炸至金黃色。點心師傅嘗了壹口,連聲贊好。回到廣州後,他把妻子做的冬瓜角帶給茶樓的師傅們品嘗。蓮香樓的師傅什麽樣的點心沒見過?可是,他們吃了冬瓜角後,都贊不絕口。蓮香樓的老板知道了,也來嘗了壹個。老板說:“嗯,味道很好!這是哪裏的名點啊,叫什麽名字?”潮州師傅壹時也回答不出來,其中壹個師傅便說:“這是潮州師傅的老婆做的,就叫它‘潮州老婆餅’。” 有趣的是和“老婆餅”相對應的還有壹種餅叫做“老公餅”,它們在形狀上稍有差異,吃起來味道別具風格。“老婆餅”形狀小巧,口感細膩,壹粒粒的芝麻吃完後還覺得唇齒留香,真的猶如小女人壹般細致周到。“老公餅”形狀則稍大,味道和面包有點相似,倒有點像個大大咧咧的大男人。 主要成分:面粉、芝麻、椰茸、冬瓜茸。小貼士:蓮香樓有售。杏仁餅 榴蓮酥 榴蓮酥酥松可口、榴蓮味香,是壹道十分美味的點心。做法每個地方不同,有直接用擘酥皮包入鮮榴蓮肉,烤制而成,也有把榴蓮肉加少許油、糖炒成餡心制作而成的。 豬油糕典故: 豬油糕,又名脂油糕,早在清代就已著名,《元和唯亭誌》稱其為“吳中佳制”。 蔥豬油鹹糕,味鹹鮮,主要原輔料為糯米粉、細粳粉、豬板油、精鹽、香蔥、豆油等。色澤瑩潤如玉,白綠相映,入口蔥香撲鼻,香鹹肥糯。豬油糕當初創名時取其軟滑、滋潤之意,實質不含點滴豬油。 主要成分:葡萄糖、澱粉、花生。小貼士:廣州王府井、廣百有售。 香米餅典故: 此餅在清初已享譽南粵。主要成分:香米粉、鮮雞蛋、花生仁等。 姜撞奶典故: 關於姜撞奶,曾有傳說。從前,在廣東番禺沙灣鎮,壹個年邁的老婆婆犯了咳嗽病,後知道姜汁可治咳嗽,但姜汁太辣,老婆婆無法喝下去,媳婦於是將水牛奶加糖煮熱,倒入裝姜汁的碗裏,奇怪的是過了壹陣子牛奶凝結了,婆婆喝了後頓覺滿口清香。第2天病就好了。因此姜撞奶就在沙灣鎮流傳開了,沙灣人把“凝結”叫“埋”於是“姜撞奶”在沙灣也叫“姜埋奶”。 源於珠江三角洲壹帶民間傳統美食。味道香醇爽滑,甜中微辣、風味獨特且有暖胃表熱作用。 姜,素以藥食俱佳見稱,研究發現,生姜中含有壹種特殊的與水楊酸相似的物質,經稀釋作為血液稀釋劑,對降血脂、血壓,防止血栓形成及心肌梗塞等,有特殊的療效作用,經常食用能保健強身,養生益壽之效果深受各界人士喜愛。 老姜餅典故: 選用特制話梅姜、蛋白等上盛材料,烘成金黃味美、質感松化的中式老姜餅,食味輕微帶點姜獨有的辛辣,有別於壹般西式姜餅。 嫁女餅典故: 廣東地區婚宴最常見的嫁女餅,也叫綾酥。傳統禮餅中“綾酥”與衣飾典故有關。昔日豪門嫁娶以禮餅的豐厚顯示體面和氣派,綾羅綢緞乃貴族之四款華貴衣料,其中“綾”最名貴。故此,禮餅就以“綾酥”為首選,喻意榮華。 綾酥有黃、白、紅、橙四色之分:黃綾以豆蓉做餡,喻意貴族和皇氣;白綾以爽糖或五仁做餡,代表了女方的貞潔;紅綾最講究也最貴,以蓮蓉做餡,也有用冬蓉的,喻意喜慶的氣氛;橙綾則有豆沙或椰絲做餡,喻意小兩口今後生活金燦燦。有些綾酥中還可加入蛋黃,彰顯高貴。據了解,四色綾酥的出現,代表了老百姓對新人新生活的寄托,也從另壹角度看到了對老人家的尊敬。因此,正宗的廣州人,尤其是家裏有老人家的,都必定會按傳統辦事,務求大吉大利。